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民间社会,有的时候乞丐能派上大用处,成为传统民俗的积极参与者和传播者,而那时他们也不再是人人厌恶的臭叫花子。比如,北方地区在鬼节举办五猖会,乞丐就成了五猖会的主要角色之一,不仅能获得好酒好菜,还能赚一笔不菲的大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五猖会民俗民风(民国的时候办五猖会)(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乞丐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为天灾人祸,才不得已沦为街边乞丐。清朝末年,在北方的天津和河北一带,乞丐的数量最多,因此也让乞丐之间的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大,没本事的乞丐只能在路边死皮赖脸的哀求给点施舍,而有本事的乞丐则卖艺乞讨,或吹拉弹唱,或舞刀弄枪,不仅能获得更多的赏钱,而且在身份上也要体面许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乞丐抓住逢年过节的机会也能赚钱。

五猖会民俗民风(民国的时候办五猖会)(2)

比如过“三节”的时候,即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在这“三节”期间大部分人会慷慨解囊,尤其是一些店铺还会为乞丐准备一些酒菜和几枚铜钱。另外,在初一和十五烧香赶庙会的时候,大部分善男信女也都变得乐善好施,想着给乞丐施舍也算为子孙积攒福报。不过,最让乞丐们期待的,还是一年一度的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项民间传统习俗,人们将城隍神从城隍庙请出来,然后在抬着在城里转一圈,以此来驱邪避恶护佑一方安宁。通常,农历七月十五举办五猖会,因为这天也是传统的鬼节,所以需要请城隍神出来。在古代社会,城隍庙遍及所有的县城乡村,并且还有许多都保存至今,由此也可见当时举办五猖会是多么盛大。

五猖会民俗民风(民国的时候办五猖会)(3)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抬着城隍神游街,同时在城隍神后面还要跟着许许多多的牛鬼蛇神,比如阴间地府的判官,鬼差和鬼吏,还有黑白无常,牛头和马面,以及鸡脚神,无二爷和无二娘等,总而言之形形色色的鬼魂都要跟着城隍神游街。然而,这些肯定都不是真的,只能找人化妆扮演,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扮演牛鬼蛇神很晦气,因此他们死活都不去,所以最终这项重任就都落在乞丐的肩膀上,毕竟乞丐们百无禁忌。

对乞丐来说,他们自然也不是白出力,人们要将好酒好菜都奉上,让乞丐们都能饱餐一顿,并且有时候还能得到几吊铜钱,这可比乞丐三五个月要的钱都多。在游街的过程中,这些乞丐也都会卖力的表演,平日里一些低声下气的乞丐,也都会趁此机会变得凶狠起来,用以发泄以前被欺负的怒火,比如他们会对着人群狂魔乱舞一般,甚至还去吓唬那些欺负过自己的人。因此,这也是很多乞丐都愿意扮演小鬼的原因之一。

五猖会民俗民风(民国的时候办五猖会)(4)

等城隍神转了一圈,然后再被送入城隍庙,五猖会也就算接近了尾声,此时如果您以为乞丐也完事了,那就大错特错了。乞丐们都机灵得很,他们此时并不会因为吃饱喝足了就找个地方睡大觉,而是趁着五猖会的余热,继续在街上游荡乞讨,而此时乞丐也简单多。比如,这些乞丐往一家铺子门前一站,不用说话店家就会拿钱让他赶紧走,毕竟谁都不愿意看到“鬼”在门前晃悠。另外,有些店家习惯了乞丐的套路,每当五猖会结束,就会将酒菜摆放在自家店门口,此时乞丐根本就不需要说什么话,直接拿着酒菜走就可以了。

五猖会民俗民风(民国的时候办五猖会)(5)

就这样,凭借着五猖会,乞丐们算是过了个“肥年”,甚至是比真正的过年还要舒服。不过,也有一些乞丐心理素质比较差,演完牛鬼神蛇回来后还做噩梦,甚至好几天都吃不下东西,故此他们第二年宁愿饿着也不去参加五猖会的表演。

五猖会民俗民风(民国的时候办五猖会)(6)

到民国时期,在很多地方五猖就都开始逐渐消亡了,一方面说明了五猖会不合时宜,算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行为,所以作为一种糟粕也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在进步,人们有舞龙、舞狮子,踩高跷等等的庆祝方式,而不再需要牛鬼蛇神,故此,乞丐也就少了一个赚钱的好日子。

参考资料:

《中国乞丐大揭秘》作者:程刚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