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败后去了哪里(拿破仑最大的败笔)(1)

拿破仑

1814年的拿破仑是一位其貌不扬甚至满脸横肉的法兰西皇帝刚刚遭遇了莱比锡战役惨败的他尚未消化失利的苦果,就被自己亲手培植的属下联名逼宫、要求退位。此处,罗德·斯泰格尔演技超然,把一位伟人因失败而疲惫、而不甘、而恼羞成怒甚至脏话连篇的状态,发挥到淋漓尽致。印象最深的一幕,面对群臣低下的姿态但却强硬的态度,拿破仑困兽犹斗般雷霆暴怒、大声咆哮,“我绝不、绝不、绝不退位!”斯泰格尔演活了那种剑拔弩张,但拿捏得更到位的,却是那种强硬背后的虚张声势。

拿破仑战败后去了哪里(拿破仑最大的败笔)(2)

回到巴黎的拿破仑表面上收复了失地、重新建立了所谓的“百日王朝”,然而他对朝中群臣的心怀鬼胎再清楚不过。只有昔日爱将内伊懂得大帅的思虑,毕竟他是真正的行伍之人,清楚普通士兵的爱戴远远抵不上整个阶级的支持;也只有他,明白拿破仑要为这次强弩之末的“归来”付出怎样的代价……整部电影里,这类英雄迟暮的场景随处可见,既有拿破仑自己的外强中干,也有战友同侪们的心知肚明。结果就是,这场中外皆知的命运之战,在镜头里摆脱了成王败寇的恶俗模式,被艺术化地还原为一场没有胜者的较量。

这当然也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但和通常意义上的“影史佳作”不同,它的有意思,从电影文本远远蔓延到银幕之外。据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回忆,那些扮演参战士兵的群众演员尤其可怜,在近乎半封闭的片场拍摄期间,他们不仅要抵御痒到骨子里的性饥渴,还要忍受来自苏联克格勃的暗中监视……然而直到电影上映,最大的尴尬才浮出水面:观众不解为何拿破仑的传记片是由一位苏联导演来完成遂票房大败。滑铁卢成了“滑铁卢”,“拿破仑”也就此成为影史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题材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