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

与君子游,苾(bì)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这是曾子在《大戴礼记·曾子疾病》里的一段话。意思是:与君子交往,芳香就好象进了存放兰芷的房间,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味了,这是与它同化了;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腥臭就好象走进存放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这同样是与它同化了。因此,君子要慎重地选择他去生活的地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时间久了,就自然地融入到了这个环境之中,对特定环境中的特别之处也感觉不到其特别了,只有这个特定环境之外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个特定环境的与众不同,也能感受到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人们与他人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在医院时间久了,身上总是有一股消毒药水的味道,自己闻不到,走出医院到大街上,别人就能闻到一股强烈的消毒药水味,就能判断出这个人在医院里工作。又如方言的影响,一个外来人操着其他地方的方言,当加入到另一方言区域并长期生活一段时间后,这个人的语音已变得接近于他经常居住地的方言,他自己感觉不到,但这个外来人的原住地人却能听出他语言上的变化。真可谓“环境造就人”。在一个乌烟瘴气、暗流涌动的环境里,人们的心思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挖空心思地去沽名钓誉,或去设下圈套,使人乱箭穿心而后快。而在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充满友爱的圈子里,人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得到的评价与自身的表现截然不同。常言到:“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为此,要想使人们积极向上、和眭友善,首先应该打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孟母三迁”的故事之所以广泛流传,原因也在此。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可以成就一个君子,也可以酿造一个小人,而这善与恶的标准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的形成又取决于我们身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和事。当今有句流行语叫“跟对人最重要”,也是强调环境的重要。

那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大呢?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到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等,都认为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有他自己相对稳定的小环境,但这个小环境永远不是孤立的,他总是置于某个大环境之中,并与这个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物质或精神的信息交换,这种交换是双向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只不过个体相对于集体的影响是微弱的,而集体对个体的影响却是巨大的。随着时间的延长,集体对个体的影响与日俱增,直到把个体全部同化为止。一般来说,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当然也有个别情况:一种情况是把低智商的人和科学家放在一起,不论待多久,他也成为不了科学家,因为他不具备科学家的基本素质,科学家环境中的许多信息他吸收不了,更消化不了,他自己存在一个屏蔽,阻隔了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另一种情况是超具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和普通人在一起,往往不是少数被多数同化,而是多数被少数同化。比如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他走到农民中间,广大农民就被他同化,他走上井冈山,井冈山上的土匪就变成了革命战士。这虽然是少数同化了多数,但不等于环境对人不起作用了。因为领袖仍然是通过改变环境而改变人的。所以要使社会风气向好,就得改善社会环境。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不去改变环境,就会被环境改变。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不想被环境改变,那么你就得鼓起勇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坚定的信念和超常的人格魅力,去努力改变环境。

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这是曾子在《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面对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使没有朋友,我也不亲近他。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一个人长期独处是不可想象的。人的一生总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长期相处的人至关重要。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长期相处呢?曾子告诉我们,要和别人长期相处,而不要和不仁的人长期相处。因为不仁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他只会顾虑他自己的利益,而不会顾虑别人的利益,特别是在利益不够均分的时候,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抢占利益,这势必会破坏相互谦让的人际关系,使两人相处的氛围恶化,直至分道扬镳。因此,曾子认为,遇到不仁的人,即使没有朋友,自己很孤独,也不能和不仁的人为友,不能和他长期相处。自己吃点亏是小事,把自己带坏了才是大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少能守得住寂寞,挺得住孤独。在孤独的时候,如果有人陪伴,往往是求之不得的,那还分什么仁不仁呢,结果是可想而知。有的人会说,没有共同语言的人根本不愿在一起,那是你还有其他选择,是因为有共同语言的人与你相处,你才不和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相处。否则,你就会和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寻找共同的语言,慢慢你就会被他所影响,当然你也会影响到他。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呢?还是要加强自我修养。只有修养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分辨出仁与不仁,分辨出君子与小人,才能认识到不仁的危害,才能够克服孤独恐惧症,才能够享受到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带来的快乐,从而也就避免了被不仁的人所伤害。“仁”就是面对自己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必谦让他人;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施以他人。总之,仁者总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决不会与他人争名争利,更不会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这样的人是值得交往的。否则,就不如自己孤独着,免得落入不仁者的陷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两个能够长久的亲密相处,仅仅做到了“仁”还不够,还需要很多精神层面上的合拍共振才能愉快。2015年第17期(9月上半月版)《家庭》杂志上一篇婚姻感悟文章《婚姻是一场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文章中说:网友“左脚大点”婚龄5年,他在天涯社区上由衷感叹:“结婚几年才想明白,婚姻的‘门当户对’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广大网友的热切回复也应了那句话:“维系一段婚姻的不是孩子,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共同成长。”当夫妻双方在精神上不同步后,当他们第N次为牙膏到底是从下往上挤还是从头挤而吵架时,他们在意的其实不是如何挤牙膏,而是那个简单动作背后折射出的彼此迥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素质,是深层沟通的失调。

还有钱钟书与杨绛,撇下两人当初的一见钟情不谈,当爱情落实在婚姻中后,杨绛和钱钟书各自在学识上钻研之余,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赛谁读的书多。1942年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后一鸣惊人,迅速走红。杨绛的蹿红使大才子钱钟书坐不住了。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并让他减少授课时间。为了节省开支,她还辞退家里的女佣,自己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劈柴生火、做饭洗衣样样都来,经常被烟火熏得满眼是泪,有时还不小心切破手指。可是杨绛从未抱怨过。看着昔日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炼成任劳任怨的贤内助,钱钟书心里虽有惭愧,但更多的是对爱妻的感激与珍惜。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终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网友说,钱与杨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绝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眷侣。

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除夫妻外,其他关系也是如此,没有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很难长久相处。这种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就是相同或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就是快乐相处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