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武将排名表(一个普通人在楚汉时期)(1)

他,叫傅宽,一个并不著名的历史人物。

他出身低下,不仅没有显赫的家境,也没有能让天下为之瞩目的无双才华。

相比同时期的那些杰出历史人物而言,比如项羽、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他傅宽就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很难让人注意到的普通历史人物。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那样的一段特殊时代里,却能从最底层的军官做起,一步又一步,拜将封侯,直到最后为大汉帝国戍守北境而死。

当然了,大汉帝国对于这样的英雄,自然是不会亏欠的,所以傅宽最终在确定的汉初一百多位功侯名次中,位列第十。

可以说,傅宽的最终结果,就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毕竟他们真的太普通了,他们没有那种让史学家为之记载的风流韵事,也没有能让后世为之铭记的辉煌功绩,他们有的就是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

的确,这样的历史人物确实太多了,但笔者还是想为大家介绍这位不显于外的汉初名将,毕竟当大家看到了他,也就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更多普通人们,他们是如何成长的,是如何最终取得属于他们的辉煌事业。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傅宽的故事,一段只属于他的传奇:


傅宽,据说是魏国人,但究竟是哪里人,目前也已经无考了。

不过若按照傅氏的来源:

傅,殷相说之后,筑于博岩,因以为姓。《元和姓纂》

虽然这里说傅氏是来源于商朝名相傅说,但其实傅氏一族在先秦来源非常广泛,因此也就无法准确判别了。

而在秦末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傅宽最先加入的应该就是魏军。当然,也有可能加入的是魏军的前身,也就是被张楚王陈胜派遣征伐魏国的周市所属。后来周市率领军队平定魏地,拥护先魏国宗室子弟魏咎为王,因此周市的军队也就成为了魏军。

阳陵侯傅宽,以魏五大夫骑将从。《史记·傅宽列传》

傅宽在魏军中最后的职务是五大夫骑将,之后,傅宽便正式加入到刘邦麾下了。

而笔者查遍史书,也不见“五大夫骑将”这个官职。因此笔者猜测,这里应该是分开来看的,也就是说,“五大夫”和“骑将”是两个名词。

其中“五大夫”,这很好猜测,因为在史书中出现过很多次,且都是指的秦爵第五等大夫爵位,所以可为定论。而“骑将”,这可以作为一个固定官职,也可以作为一个形容词,因此便不能准确说明傅宽这个职务的情况了。

但是如果结合前面的“五大夫”爵,那么合理猜测,此时的傅宽在魏军中至少也应该是个统兵数百人的骑兵将领。毕竟几十骑兵的五大夫骑将就略显寒酸了,而上千骑兵,则远非一个小小的五大夫就可以统管。因此这里笔者就暂时先下定论,傅宽在魏军中最初就是一个处于底层的普通骑兵军官。

至于傅宽是在何时加入的刘邦麾下,目前虽无定论,但是应该也能推算出来的:

为舍人,起横阳。《史记·傅宽列传》

如上记载,傅宽是在横阳加入的刘邦麾下,而横阳则在韩地。

【索隐】:按:横阳,邑名,在韩。韩公子成初封横阳君,张良立为韩王也。

【正义】:括地志云:“故横城在宋州宋城县西南三十里,按盖横阳也。”

按上文记载,先前有韩国横阳君韩成,那么就算不在韩国核心地区,也应该距离韩地不远。而刘邦在历史上抵达韩地,最早也是在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刘邦开始西攻关中时期。

再按《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录:

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可四千馀人,并之。与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以及《汉书·高帝纪》中的记录:

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破之。二月,沛公从砀北攻昌邑,遇彭越。三月,攻开封,未拔。

根据上面的内容,显然《汉书》中是分辨清楚了《史记》中记录的事件具体顺序。也就是说,沛公刘邦是在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遇到了楚军陈武部和魏军皇欣部、武蒲部。之后又于二月才在昌邑遇到了彭越。接着三月便攻开封。

那么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傅宽作为魏军中的一名中下层的骑兵军官,他在不在魏军皇欣部和武蒲部中呢?而如果傅宽在里面,那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刘邦其实不只是吞并了楚军陈武的部下,还吞并了皇欣和武蒲带领的那支魏军?

