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3市: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西忻州区域划分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山西忻州区域划分图(山西省北部3市大同市)

山西忻州区域划分图

晋北3市: 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

大同市

战国属赵,秦置平城县。北魏天兴元年于此定都。北齐天保七年改称恒安镇,北周置云中县,隋改云内县。唐732年置云州,742年改云中郡,758年改为云州。辽1044年于今大同城建西京,1048年置附郭大同县。自此,大同县名沿用未改。金西京路总管大同府。元因之为西京路,1288年更名大同路,1309年改属中都留守司,1311年复属宣慰司。1265年云中县并入大同县。明1374年为大同府治。抗日战争时期分设东、西大同县。

1949年,察哈尔省设立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1952年,雁北专区由察哈尔省划归山西省,专区辖13县。1958年,雁北专区改设晋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晋北专区辖大同市及原雁北专区所属天镇、灵丘等12县,原忻县专区所属忻县、代县等17县划入晋北专区。由于当年有些县合并,晋北专区辖大1市15县。1961年撤销晋北专区,复设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1958年合并的县于1961年分置。1970年,雁北专区改称雁北地区,辖1市13县,地区驻大同市。

1949年,划出大同县城区设立大同市,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大同市划属山西省,为山西省辖市。1958年改由晋北专区领导,1961年改为省直辖。1970年改由雁北专区领导,1972年改为省直辖。

1993年,雁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左云、大同等7县划归大同市管辖。至2020年末,大同市共辖4区6县。

平城区:历史上曾为北魏都平城和辽、金陪都西京,一度是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沟通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枢纽。明初为大同府和山西行都指挥使司驻地,属九边重镇之一。明嘉靖及隆庆年间为边贸城镇,设马市,成为中原与蒙古、西域贸易集散地和物资交流中心。1949年,划出原大同县第一区设立大同市,在城关设4个区。后屡经区划变更,至1954年将原一、二区合并为城区。2018年,城区更名为平城区。撤销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

云冈区、新荣区:1949年,为大同市郊及邻近厂矿、村庄。1966年,设立大同市郊区。1970年,郊区改设南郊区和北郊区。1971年改北郊区为新荣区,因境内新荣村得名(2018年,将南郊区古店镇并入新荣区)。2018年,划出原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各一部分,合并组建大同市云冈区。

云州区:原为大同县。战国时属赵。秦置平城县,新莽改平顺县,东汉复旧。建安末年废,北魏432年改万年县,493年复名平城县。北齐556年改太平县,北周改太平县为云中县。隋582年改云内县。唐640年废云内县入云州。682年为默啜所破,州、县俱废。730年复为云中县。五代晋割入契丹。辽1048年析云中县地始置大同县。元1265年废云中县入大同县。明、清俱属大同府。民国初年属雁门道,后属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属山西省。1954年怀仁县并入大同县,称大仁县。1958年大仁县并入大同市,设立大同市郊区,1960年废,以原大同县置古城区。1964年恢复大同县,属大同市,1965年改属雁北专区,1967年改称雁北地区。1971年与大同市分治。1993年撤销雁北地区,改属大同市。2018年,撤销大同县,改设大同市云州区

阳高县:西汉为平邑县、参合县、高柳县、道人县地。后分合、隶属、县名多变,至明代设阳和、高山两卫。清1646年,合阳和、高山两卫定名阳高卫,1725年升为阳高县。1912年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归山西省,属雁北专区。1958年并入天镇县,1961年分置。县先后属雁北专区(地区)。1993年属大同市。

天镇县:周为代国域,战国为赵延陵邑。后分合、隶属、县名多变,至明代设天成、镇虏两卫。清1646年,合天成、镇虏两卫定名镇虏卫。1725年,升天镇卫为天镇县。1958年并入阳高县,1961年复置。民国初年至1993年的隶属与阳高县相同。

广灵县:西汉置平舒县,又置狋氏县。后分合、隶属、县名多变,至五代唐924年置广陵县,金改广灵县。1958年并入浑源县,1961年复置。民国初年至1993年的隶属与阳高县相同。

