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木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我就是希望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在我的心中——他并不是作为一种兴趣而存在(我对他并没有比对我自己更感兴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于我的心中。"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1)

这一段话,你熟悉吗?

它来自大名鼎鼎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然而在台湾,你说《呼啸山庄》可能没人知道。虽然在台湾同样是一本世界经典名著,可它的名字叫《咆哮山庄》。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2)

当然,《呼啸山庄》和《咆哮山庄》都比较接近于英文原名《Wuthering Heights》。读者更喜欢哪个,就见仁见智了。从小在大陆生长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咆哮山庄》这个名字实在是天雷滚滚。

还有哪些世界名著的书名台湾与大陆不同呢?一起来对比一下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 VS 《麦田捕手》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路上》 VS 《在生命的旅途中》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4)

《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绝大部分是自传性的,结构松散,断断续续,描写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巴黎圣母院》 VS 《钟楼怪人》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变形记》 VS 《蜕变》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6)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 月号上。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局外人》 VS 《异乡人》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7)

《局外人》(L'Étranger)是法国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

《了不起的盖茨比》 VS 《大亨小传》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8)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出版于1925年。

主人公詹姆斯·卡兹本是北达科他州的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自幼梦想做个出人头地的大人物。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步步高升,并更名为杰伊·盖茨比。他在一个军训营里任中尉时,爱上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茜·费。可是当他戴着军功勋章在战争结束后从海外归来时,黛茜已嫁给了一位来自芝加哥的、体格健壮、极为富有但举止粗鲁的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农,沉醉于爱情梦幻中的盖茨比艰苦创业,由一个贫穷的军官奋斗成为百万富翁。他在长岛西端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与住在东端的布坎农夫妇隔海湾相望。他的府第每晚灯火通明,成群的宾客饮酒纵乐。他唯一的愿望是希望看到分别了五年的情人黛茜,当他们重逢时,盖茨比以为时光可以倒流,重温旧梦,但久而久之,他发现黛茜远不像他梦想的人,可是这种醒悟还没多久,黛茜开车碾死了丈夫的情妇,汤姆嫁祸于盖茨比,盖茨比终于被害,黛茜居然没来送葬:叙述者尼克由此看透了上层社会有钱人的冷酷残忍和居心险恶,离开纽约,回到了中西部的故乡。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并被多次搬上银幕和舞台。

《刀锋》 VS 《剃刀边缘》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9)

刀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主要作品之一。

《刀锋》描述了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在部队结识了一位爱尔兰战友,在一次战斗中,这位战友为救他牺牲了。为此他丢下一切遍游世界,最后到了印度,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返回美国,当上一个出租车司机,打算隐身人海,经终天年。

《杀死一只知更鸟》 VS 《梅冈城故事》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10)

《杀死一只知更鸟》(英语:To Kill a Mockingbird),直译应为“杀死一只反舌鸟”,《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 女作家 哈珀·李 发表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1961年荣获当年度 普利策奖 。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三千万册。于1961年改编成电影。此书刚出版便获得极大成功,并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小说的剧情与人物部分取材自作者对其家人与邻居的观察,以及一起发生在作者10岁时(1936年)故乡附近的一起事件。 虽然故事题材涉及种族不平等与强暴等严肃议题,其文风仍温暖风趣。小说以第一人称著成,叙述者的父亲阿提克斯·芬奇在书中为道德端正的角色,亦是正直律师的典范。一名评论家这样解释小说有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在二十世纪,《杀死一只知更鸟》大概是美国最广为阅读的种族相关书籍,而它的主角阿提克斯·芬奇则塑造了种族正义最不朽的小说形象。”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部南方哥德小说与教育小说,主题涉及种族歧视与滥判无辜。学者指出哈珀·李着墨于阶级、勇气、同理心,以及美国南部诸州性别角色议题。在英语系国家,《杀死一只知更鸟》常被纳入学校教材中,传递宽恕和反偏见的信息。《杀死一只知更鸟》也因其种族歧视性语言而被列为文学挑战性书目。

《霍乱时期的爱情》 VS 《爱在瘟疫蔓延时》

美国版的呼啸山庄(呼啸山庄or咆哮山庄)(11)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你更喜欢台湾译名还是大陆译名?一起来讨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