再按照《史记·傅宽列传》中的记载:

从攻安阳、杠里,击赵贲军於开封。

由此,所有的一切就很明了了。或许是刘邦强迫,亦或许是魏军主动,总之傅宽的记录都说明了刘邦在当时确实是吞并了皇欣和武蒲带领的那支魏军。而且时间就是在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到秦二世三年三月这期间。由此才能让傅宽从原来所属的魏军中,很快就成为了刘邦的下属,并参与开封战役。

注:秦朝以及先秦时期,开封叫做启封,后因为在汉朝时要避讳汉孝景帝刘启,遂改为开封。

同时还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从史书后文都不见皇欣和武蒲的名字,那就说明这二人在交出军队后,大概率上也被刘邦遗弃了。就像陈武一样,虽然也是被刘邦强行吞并所属,但陈武真正归汉却是在汉二年,也就是两年之后。换句话说就是,刘邦的兵变夺军,只为军队,不为人,当然这或许也是陈武和魏军皇欣、武蒲愿意交出手中军队的主要原因。

那么鉴于上述事件的发生,作为在魏军中担任骑将的傅宽,便很自然的就加入到了刘邦的麾下。而又因为傅宽麾下都是骑兵,所以也就被刘邦收在了自己的亲兵队伍中。于是,作为统领的傅宽便被刘邦拜为舍人,以作为亲信。

在加入到刘邦麾下后,傅宽在一开始依然还是一名小军官,只能随主力参战。如此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傅宽从攻安阳和杠里,并击赵贲军於开封。

下面是笔者画的一个傅宽跟随刘邦军队作战地理图:

楚汉武将排名表(一个普通人在楚汉时期)(2)

及击杨熊曲遇、阳武,斩首十二级,赐爵卿。《史记·傅宽列传》‘

一直到刘邦率军进攻阳武一带时,傅宽才通过斩首十二级,获得爵卿。也就是秦爵第十等“左庶长”到第十八等“大庶长”之间的爵位,范围可能有点大,但笔者猜测这之后傅宽应该一直都在立功升迁,而史家记录时因为无法区分,所以便统一称呼为爵卿了。

沛公立为汉王,汉王赐宽封号共德君。从入汉中,迁为右骑将。《史记·傅宽列传》

到刘邦成为汉王后,傅宽遂被升迁为了共德君,因此也可以说之前的傅宽累计立功已经至升到了秦爵第十八等大庶长爵位。所以这时傅宽才能再晋一级,为关内侯,号共德君。同时在入汉中后,傅宽又被刘邦任命为右骑将。

至于这里的右骑将,按照之前傅宽在刘邦身边的舍人身份,那么此时的右骑将,应该统领的是一支比较精锐骑兵,且直属于刘邦。不过,这支军队的数量应该不多,顶多就是一两千人吧。

那么综合上述内容来看,汉元年时的傅宽,爵位是关内侯,职位则是右骑将。所以此时的傅宽也算是汉军中的一员中级将领了,但是也仅此而已。

从定三秦,赐食邑雕阴。

三秦之战爆发,傅宽自然是率领其麾下骑兵随主力作战,具体情况不详,但功劳还是有的。事后,傅宽便被刘邦赐食邑雕阴县。

【集解】:徐广曰:“属上郡。”

【索隐】:案:孟康、徐广云县名,属上郡。

如此,按照傅宽所食邑的地方为雕阴县,在上郡。而当时控制雕阴县的还是翟国,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当时的翟国已经被汉彻底占领了呢?显然不是的,因为按照《郦商列传》中的记载,后来正是郦商率军攻占的上郡,所以这里关于傅宽此时的食邑雕阴,还有颇多疑问。

而如果说傅宽就一直是在郦商的麾下协助其参与平定三秦的战役,那么一切就能说得通了。因为这样就可以解释为傅宽是在跟随郦商作战中,因为攻占上郡之功,遂被汉政权赐食邑雕阴。

从击项籍,待怀,赐爵通德侯。《史记·傅宽列传》

但是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傅宽这里记载了“从击项籍”,而再结合傅宽之后的记录,那么此时傅宽协助进攻项羽,应该就是发生在汉二年初到彭城之战结束后的那段时间里。而郦商又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没有参与过东征彭城之战,所以何以拥有灭上郡之功的傅宽又出现在那场战斗中呢?