灵丘县: 战国时为赵邑,西汉置靈邱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简化为灵丘县),相传以赵武灵王困死沙丘葬此。后兴废、分合、隶属多变,县名县名基本未变。民国初年至1993年的隶属与阳高县相同。

浑源县:西汉置崞县,又置繁峙县。唐析云中县地始置浑源县,以浑河发源于县境得名。后升降、隶属有变,浑源地名不变。民国初年至1993年的隶属与阳高县相同。

左云县:春秋时为北狄白羊部牧地,战国为赵地。隋废入云内县。唐为云中县地,辽属德州,元属大同县地。明1449年,云川卫与大同左卫合并,改称左云川卫。清初改称左云卫,1725年升左云卫为左云县。民国初年至1993年的隶属与阳高县相同。

朔州市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为韩王信都。北魏置神武郡,后废。北齐天保六年(555年)置朔州,为与东魏侨置朔州相区别,亦称北朔州。隋开皇初年废广安、长宁2郡及朔州总管府。隋607年改朔州为马邑郡,唐621年复为朔州。五代唐926年置寰州,故治在今市区东部马邑镇。宋1123年改朔州为朔宁府。辽废寰州入应州,金复置朔州,属西京路。贞眪二年(1214年)置云州,升马邑县为固州,与云州同属西京路。元废云、固2州,仍置朔州,属大同路。明朔州改属大同府。嘉靖中年冀北道自大同府徙治今市区。清康熙年间冀北道废入雁平道,1725年置朔平府。1912年废府,改朔州为朔县。

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朔县划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67年雁北专区改称雁北地区。

1988年,撤销朔县、平鲁县,改设地级朔州市。1993年,雁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仁、右玉、应县3县划归朔州市领导。至2020年末,朔州市共辖2区3县,代管1县级市。 朔城区:秦置马邑县。北魏设怀朔县,后改为朔州。隋605年置鄯阳县,唐717年复置马邑县,与鄯阳县同属朔州。明洪武初年废鄯阳入朔州。清1796年废马邑入朔州。1912年改朔州为朔县,属雁门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46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划属山西省雁北专区(地区)。1958年朔县和平鲁合并称朔县,1961年恢复平鲁县。1988年,撤销朔县,改设朔州市朔城区。

平鲁区: 明嘉靖中年平虏卫自大同徙治老军营,即今平鲁城。清初以满人入主中原,恶“虏”之称,因改“虏”为“鲁”。1725年升平鲁卫为平鲁县,属朔平府。民国初年至1988年的隶属与朔城区相同。

山阴县:春秋时期为北狄所居,战国时期为赵雁门郡楼烦县地。秦属雁门郡,汉归 陶县、阴馆县。后经历代沿革更名,金大定1167年始名山阴县,因地处复宿山之北而名。金贞佑二年,升山阴为忠州,属西京道大同府。元后期复置山阴,属山西道大同路应州。元明清代,县名未变。民国初年至1988年的隶属与朔城区相同。

应县: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埒县。唐末置金城县,后于金城县置应州,县属之。明1375年废金城县入应州,清因之。民国初年改应州为应县。1958年并入山阴县,1961年复置。民国初年至1988年的隶属与朔城区相同。

右玉县:秦置善无县,西汉别置中陵县。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1409年大同右卫自今大同城徙治右玉城镇,1449年玉林卫自今大同城迁此,与大同右卫合并改称右玉林卫。清初名右玉卫,1725年升右玉卫为右玉县。1958年并入左云县,1961年复县。民国初年至1988年的隶属与朔城区相同。

怀仁市:秦置班氏县,属雁门郡。唐640年后改称云中县。辽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金升云州,元复怀仁县,属大同路,明、清俱属大同府。1958年并入大同市设为郊区,1961年撤销郊区,改置怀仁区,1964年复为怀仁县。2018年,撤销怀仁县,设立县级怀仁市,由朔州市代管。民国初年至1988年的隶属与朔城区相同。

忻州市

春秋时大部分属晋地,战国属赵,秦汉属太原、雁门、太平等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复置新兴郡。唐宋元略。明1369年废武州,改崞、代、坚、台4州为崞、代、繁峙、五台4县。1487年于代州置雁门道,嘉靖中年改雁门道为雁平道,明末废。清1724年升忻、代、保德3州为直隶州。清末废雁平道。民国初年废州。属雁门道,后分别属山西第一、第二专员公署。

