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格物致知,即穷尽天理,抵达事物真相,发现内在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阳明对竹子说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王阳明对竹子说话
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研究探索;而致知,就是得到一种知识,甚至一种智慧。格物致知,即穷尽天理,抵达事物真相,发现内在规律。
宋明理学提出格物致知,前有朱熹,后有王阳明。传王阳明格竹子,格了七天,最后头晕目眩,天旋地转,大病一场,不得不作罢。为什么格竹子格不出结果?我以为,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探讨一下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一、王阳明没有认识论基础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逐渐发展出理性,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逻辑处理、推理得出的结论。之后,理性主导西方两千年至今,即便是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也接纳了理性。后现代反对理性的生命和意识哲学,如叔本华、海德格尔的体系,其实也没有离开理性。我们说,理性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产生科学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中国哲学理性较为缺失,没有形成理性传统,在认识论方面不具备产生科学的基础。所以,王阳明格竹子,在没有对竹子有理性认识的前提下,是难以致知的。
二、王阳明不具备方法论
科学的方法论包含观察,实验,命题,假设,证明等等,是通往科学结论的有力工具。中国哲学没有方法论传统,坐而论道,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失方法论这个有力工具。王阳明格竹子如果说用了“观察”的方法,那么也仅仅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观察”,至于实验、命题、假设、证明均无从谈起。
三、原因当然不在王阳明
中国哲学是伦理哲学,道德哲学,关注人伦,人事,人际,一直在讲道理,而不是探求真理,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性。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被“独尊”之后,所有读书人都必须接受钦定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被牢牢禁锢,不允许质疑,当然不会产生批判性思维和批判精神,而批判性思维正是科学精神必备的。惟有墨家,具备一些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可惜墨家在战国后期消亡了。
以上是本人读了三年多中西哲学后的粗浅看法,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