再看史书中记载的这两个字“待怀”:

【集解】服虔曰:“待高帝於怀。”

【索隐】:按:服虔云“待高祖於怀县”。小颜案地理志,怀属河内,今怀州也。

由此,笔者遂做出一个假设:当郦商所属听闻彭城之战中汉军惨败时,且诸侯尽皆叛汉。于是郦商便立刻发兵攻灭翟国,也就是上郡之地。而后,在攻下代郡之后,不等军队修整,郦商便让傅宽率领他的骑兵部队迅速出关接应西归的汉王刘邦。

由此也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待怀”,傅宽在怀县顺利接应到了汉王刘邦。而怀县位于河内郡,河内郡又是刘邦西入关中的必经之路,所以傅宽在怀县接应到刘邦也是合理的。

于是,面对前来援助的傅宽,刘邦在感动之余,遂立刻封赐傅宽为列侯,号通德。

傅宽将刘邦安全送回荥阳后,便没有再回到关中,而是就地驻防,以抵御前来进犯的西楚大军。

按《史记·灌婴列传》记载:

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於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於荥阳。

再按《史记三家注》的解释:

【集解】:张晏曰:“秦将,降为公,今反。”

由上,面对汉军大败的情况,之前参与刘邦进攻西楚的联军纷纷叛汉归楚,而这王武便是其中之一。并且王武不仅仅是投降了西楚,还作为西楚的先遣军,与同是降将的魏公申徒一起率军进攻逃回荥阳的刘邦。于是汉军便派出了灌婴等人攻破外黄,但此时因为西楚骑兵主力开始扑来,因此汉军只得后撤,而王武军也是得以死灰复燃。

因此这就引发了楚汉战争中著名的汉骑改制事件:

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大破之。《史记·灌婴列传》

面对王武和魏公申徒率领的先遣军,以及他们身后尾随的大批楚国骑兵,汉王刘邦遂正式宣布重新组建汉军骑兵部队。而这支新型的汉军骑兵部队,便叫做郎中骑兵。但郎中骑兵应该不是指的一支军队,因为就当时实际情况而言,汉军是没有时间将所有骑兵迅速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笔者猜测,此时刘邦以中大夫灌婴为核心,李必和骆甲为辅助,其实是以他们三人为首组建了汉军骑兵部队的最高指挥部。换言之,以前的汉军骑兵就像一盘散沙一样,是因为他们从属于各部将领的麾下,所以每次参加战斗,都只能各自为战。而这一次刘邦所谓的改制,就是改的指挥系统。因此只要确定好最高指挥部,然后将军令传达下去,改制便能很快完成,从而迅速投入到战争中。

那么傅宽曾作为郦商的部下,此时所率领的骑兵部队,自然也是脱离了郦商麾下,改由听从灌婴为代表的骑兵最高指挥部的军令。

而灌婴又是如何进行这场骑兵大作战的呢?

