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重大的节日,意味着团圆和回归;意味着告别和重启;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兴起贺岁片开始,内地紧紧跟随,象征吉祥如意的喜庆片陆续在每年春节期间上映,“贺岁片”不再是一个噱头,而变成一个情结。九十年代,以过年为题材的电影也拍过不少,但称得上经典的却不多,今天就和我一起回顾最具代表性的三部贺岁电影。

盘点早年明星云集的贺岁片(生于70年代九十年代的贺岁片)(1)

记忆中关于过年的电影最早是1991年上映的《过年》,讲述了两个东北农村老人在过年期间和儿女之间发生的故事。除夕夜,父亲赶回家过年,交给老伴儿一年赚的辛苦钱,可是儿女们都没回来,大年三十晚上老两口冷冷清清地度过。

年初一,五个儿女陆续回家,也带来各自的烦恼,主要还是因为“钱”。大儿媳要钱买金戒指;二儿子要钱去沿海考察;小儿子要钱订婚;大女婿则撺掇大女儿也要钱;只有小女儿两口子忙前忙后,为父母解忧。无奈中,父亲端上最后一道年夜饭:八千块钱。矛盾在沉默中突然爆发,儿子、女婿们互相大打出手,大儿媳打碎镜子、掀翻了餐桌,好好的年夜饭变得一地狼藉,故事的结尾是老两口在转天清晨离家出走。

虽然这部电影是在春节期间上映的,却是一部反贺岁片,将家庭里的鸡零狗碎摆在桌面上,也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面对发展与现实的心理冲突。“过年还是过钱?”这是影片抛给观众的问题,留待思考。

盘点早年明星云集的贺岁片(生于70年代九十年代的贺岁片)(2)

成龙主演的《红番区》是我看过的印象最深刻的贺岁电影,上映于1995年。讲述了警察成龙在纽约红番区(洛杉矶)为弱女打抱不平,与当地警察联手摧毁黑手党老巢,救出被扣押人质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老套,但是能靠打戏博眼球。背景放在纽约,拍摄外景地在加拿大,武打动作激烈,全程英文对白、演员表演出神入化,这些加分项使得这部片被好莱坞买断发行权,也让成龙由此走向国际市场,同样给内地提供了贺岁片范本,从此开启内地贺岁电影的新纪年。

影片中梅艳芳坐马桶的镜头让我发现了她的喜剧天赋,能唱又能演。如今,骠叔和梅姐都不在了,再次翻看这部影片,令我哀伤不已。

盘点早年明星云集的贺岁片(生于70年代九十年代的贺岁片)(3)

提到贺岁片就不得不说冯小刚,他拍过很多“冯氏贺岁片”,我觉得最经典的要算《甲方乙方》了。王朔的小说本就非主流,改编后拍成电影也透着一股玩世不恭的劲儿,《甲方乙方》就来改编自他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讲述了四个突发奇想的年轻人,开办“好梦一日游”的项目,目的是让人们过一天“梦想成真”的瘾。

围绕着开书店的板儿爷想当巴顿将军、做饭的厨子想当烈士、大老板想做穷人体验受苦等一系列奇葩想法,各种沉浸式表演从营造氛围开始,慢慢进入角色,从最开始的胡闹搞笑到后来的真诚圆梦,几个人慢慢投入真情,认真融入。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某人甚至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贡献出来,买卖做成了公益,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圆满结局也符合贺岁片的喜庆,不得不说,冯氏贺岁电影很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人眼前一亮。至今我还记得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2023年,网上说今年的贺岁电影至少有七部,我想看《满江红》,你最期待哪一部呢?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