从《红楼梦》的五个书名来看,曹雪芹所题的《金陵十二钗》似乎最为不妥因为不仅从贾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上看,其生活的地点明显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绝不是南方城市金陵,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有名有姓、可圈可点的女子也远远不止十二人,况且曹雪芹也没有指明究竟是哪十二位女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里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里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红楼梦专题系列)

红楼梦里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从《红楼梦》的五个书名来看,曹雪芹所题的《金陵十二钗》似乎最为不妥。因为不仅从贾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上看,其生活的地点明显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绝不是南方城市金陵,而且小说中描写的有名有姓、可圈可点的女子也远远不止十二人,况且曹雪芹也没有指明究竟是哪十二位女子。

可能有人认为,“金陵十二钗”应当是指小说第五回里提到的十二钗簿籍正册中的女子。可是我们从小说中却发现,曹雪芹对簿籍副册以及副副册里的三个女子,即香菱、袭人和晴雯,所着的笔墨及用心的程度远远要超出不少正册中之人物。比如,曹雪芹对正册中迎春和惜春的描写就不多;而元春也只是在她省亲时重点提到,其他地方则一笔带过;对妙玉的描写也只有那么淡淡的几处;而秦可卿则除了神秘的死去以及她那隆重的葬礼之外,读者就几乎看不到她有什么事迹可言;至于小说里永远长不大的巧姐儿那就更没什么可写的了。所以,很难说“金陵十二钗”就是指的小说里的十二正钗。

而针对《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曹雪芹在《凡例》的第一段是这么写的:

然此书又名曰,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看来曹雪芹自己也承认,他所谓的“金陵十二钗”并非是指金陵的十二个女子,而是源自于其改编小说第五回里贾宝玉翻出了一个所谓的十二钗簿籍以及可考的十二支红楼梦曲。可是,既然“十二钗”并非身处金陵,又并非是指小说里的十二个特定女子,那曹雪芹又为何要将他的这部改编作品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呢?

既然“玉峰”可以是“欲封”的谐音;“孔梅溪”可以是“恐没惜”的谐音,那么“金陵十二钗”为什么不能也是一个谐音呢?

凡读过《红楼梦》的人基本上都会对书里大大小小的众多人物感到头疼,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在他的这篇小说里编出这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出来。其实这正可以说明《红楼梦》是一部改编的作品。因为一部正常小说的作者,不仅不会在他的作品里凭空增加一堆无关紧要的人物,而且还会为了突出其笔下的某个人物而集中把好几个故事都放在该人物一个人身上,从而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更加清晰和紧凑,方便读者快速理解作品,而绝不会像《红楼梦》那样“随意”地设置自己作品里的人物。

我们发现《红楼梦》里很多女孩子都对贾宝玉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忍情,而贾宝玉也几乎对每一个女孩子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痴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在曹雪芹的这部长篇巨作中,读者其实很难看到其中某个女子与男主人公贾宝玉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故事链。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实际上很难确定到底谁才是这部小说真正的女主人公。

可能有人会说:不会吧?难道不是林黛玉吗?可如果是林黛玉的话,那读者为何从书中看不到她与贾宝玉两人之间本应该有的那种情感发展的历程呢?甚至为何在小说的第六十四回之后(不包括程高本的后续四十回),读者就再也看不到她与贾宝玉有什么情感故事的发生呢?

那会不会是薛宝钗呢?可如果是薛宝钗的话,那她与贾宝玉之间为什么总是不能心心相映?

难道是香菱吗?可如果不是的话,那曹雪芹为什么要以她不幸的童年作为小说的开始,又以她被屈打受辱而命将不久作为其八十回小说的结尾呢?

总不会是秦可卿吧?可如果不是,那为什么当听到她的死讯时,贾宝玉会大吐鲜血?曹雪芹又为何要把她的葬礼写得如此隆重?

难道会是晴雯吗?可如果不是,那为什么贾宝玉会为她的死写下那篇如泣如诉的《芙蓉女儿诔》?

应该说她们都有可能是,也都有可能不是。这是因为曹雪芹实际上是将原著《石头记》中女主人公的所有故事都拆分到了他笔下的《红楼梦》里这些鲜活的女儿们身上;让发生在其中每一个女儿身上的故事,只反映了《石头记》中女主人公故事的一部分。

这应该就是曹雪芹为何要把他的这部倾注多年心血的著作题名为《金陵十二钗》的真正原因!因为“金陵十二钗”就是“禁令时而拆”的谐音,意思就是在朝廷颁布对《石头记》进行封杀的禁令之后,曹雪芹便开始考虑运用拆分人物故事的方法来对原著进行改造。

可见,曹雪芹改编手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创造性地将原著《石头记》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主要人物成功地拆分成了他的改编小说《红楼梦》里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人物,并把发生在原小说中几个人物身上的故事又分别成功地移植在了他笔下的这些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被拆分出来的人物身上。

而正是这种拆分和移植,使《红楼梦》基本上保留了《石头记》原有的一些真实记录;也正是这种拆分和移植,使《石头记》以《红楼梦》的形式躲过了当时官府的严格审查;又正是这种拆分和移植,让曹雪芹故意在他的《红楼梦》里露出许多“矛盾”和“破绽”,为后人了解和还原《石头记》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素材。

我们都知道,为了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如今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一种叫做智力拼图的玩具,让孩子们将事先分拆出来的一幅图案的各个部分,按照原图的样式再拼结起来,用以训练孩子们的整合能力。

同样,作为读者,我们现在只需要像小朋友做拼图游戏那样,把发生在《红楼梦》里众多女儿身上的经历一个个整合起来,就会看到原著《石头记》里发生在女主人公身上那完整而又悲伤的故事。事实上,《红楼梦》突出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正体现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