最开始当然是上述记载的在荥阳以东击败西楚一小队骑兵,然而这只是此次骑兵大作战的序幕。

按照《史记·灌婴列传》中在之后的记载:

受诏别击楚军後,绝其饷道,起阳武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於鲁下,破之,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破柘公王武军於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

楚汉武将排名表(一个普通人在楚汉时期)(3)

如上,这是笔者简单描绘的灌婴骑兵作战基本示意图。

灌婴麾下的汉军骑兵主力从阳武出发,抵达襄邑,然后绕到西楚腹地,于鲁县附近和西楚骑兵主力项冠部发生激战;接着灌婴军后撤到燕县一带击败王武的残余军队;最后灌婴军又于白马击破王武麾下的桓婴所部。

综合来看,灌婴所属的汉军骑兵部队大概是经历了三次大型战役,分别是:鲁下之战击项冠、燕西之战败王武、白马之战破桓婴。

而再看其他将领的记录,首先是樊哙:

从攻项籍,屠煮枣。击破王武、程处军於外黄。攻邹、鲁、瑕丘、薛。项羽败汉王於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史记·樊哙列传》

楚汉武将排名表(一个普通人在楚汉时期)(4)

如上,这是笔者简单描绘的樊哙所部作战基本示意图。

显然此次樊哙所部的职责就是策应汉军主力骑兵,而樊哙军的目标就是屯扎于外黄一带的王武军,以保证汉军主力骑兵后撤时不会遭到王武军的截击。

首先,樊哙军率先进攻煮枣,以吸引外黄的王武军,从而掩护从襄邑绕道的汉军主力骑兵。然后等到汉军主力骑兵过去后,樊哙军再从煮枣向南进攻外黄一带的王武军。等到彻底击溃王武军后,樊哙军便也尾随汉军骑兵主力进攻鲁、薛等地。但是因为此时项羽稳定好了彭城,且已经率主力回攻了,遂迫使汉军主力骑兵和樊哙军只能全面后撤。但即使如此,樊哙在退回荥阳后仍然获得了食邑两千户的封赏,足可见樊哙在此战中的功劳之大。

再看傅宽的记录:

从击项冠、周兰、龙且,所将卒斩骑将一人敖下,益食邑。《史记·傅宽列传》

如上,按照傅宽有和西楚项冠军的交战记录,那么此次傅宽所部跟随的就是灌婴的汉军骑兵主力。

另外从傅宽这里的记录中也能看出,西楚此次的确是主力尽出,如项冠这样的宗室重臣、周兰和龙且这样的领兵大将也都纷纷参战了。不过鲁下之战虽然激烈,但却并未伤及双方的根本,如灌婴那里的记录是“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而傅宽这里的记录是“斩骑将一人”。显然这些损失相对于双方的军队规模而言,其实都不算大。

再按照《史记三家注》中的记载,傅宽斩西楚骑将的地方是在敖下,也就是荥阳一带的敖仓附近。按照之前灌婴所属骑兵在荥阳以东曾击溃过一队西楚骑兵,那么傅宽此次的战果应该就是指的那场战斗。

同时再按照此战的战果来看,西楚主要将领如项冠、周兰、还有龙且,都没有遭受真正的大败,所以只能保守估计楚汉双方此次打了一个平手。

另外要说的一点就是,此次楚汉骑兵大作战牵涉的汉军将领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留到灌婴本传中再行详述吧。

下面,笔者再放一个楚汉骑兵大作战的综合示意图:

楚汉武将排名表(一个普通人在楚汉时期)(5)

上述黄色线条为西楚王武军的作战范围,先是占领外黄,而后被汉军骑兵在外黄击溃。但是随着西楚骑兵到来,王武军遂集结散兵卷土重来,同时也率军向西进攻荥阳,另外王武军又分出各部抢占燕县、白马、煮枣等地;而在西楚骑兵的前锋部队败退后,其自身则是退回到外黄一带驻扎。至于红色线条和紫色线条则分别是灌婴所属的汉军骑兵主力和樊哙所部的作战路线,该部分上文已经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总之,虽然此次汉军骑兵未能大获全胜,但是也至少击退了西楚骑兵强大的攻势。因此单就灌婴、樊哙、傅宽三人而言,战后自然是要进行重赏。而灌婴作为指挥全盘作战的最高指挥官,自是功劳最大,因此直接跃升御史大夫,正式成为汉庭重臣之一,总领郎中骑兵。而樊哙功劳其次,增加食邑两千户。至于傅宽,史书上只记录了为其增加食邑,但可惜并未记载多少,因此仅仅从战果上来说,傅宽在此战中的功绩是不如樊哙的。

