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嘛。”他曾经这样轻笑着说自己。
26日的龙华殡仪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带着购买的花束,带着泪水和不舍,送别一个99岁的老人。
2021年5月22日,吴孟超去世。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他是德技双馨、悬壶济世的医者,是无数身陷痛苦和绝望患者的最后希望。
5月26日,吴孟超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在雨中默默排队的时候,记者听着四周的倾诉和细语,在人们心中,他是纯粹的医者,是伟大的战士。
1
连夜手抄500份网友寄语,“吴孟超星”永远闪耀
清晨细雨中,30岁的付晓婧抱着一束鲜花和一沓手写寄语,来到上海市龙华殡仪馆。
“很多人想来可是来不了,于是我在网上召集,请大家留言想要对吴爷爷说的话,由我来代笔并转达这份情意和缅怀。”付晓婧说,她一共抄了500位网友的心里话,他们有的是吴爷爷的病人、学生,有的素未谋面,但是被吴爷爷的事迹深深感染。
付晓婧表示,由于收到的留言实在太多,抄到今天早上4点多也没抄完,只能先暂时截止,等下次写好再送过来给吴爷爷。
自发前来送别的市民络绎不绝,不一会就把大厅前面的通道排得水泄不通,有八旬老者,也有2岁半的幼儿;有一大早从上海郊区前来的,更有提前一天从广州、威海等地赶来的。
上午8点30分,吴孟超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开始。循环播放的《国际歌》声中,人群依次进入大厅,他们手持鲜花、鞠躬绕灵,直到10点多,告别的长队才渐渐走完……
《国际歌》,是吴老最爱的歌曲之一。
5岁时,吴孟超随母亲从福州家乡移居马来西亚,1937年抗战爆发,他萌生了回国投身抗战的念头,1940年春天约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走上了医学报国之路。
“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是我无悔的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跟党走,更是我一生坚定的信仰。”吴孟超说。1956年3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如愿参军入伍。
“我们全家都是吴老的仰慕者,我还记得外科书上第一页就有吴老的名字。”特地带着2岁半儿子一起前来的市民相女士说,孩子尚小不懂事,但等他长大了,知道自己曾送别过一位英雄,一定会觉得很有意义。“吴爷爷,谢谢你,一路走好。”小朋友认真地跟着妈妈说。
6点多钟就从松江出发赶来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告诉记者,“我一直有从医的梦想,吴老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医者,他留下的星光将永远闪耀。”
更多的人在心中默默地缅怀。“实际行动纪念吴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位著名专家26日下午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组肝病患儿经过救治出院的照片,并附上这样的留言。
2
披肝沥胆,“把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诊断的肝癌约占全球一半以上,发病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
1958年,吴孟超说:“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1978年,吴孟超说:“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1996年,吴孟超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肝癌治疗和研究机构”;2006年,吴孟超说:“早日把肝癌问题解决掉,把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面对凶险的病魔,吴孟超,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他并不高大的身躯,永远迸发着无限的力量。
作为中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吴孟超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提出“二期手术”,使巨大肝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实现飞跃……他和团队一步一步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主任医师沈锋的眼里,老师吴孟超始终站在开拓创新的前沿。“吴老永远有‘下一个目标’,永远在忙碌、永远在战斗,但是,吴老从来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那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去拯救更多的肝癌患者。”
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救治1.6万名患者……年过九旬的吴孟超仍然将手术台,作为最爱的岗位,要求尽量给自己安排手术,直至97岁时,仍坚持每周做两三台手术,常常坚持站满全场。“刚出机场,就进会场,刚下手术室,就进实验室”,吴孟超的工作状态常常让年轻人自愧不如。
96岁生日当天,吴孟超还站上了手术台,只在手术结束后戴上纸片做的生日帽,匆匆吃了一块蛋糕。吴孟超曾幽默地说:“我就恨自己现在回不到60岁了,要不然还可以多出些门诊,多看些病人。”
“为了给病人创造更好的条件,给学生有更广阔的平台,父亲带领团队筹备和打造位于上海嘉定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院区。”吴孟超女儿吴玲说,“现在大家看到院区很漂亮、病房很宽敞,但最初父亲和同事们真的是勒紧裤腰带在干,我们劝父亲休息是劝不住的,说多了他还会生气。父亲一生都在认真工作,把有限的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肝胆事业。”
26日下午,灵车载着吴孟超的骨灰回到他生前这片最惦念的“战斗”过的地方,缓缓绕院一周后才离开。大雨中,送别的队伍绵延数里,灵车驶过,人们一遍遍地在雨中高喊着:“吴老,欢迎回家”,“吴老,一路走好”……
3
爱病人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钱多了反而麻烦”
吴孟超爱病人,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在他的眼里,病人之间没有地位、财富的任何差别,有的只是病情的不同。
查房遇到老人进食困难,吴孟超会耐心地哄着老人张嘴喝粥,临走时他弯着腰将老人的鞋子摆正,别人以为这人大有来头,其实只是一个流浪汉;早上因为堵车迟到几分钟,他会冲着门诊的病人和家属鞠躬以表歉意;面对浑身发黄的病人,他毫无顾忌地用自己的额头贴着对方去试体温;病人牵着他的手亲吻,他回过身亲吻病人的面颊……
拜别吴老的人们中间,有一位80岁的援越抗美老战士杨友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手里拿着2009年和吴孟超的合影,与身边人分享着《怀念吴老为我“算账”》的故事:“我当时已经被肝病折磨了44年,想找吴老换肝,可吴老给我算了一笔账,用剩余一半的肝还能再活22年、活到90岁,瞬间给我了人生希望。”
杨友泉告诉记者,从吴老给他“算账”至今,他谨记吴老关照的“辣、生、冷、硬、油腻”的“五不吃”,并把这个经验“批发”给身边的病友。“我曾给吴老写过信说起过这事,没想到吴老回信了,还叫我好好保重身体。”杨友泉说。
据吴老的学生们回忆,吴老经常会为患者算账:能不换肝就不换,能用手缝就不用器械,因为用器械咔嚓一声1千多块,B超能解决问题就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磁共振……
72岁的市民胡女士告诉记者,30多年前,她的同事肝癌腹水,已经放弃了对生的希望,是吴老开刀挽救了生命。“当时同事去吴老门诊是我陪同的,我同事前些年去世了,生病时不足50岁,经过治疗活到了80多岁,在我们单位,大家都把吴老看成神一样的人。”她说,至今难忘吴老接待同事时的热情,“他对待普通病人真心好,今天我代表自己也替我同事,来对吴老说声谢谢。”
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很多人询问吴孟超长寿和养身的秘诀,他的早饭,就是简单的一杯牛奶放几个枸杞或加个鸡蛋;在他的学生、上海的一位著名麻醉医生眼中,吴孟超是“最抠大专家”,一件背心穿薄、穿破洞也舍不得扔,吃饭一定要光盘……
2006年,吴孟超捐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研和人才培养,面对记者的询问,他说:“钱,身外之物,多了反而麻烦。”
治病救人78载,吴孟超将满腔热情、全部身心献给党和国家、献给病患,如今,人民用爱为他送行。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半月谈记者:仇逸、龚雯、袁全
来源: 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