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根据环结结巴巴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诞生在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他是和黄宗羲、顾炎武齐名的大学者,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更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最高峰。因晚年隐居于石船山下,历史上习惯称他为船山先生。王夫之的父亲是一个隐居不仕、潜心于学术研究的秀才,毕生在家乡从事教学工作。他两个哥哥对文史和经学都有研究。王夫之小时候聪明过人,七岁时就读完了十三经,被老师称为小神童,十四岁考中秀才,十六岁开始学诗,两年内读过了历代的诗歌十多万首。明代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具有开明思想的王夫之,参加了以匡扶国家、改革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的组织“匡社”,后来“匡社”合并于“应社”和“复社”。

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夫之隐居论唯物(1)

王夫之画像

二十四岁时他中了举人,就在自己家乡双酱峰下搭了几间茅屋,进行刻苦的读书研究。清兵入关后,残酷屠杀汉族人民,他悲愤极了。当清兵打进湖广时,他把父亲送去永州暂避,自己和湖南的反清志士联合起来进行抗清斗争。清兵进攻衡州,王夫之和管關炎在衡山武装起义,但被清兵打败。第二年他逃到攀庆,协助南明桂王政权进行抗清斗争。但腐朽的桂王政权在王化澄、夏国样等坏人控制下迫害主持正义的王夫之,于是他又到桂林帮助瞿式耜抵抗清兵。不久,桂林失守,桂王也被刽子手吴三桂杀害于昆明,杰出的抗清将领李定国殉国,郑成功病死。王夫之看到反清斗争大势已去,决心潜居于穷山僻壤和人民在一起,用笔杆子进行斗争。

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夫之隐居论唯物(2)

王夫之在山中用笔杆子斗争

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迫害,王夫之大半生隐居于湖南西部、南部的深山荒谷之中,从事于学术研究和调查。三十四岁时他隐居于耶姜山谷中的茅庐,以后又躲避到云台山等处,后来又潜居到常宁一带苗、瑶族聚居的荒山僻谷的山洞里,自称瑶人。四十二岁时迁居到湘阿金兰乡高节里。五十一岁时到了湘西金兰乡石船山。他在克服种种困难转移迁徙到石船山后,觉得这里山势险峻,地处偏僻,人迹罕到,决定定居在这里,就在山下造了一间土房,称为“观生居”,从事学术研究。当吴三桂准备在衡州做皇帝时,有人劝他写文章劝吴三桂登位,他愤怒地说:“我本来是明朝的遗臣,所少的只是一死了。你们为什么要和吴三柱这种坏人在一起呢?”坚决严词拒绝,决不同吴三桂之流同流合污。

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夫之隐居论唯物(3)

王夫之四处云游躲避

他在石船山一直隐居了二十多年,直到去世。王夫之对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均有很深的研究,在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上,他更有突出的贡献。明代的道学家们提出先有“理”,后有“气“,即先有精神状态的东西,然后产生物质世界,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王夫之说:“理在气中”,“理”不过是“气”变化运动的规律,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不属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抽缘的“理”。他用通俗的例子告诉别人.“没有弓衔的使用,人们就不知道射箭的道理;没有车和马的使用,人们就不知道赶车的道理;在还没有家庭的时候,人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是“道”、道,兄弟之道,所以没有“器,(事物),就没有“道,(道理)啊!”他用这种通俗的比喻,批判了封建理学家们鼓吹的世界上有超越一切事物之上的“天理”的谬论。

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夫之隐居论唯物(4)

王夫之隐居的石船山

王夫之认为,物质会有变化,但“敝尽无穷“,不会消灭。他又举通俗的事例说,你们看:水银碰到水就飞散了,大家不知水银去哪里了,但是它终究散落在地下了。这种思想和物理学的物质不灭定律也是相似的。人们怎么认识物质世界呢?王夫之认为是“行先知临”,也就是实践在前,认识在后。他说:“一个人要知道食物的滋味,就要自己去吃一吃这种食物,要懂得下围棋的道理,光看看棋盘当然不行,还要和人家去下几盘棋,才能知道下围棋的道理。”接着,他驳斥了朱熹、王阳明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朱燕提倡“知先行后”,即认识在前,实践在后,是错误的;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即认识和实践是合在一起的,也是错误的

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夫之隐居论唯物(5)

王夫之雕像

他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知先行后,,就是否认了实践对获得知识的决定作用;“知行合一,,也否认了“知,是通过“行,来获得的,实际上是以“知,代“行”,那末这种‘知,就不是真正的“知’了!”三百年前,王夫之就能讲出这样比较深刻的道理,是多么不容易啊!王夫之用他朴素唯物的认识论,来解释历史的发展。他长期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考察,使他增强了对社会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看法。他把历史发展的趋势叫做“势”,把历史发展的规律叫做“理”,提出“势之必然处见理“,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常向朋友、学生讲历史时说:“你们看,夏代、商代、周代沿袭了上古分封诸侯的制度,所以国家小而君主多,当时的暴君们强取豪夺民间的财物,实际上和今天四川、两广的土司头目没有什么两样啊!那些理学家们开口闭口就称诵尧舜,办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天意和效法古代,把古代的君主奉成“神‘、“圣,,是歪曲古代历史,凭空臆造的呵!

王夫之的思想产生的背景 王夫之隐居论唯物(6)

王夫之讲学

他深有体会地说:“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由低级发展到高级,变万国林立状态为日趋统一,这是必然的趋势。秦始皇统一中国,是这种趋势的结果。从秦代到明代,这种趋势是在一直发展的。”王夫之极力反对人们学古、崇古、守旧,主张“趋时更新”。他的进步的历史观,是和他朴素唯物论的世界观紧密相关的。王夫之隐居深山茅屋、荒岭孤洞四十余年,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从事学术著述。他一生留下的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等近百种,在学术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初,因长期患气喘咳嗽病,七十四岁的王夫之在荒山僻壤的茅屋中与世长辞了!王夫之虽然去世了,但他那闪耀着光芒的进步思想,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的推崇。

参考资料

《清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