而在此次骑兵大作战后,因为项羽已经率领主力向荥阳杀来了,所以汉军遂全面收缩战线。另外又因为魏国叛汉归楚,所以汉王刘邦特诏令大将军韩信率领一支汉军定魏。

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史记·淮阴侯列传》

如上,汉二年八月,在郦食其无能说服魏国叛汉之后。汉王刘邦遂令大将军韩信兼领左丞相职务,率军定魏。

属淮阴,击破齐历下军,击田解。《史记·付款列传》

按照傅宽的记录,他从此后就听从大将军韩信的调遣了。但是比较奇怪的就是,为何傅宽没有协助大将军韩信定魏、赵、代三国的功绩呢?

这里有两种猜测,一种是傅宽并不是在此时加入韩信麾下的,而是在汉三年与灌婴一道归属于韩信指挥的:

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史记·灌婴列传》

如上,汉三年,灌婴以御史大夫身份奉诏率领郎中骑兵归属相国韩信,参与齐国历下之战。而傅宽刚好也是记录的参与齐国历下之战,看上去一切都通顺了。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汉二年楚汉骑兵大作战结束后,也就是汉二年八月前后,到汉三年八月韩信率军攻齐开始。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傅宽在做什么呢?

他是留守荥阳的人呢?还是一直跟随韩信作战的人呢?目前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因此笔者也不好定论。但是按照之后傅宽能够接任韩信齐国的丞相一职,则傅宽在这期间跟随韩信作战的可能性要更大,否则他凭什么做韩信的丞相,毕竟此时的他就只是一个普通的骑兵将领。因此笔者推测,这期间傅宽其实一直都在跟随韩信作战,并且逐渐为韩信倚为重要大将使用,所以才奠定了之后傅宽能够拜相的基础。

至于齐国历下之战,这里的问题也有很多。如按照《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就是汉王已经派遣郦食其说服了齐王归附,但是韩信却被谋士所激,遂发兵灭齐。可是问题就在于,如果汉王已经知道了郦食其说降了齐国,那又为何让灌婴领郎中骑兵在此时听从韩信的调遣呢?原因笔者无法判断,但是笔者隐约觉得其中没那么简单。不过这里就不细化了,重点还是讲述傅宽。

历下之战并不复杂,就是汉军趁着齐军无备之时,突然发起进攻,从而一举攻灭了齐军前线主力,因此让汉军得以直下临淄,一战灭齐。不过很快在楚国的援兵救援之下,齐军又卷土重来了,但是可惜这一战败的更惨。于是之后不久,韩信遂彻底控制齐国。

属相国参,残博,益食邑。《史记·傅宽列传》

按照记录,在之后,傅宽听从相国曹参的调遣,参加了博县之战。而博县之战应该就是清剿齐军残余的一场战斗,但因为死伤太多,便被史书特意记录了。

不过傅宽这里的记录,应该是和曹参的那一份记录属于同时期的一件事:

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史记·曹相国世家》

韩信为齐王后,便领齐军主力去协助汉王进攻项羽去了,而曹参则是留守齐国清剿齐军。因此,傅宽所参加的博之战的爆发,应该就是在曹参留守齐国的这一段时间里。

这里另外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齐国之战前曹参一直都是以汉右丞相的身份,所以他留守齐国,不见得齐王韩信就能放心。因此史书中就出现了一份神奇的记录:

为齐右丞相,备齐。五岁为齐相国。《史记·傅宽列传》

也就是说,在齐王韩信离开齐国后,傅宽遂领齐右丞相职务,镇守齐地。那么问题就来了,此时的曹参又是什么身份呢?