1949年,设立忻县专区,专署驻忻县,辖忻县等9县。1958年底,忻县专区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复设忻县专区,辖16县。1967年,忻县专区改称忻县地区,1983年,忻县地区改为忻州地区。

2000年,忻州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忻州地区和县级忻州市,设立地级忻州市。忻州市辖原忻州地区的定襄等13县市和新设立的忻府区。至2020年末,忻州市共辖1区12县,代管1县级市。忻府区: 境内有忻口山。东汉建安年间侨置九原县。隋581年复置新兴郡。

唐618年废郡,改置忻州。后至民国初年,忻州建制升降、兴废多变,地名不变。1912)改忻州为忻县。1949年属忻县专区,为专署驻地。1958年与定襄县合并为忻定县,1961年复置忻县,属忻县专区。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撤县改设县级忻州市。2000年,撤销原县级忻州市,改设地级忻州市忻府区。

定襄县: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属晋,战国时属赵。西汉置阳曲县,东汉215年移阳曲县治于今太原北阳曲镇,在阳曲故城置定襄县。1949年属忻县专区。1959年与忻县合并,1961年复置。1967年属忻县地区。1983年7月属忻州地区。2000年属忻州市。

五台县:五台县以境东北五台山得名。西汉置虑睤县,晋废。北魏太和十年486年置驴夷县。隋606年始改五台县,仍属雁门郡。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代县:代,为古国名。秦置广武县,至北周579年肆州治自今忻州市境徙广武县。隋开皇初年废雁门郡,585年改肆州为代州,县属之。明1369年废代州,改置代县。1958年并入繁峙县,1961年恢复。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繁峙县:秦属代郡,东为卤县地,西为霍人县地。西汉置莜人县(汉晋之繁畤[zhì]在今浑源境),东汉废。晋复称莜人县,属雁门郡,后废,繁畤来治,北周废。隋598年复设繁畤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唐末于楼烦郡故治置宁武军,取北魏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为名,后废。后至明初,地名多为“宁化”。明1370年置宁化所,成化年间建宁武关。清1725年置宁武府、宁武县,县为宁武府治。1958年崞县、神池2县部分地区划入,1961年复属。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静乐县:春秋为晋国汾阳邑。西汉为汾阳县。西晋永嘉年间置三堆县。北魏446年废入平寇县,治三堆城(即今静乐县城),隋608年改称静乐县。1958年岚县并入静乐县,1061年复置。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神池县:汉为楼烦县,北周置神武县。明代置神池堡。清1725年置神池县,属宁武府。民国初年属雁门道,道废后直属省。1958年废入五寨、宁武2县,1961年恢复。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五寨县:唐末置武州,又置遮虏军。五代唐改武州为毅州。宋为岚州岚谷地。明1537年建五寨堡,以堡辖东、西、南、北、中5大牧寨而得名。1725年升堡为县,属宁武府。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岢岚县: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魏属新兴郡。北魏因境内有岢岚山而改名为岚州。隋改称楼烦郡,并于大业三年置岢岚镇。唐703年析宜芳县地置岚谷县,属岚州。同年于县置岢岚军。金1182年升岢岚军为岢岚州,明1374年置岢岚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河曲县:宋982年建火山军,1067年置火山县。1071年废火山县,金1153年始置河曲县,取“河千里一曲”之义名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保德县:唐为岚州地。宋993年析岚州地置定羌军,隶河东道。1005年改保德军,金1171年置保德县,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义命县名。元1257年废县入州,明1374年改州为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偏关县:古称林湖,五代置偏头砦,元改偏头关。清改称偏关县,因城临偏头关,以关名县。1958年,偏关县并入河曲县,1960年,复置偏关县。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原平市:因地形“原隰宽平”得名。秦置崞县,西汉公元前114年置原平县。西晋末年复置云中县,北魏永兴二年置石城县。后县名多变,至明清二代名为崞县。1958年,改崞县称原平县。1993年,撤销原平县,改设县级原平市,后由忻州市代管。1949年以后的隶属与定襄县相同。

谢谢各位看官老爷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