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发生在关羽围攻樊城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关羽和徐晃。原文如下: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1)

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2)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忽闻四下里喊声大震。原来是樊城曹仁闻曹操救兵至,引军杀出城来,与徐晃会合,两下夹攻,荆州兵大乱。关公上马,引众将急奔襄江上流头。背后魏兵追至。关公急渡过襄江,望襄阳而奔。忽流星马到,报说:“荆州已被吕蒙所夺,家眷被陷。”关公大惊。不敢奔襄阳,提兵投公安来。探马又报:“公安傅士仁已降东吴了。”关公大怒。忽催粮人到,报说:“公安傅士仁往南郡,杀了使命,招麋芳都降东吴去了。”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3)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以避锋芒。但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下,曹操改变主意,派徐晃率部增援樊城。得知徐晃到来,关羽亲自领兵出阵。徐晃与关羽以前关系非常密切,在了将军阵前先许久,然后号令全军勇猛杀敌。在樊城是守将曹仁的协助下,徐晃获得首战的胜利。此时,关羽得知荆州被吕蒙占领,便火速回援荆州,樊城之围立解。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4)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晃口中的“以私废公”,意为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李通传》中的“方与曹公戮力,义不以私废公。”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5)

小说中的这一段徐晃与关羽的较量,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载:“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这段记载显然被小说作者所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再创作,于是便有了小说中的徐晃与关羽交谈并交锋的情节出现。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6)

说完了徐晃与关羽之间的故事,再来说说徐晃为何能解樊城之围。关羽围困樊城的兵力有多少,这一点在史料中并无记载。但从关羽与于禁对阵的情况来看,其兵力总数应该在三万人多人。徐晃的兵力,在《三国志·徐晃传》中有明确的记载,除了徐晃所率领的数千人马之外,还有后来奉命前来增援的十二营兵力。按照汉末军制,一个营的人数在一千人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徐晃的总兵力大致在一万人多人,实力远远不及关羽。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7)

既然关羽的兵力几乎三倍于徐晃,为何徐晃能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围困呢?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徐晃战术运用得当。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徐晃首先用计诱使关羽在郾城的军队自行撤退,然后公开宣称要进攻头屯,实则突然向四冢发动突袭。这一招令关羽措手不及。等关羽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赶来增援,徐晃由于樊城守军一起内外夹击关羽,使关羽所部大败。《三国志·徐晃传》称,在徐晃与曹仁所部的夹击下,关羽军中将士“或自投沔水死”,可见徐晃和曹仁攻势之强劲。

三国中历史故事成语(三国成语故事以私废公)(8)

除了战术运用得当之外,还有一个人帮了徐晃的大忙,这个人便是曹操的谋士董昭。据《三国志·董昭传》载,在徐晃与关羽决战前,董昭提出将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绑在箭上,分别射进关羽军中及樊城城内。这个建议随后也被曹操所采纳。当樊城守军看到信后,士气大振,而关羽军中则谣言四起,人心浮动,严重影响了战斗力。这也成了关羽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