按照之前傅宽记载中的“属相国参”,那么此时的曹参是哪个相国呢?显然不会是汉庭相国。之前韩信也最多是赵相国,因此虽然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曹参在此时的官职,但是私以为此时的曹参官职就是齐相国。

所以综合来看就是,此时的齐国有两位丞相。其实相国和丞相都差不多,权责都一样,只是一般来说相国要比丞相尊贵一点。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按照秦汉习惯,若有左右丞相,则必以右丞相为尊。所以无论此时的齐国到底有没有左丞相,其实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左丞相无论是相比右丞相还是相比相国,地位肯定都是不如。

当然,事实上齐国也的确是有左丞相的。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录,当时担任齐国左丞相的,应该就是后来的河阳侯陈涓。因为只有河阳侯陈涓的记录中有一条“以丞相定齐地”,所以按照当时曹参为齐相国,傅宽为齐右丞相,那么此时的陈涓便毫无疑问就是齐左丞相了。不过还是如同笔者刚才说的,虽然能够确定目前的左丞相人员是陈涓,可终究他的地位和权责都是比不了相国曹参与右丞相傅宽的。

然后如果仅仅是这样还能勉强符合史书记录,但最令笔者不可思议的就是,汉五年傅宽为齐相国时,那么曹参又是什么身份呢?或者说曹参去了哪里呢?《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并无此时的记录,只是记录汉六年齐国成立,曹参为齐国相国,辅助齐王刘肥。

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者皆予齐王。《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史记·曹相国世家》

如上,汉六年齐国建立,曹参为齐相国辅政齐国。并且曹参是从汉六年在齐国为相,一直当到汉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为止。

然而问题就在于,《史记三家注》中又明确说明,傅宽在齐国也当了五年相国。

五岁为齐相国。《史记·傅宽列传》

【正义】:为齐悼惠王刘肥相五岁也。

如上,傅宽也在齐国当了五年相国,那么现在就矛盾了,曹参和傅宽都为齐相国,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此,笔者的猜测是,所有的关键应该还是《史记·傅宽列传》中的那句记载:

为齐右丞相,备齐。五岁为齐相国。《史记·傅宽列传》

如这里的“备齐”二字,再按照《史记三家注》中的说明:

【集解】:张晏曰:“时田横未降,故设屯备。”

所以目前就只能这样解释:当时因为齐王田横率众出海逃离,且齐国为东方大国,并且远离汉庭中枢,因此汉庭便在齐国设立了两位相国,其中曹参应该是主管政务,而傅宽则是主管军务。

不过这样的解释其实漏洞也很大,正如之前说过的,傅宽曾为韩信旧部,那么何以汉庭就这么信任傅宽呢?又或者说,正是因为傅宽以重新效忠汉庭为条件,帮助汉庭顺利夺掉了韩信的军权,毕竟当时傅宽也是齐国的右丞相,虽然远在齐国,但还是可以做很多事的,因此事后汉庭遂委任傅宽为齐相国。

当然,鉴于留守齐国的两位重臣,曹参和傅宽都是之前追随韩信横扫诸侯的重要将领,因此汉庭对于他们两位说没有丝毫怀疑之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但就当时来说,除了早就代替韩信控制了齐国的曹参和傅宽,天下又有谁能代替他们坐镇齐国呢?所以设立两位齐相国,可能也是刘邦为了让其相互制约吧。

另外刘邦封赐刘肥为齐王,可能也是看在刘肥和曹参的关系上,毕竟刘肥的母亲为沛县曹氏,而这沛县曹氏到底和沛县曹参有没有关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但如果从曹参远离汉庭中枢六七年,却尽力辅佐刘肥的史书记录中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也是有点的。

而只要有曹参在,傅宽生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太大了。因此,远离汉庭的最大诸侯国齐国就在这样奇妙的组合下,为汉庭稳稳的把控住了帝国的东方。在这之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哪怕天下发生巨变,齐国也是稳如磐石,没有发生过任何重大变故。

汉六年,也就是傅宽刚刚担任齐相国时期。汉庭因为曹参和傅宽远镇齐国的特殊情况,遂率先为曹参和傅宽封侯。因此傅宽也就成为了汉帝国建立后第一批顺利封侯的人员之一:

