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我会写: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涕零 鼻涕 感激涕零

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

多音字:

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

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 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问题归纳:

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为什么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

《从军行》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以擅长七绝而名重当世,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今存诗歌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主要作品:《示儿》《卜算子·咏梅》《书愤》。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注解: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鉴赏:

①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②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1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2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3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4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5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5)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6)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7)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8)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69)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0)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1)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2)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3)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4)

部编版五年级下第九课古诗三首(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短诗三首知识点及课堂测试题)(75)

课堂测试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 ”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 ,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 摩 泪尽、胡尘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 (2)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我是梵果教育,关注小学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同时我们平台有海量的学习资料及各年级部编版语数英电子课本,需要的请私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