六年十二月甲申,景侯傅宽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傅宽由通德侯改封阳陵侯,食邑两千六百户。

之后几年里的傅宽,便一直在齐国以齐相国的身份屯兵驻守。

汉十年,赵相国陈豨公然反汉,自称代王。而后很快,汉庭便下达了全国动员令,责令各地诸侯国派兵的派兵,送物资的送物资,总之要举全国之力迅速镇压陈豨叛乱。

而东方的齐国,自然也在征招之列。

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以上是曹参的记录,这说明曹参作为齐相国,也曾带领齐军参与了对陈豨的作战。那么齐国的另外一位相国傅宽呢?

四月,击陈豨,属太尉勃,以相国代丞相哙击豨。《史记·曹相国世家》

这里的四月,应该就是指的汉十一年四月。

另外按照上述记录,傅宽是以齐相国代替丞相樊哙攻击陈豨,那就说明此时陈豨的主力已经为汉庭基本击溃了。因为之前汉军与陈豨军正式交战时,汉军的最高指挥官分别是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郦商,而郦商在击溃陈豨主力后,便被皇帝刘邦派去安抚太上皇的卫军了,所以才有了樊哙升迁汉左丞相之职,代替郦商进行指挥作战。

那么此时傅宽以齐相国代替左丞相樊哙攻击陈豨又是指的什么意思呢?

按照之前曹参在陈豨之乱一爆发时就参与作战了,那么此时傅宽以齐相国来到北方战场,就说明曹参已经回到齐国去了。毕竟齐国更重要,而汉庭是不可能允许齐国的两大相国同时都不在齐。所以史书中便也在这里为曹参和傅宽做了一个时间差,曹参参加的是前期作战,而后曹参回去后则再由傅宽参战,所以傅宽参战时便已经到汉十一年四月了。

另外傅宽的齐相国,虽然是作为大国的相国,可从地位上来说,理应低于太尉周勃和汉左丞相樊哙。而史书中也表明傅宽是属于太尉周勃麾下,因此也的确低于太尉周勃。然而这里让傅宽代替樊哙进攻陈豨一说,私以为并不是让傅宽真的就代替樊哙,而是应该让傅宽专门负责清剿代地的陈豨残部。当然,事实上这也是为之后的代国建立而奠定基础。

不过还要注明的一点是,按照傅宽担任齐相国五年的时间,则汉十一年傅宽率军进攻代地后,他的齐相国职位便去除了。所以傅宽任齐相国的时间,应该就是从汉六年到汉十一年这段期间,总计五年。

十一年,於是乃分赵山北,立子恆以为代王,都晋阳。《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汉十一年,皇帝刘邦在赵国北部设立代国,都晋阳,由汉庭四皇子刘恒即位代王。

同时再看傅宽的记录:

一月,徙为代相国,将屯。《史记·傅宽列传》

汉十一年四月傅宽率领汉军进入代地清剿陈豨残部,而后同年设立代国。接着到汉十二年一月,鉴于此时傅宽已经清剿的差不多了,且陈豨也被樊哙麾下的陈武所部给击杀了,因此汉庭便任傅宽为代相国,全权负责代国的军政大权。

【集解】:如淳曰:“既为相国,有警则将卒而屯守也。”案:律谓勒兵而守曰屯。

【索隐】:如淳云:“汉初诸王官属如汉朝,故代有丞相。”案:孔文祥云“边郡有屯兵,宽为代相国兼领屯兵,後因置将屯将军也”。

如上《史记三家注》中的解释,傅宽为代相国自然可以控制代国的政务,而后又有屯兵之权,且代国又为与匈奴交界之国,所以傅宽便也兼有控制此地的汉庭边军。

二岁,为代丞相,将屯。《史记·傅宽列传》

这里的“二岁”,应该是指的傅宽接任代相国的第二年,也就是汉孝惠帝元年。又因为此年汉庭施行了“除诸侯相国法”的政策,所以全国诸侯国,包括齐国、代国在内,齐国相国曹参改为齐丞相,而傅宽则也是由代国相国改为代国丞相。当然,此时傅宽虽然是丞相了,却仍然控有边军,这也是史书明确标注的。

此后的傅宽,应该就是一直在担任代国丞相一职,为大汉戍守北境的安宁,直到他最终病逝于此地。

孝惠五年卒,谥为景侯。《史记·傅宽列传》

汉孝惠帝五年,代国丞相傅宽病逝。汉庭为其最终谥号,景侯。

景: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逸周书》

综上,傅宽的一生并不算太惊艳。傅宽所成就的功业相比同时代那些英雄伟人们,自然也是不如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傅宽就是庸人,作为曾经碌碌无名的魏国小军官,短短不到一年便能够封侯拜将,接着在楚汉战争结束后又成为了镇守一国的封疆大吏,乃至于最后更是为大汉戍守北境数年的安宁,因此无论如何,傅宽都能算的上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军政大才。

再看汉庭官方最后为傅宽的定义,于汉孝文帝年间定稿的汉初功侯位次中,傅宽位列第十。虽然说这并不能完全代表汉庭官方的意见,毕竟这个位次表经历过多次修正,但即使如此,傅宽的位次也不会离开汉初十八元勋功臣之列。所以就傅宽而言,单从汉庭官方的态度来看,他也是值得汉庭尊重和纪念的一代名将。

另外再看太史公对于傅宽的评语:

太史公曰: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皆高爵,从高祖起山东,攻项籍,诛杀名将,破军降城以十数,未尝困辱,此亦天授也。

虽然太史公没有正面描述傅宽,但是仅从“天授”二字,便也能看出太史公对于傅宽由衷的钦佩和赞赏。从起兵征战十余年间,傅宽领军几乎从未遭遇过困苦和失败,几乎可以说是逢战必胜,因此就像是上天钦准的人物一般。

客观来说,傅宽的运气也的确是好,从最初加入刘邦麾下灭秦时,因为刘邦打的比较顺,所以便谈不上什么战败;而后傅宽参加反攻三秦之战后,也未出关参加东征,而是协助郦商平定关中各郡,因此也就不会有失败一说了;接着到参加灌婴主导的骑兵大作战中,此战虽未大胜,但击退了西楚骑兵也算是小胜,故而也不可能有失败了。至于之后跟随大将军韩信扫灭诸侯国,又是攻必克战必胜。到最后唯一有可能失败的平城之役,傅宽又因为担任的是齐相国一职,负责镇守齐国,所以也让傅宽安全的避开了。

这么看来,傅宽的确是运气爆棚。但换个思路,傅宽逢战必胜,一路节节高升,真的就是只凭运气吗?一场战事的胜负或许可以说是偶然,但每场战事都是如此,便也能反过来证明傅宽的能力之强。再说傅宽之前本来就是一个骑将,怎么就突然成为了封疆大吏呢?若说是没能力,恐怕他人也不会相信。无非就是傅宽能力太强,却也识时务,所以才能让傅宽有惊无险的走完自己完美的一生。


最后,再列一下傅宽的一生履历:

秦二世三年:傅宽以魏军骑将身份加入武安侯刘邦麾下。

汉元年:傅宽以战功受封关内侯,号共德君。

汉二年:傅宽因接应汉王有功,封列侯,号通德。

汉三年:傅宽协助大将军韩信攻齐。

汉四年:傅宽被齐王韩信拜为齐国右丞相,负责留守齐国。

汉五年:傅宽与曹参一同拱卫东方。

汉六年:傅宽和曹参一同就任齐相国,同年改封阳陵侯,食邑两千六百户。

汉十一年:傅宽以齐相国身份参加平定陈豨的战役,而后不久傅宽便率军进入代地清剿陈豨残部。

汉十二年:傅宽任代国相国,全权负责代国的军政要务。

汉孝惠帝元年:傅宽由代国相国改为代国丞相,继续全权负责代国的军政要务。

汉孝惠帝五年:傅宽病逝于代地,汉庭为其谥号,景侯。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