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伐楚陕西话解说(吴治中我说秦州话)(1)

我说秦州话

(六)

——摘自吴治中《秦州方言词语释义(再版本).附录》

四、一词一句一故事,言简意赅、浅显明白。

天水秦州方言中有很多俗语,有的来自于历史掌故,有的来自于人人耳熟能详的戏文故事……它们结构上不同于成语或谚语,借助历史传说或者戏文故事中的人物名字或情节缩略,运用比喻或者借代的修辞手法,有着人所共知的含义,人们在特定场合使用它,再不需要提及具体所指的事物,周围的人也会心领神会。

来自于传说、戏文故事或术语——

“麻虎子(又做‘麻於(wu)菟、于兔’)”:过去,本地大人为了让小孩安静,常常吓唬说“‘麻虎(乌)子’来了!”孩子便会吓得缩进被窝,不敢吱声。这是由一个传说故事而来的: 隋炀帝下诏开运河(一说汴渠),麻叔谋被任命为开河督都护。常煮食幼童下酒,百姓痛恨,畏之如虎,称他为“麻虎子”,江浙一些地方发音“h”“w”不分,加之当地又称老虎为“於(wu)菟”,所以“麻虎(乌)子”便成了残暴、可怕的代名词;一说麻叔谋到达宁陵后患病,卧床不起,求医诊治,医生说必须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食。有个叫陶榔儿的祖坟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时被发掘,就偷杀了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蒸熟装入食盒献给麻叔谋。麻叔谋食人成为习惯。事发后麻叔谋被人告发,朝野震惊,隋炀帝派大将来护儿把他逮捕,以“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等罪名将其腰斩,陶榔儿兄弟也同时正法。天水江浙山水相隔数千里,在“麻乌子”的用法和发音上却完全相同。

“保柱背磨扇,原人原物件”:保柱是历史剧《烙碗计》(别名《铁莲花》、《生死板》等)中的人物。刘子(志)忠、刘子(志)明为兄弟,和睦相处。子忠误伤人命,子明替兄认罪被处死。子忠后妻马氏及其侄保柱图谋霸占刘氏家财。逼迫子明之妻吴(又说为李)氏带女儿出逃。又虐待子明之子定生。并以烙碗之计欲置定生死地。被子忠识破后,保柱与马氏定计,以铁莲花(民间一说用磨扇)压死子忠,并嫁祸定生。后经包拯计审(民间说包拯让保柱背磨扇),真相大白。马氏与保柱被处以极刑,定生母子团聚。俗语中常用来比喻是谁的仍归谁(干)。现实生活中一队人施工,收工时队长一句“保柱背磨扇,原人原物件。”工具物件就会一件不落带回去,就是因为那句俗语在此处的含义心照不宣:“谁拿来的东西谁负责原带回去”, 再不需一一安排。

“马武访冯彦,叫化子访背扇”:前半句来自于历史戏曲《马武访冯彦》(又名《玉虎坠》)。汉时马武起义,访求英雄冯彦,冯彦不允,就杀人栽赃与他,想逼冯彦就范。冤案被坏人利用,冯彦入狱。后马武归降刘秀,冯彦冤明。本指英雄惺惺相惜,互相爱慕。但后半句中的“背扇”在秦州俗语中是用门窗的扇子安反比喻人的耳朵长反了,听声困难或耳聋。后引申指办事有悖常理、令人讨厌的人,与“叫化子”类同。前后句互相类比,义为臭味相投、一丘之貉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朱春登二娘”:来自历史剧《牧羊卷》(亦名《牧羊山》《朱痕记》《黄龙造反》等,有折戏《放饭》)。《唐朝时,黄龙造反,朱春登代叔从军,其妻赵锦堂与婆母相依为命。他婶母(俗称“二娘”)及其侄宋成谋占家财,谎称朱春登战死,欲逼朱妻改嫁宋成。朱妻赵锦棠不从,备受折磨。朱婶又将朱母、妻赶至山中牧羊,几乎冻饿而死。春登立功,封侯归省,杀宋成,听宋氏谎言母妻已死,痛去坟台哭祭,舍饭七日;适锦棠婆媳乞讨至此,认出坟茔,惊痛间朱母误碎饭碗,朱春登唤锦棠进棚问话,因锦棠手上有朱痕,夫妻相认,骨肉团圆。俗语就用“朱春登二娘”来指代不贤、愚蠢之人。

“没有这两下蹬打,不敢到龟山玩耍”:来自于戏曲《游龟山》部分情节,江夏县田云山之子田玉川,文武双全,游玩龟山时行侠仗义,抱打不平,失手打死纵犬行凶的湖广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这里借田玉川之事自我夸耀有本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贺世赖”:历史剧《绿牡丹》中的人物。官府帮凶,出卖朋友的无义之人。常指代喜欢挑拨离间的是非之人。俗语中近义的还有“申公豹”(《封神榜》中人物)。如“那人是‘贺世赖’,只会搅和是非。”

歇后语中这样的例子更多——

刘皇爷借荆州——有借无还:三国刘备故事,指代有去无回。

五郎当和尚——半路出家:杨家将金沙滩之战后大部战死,杨五郎五台山出家。比喻中途才学习(技术),不是自幼学习的。

杨令公数儿——越数越少:来自于戏曲《金沙滩》,杨家将金沙滩救驾,杨令公观战,儿子一个个战死。比喻东西过手越多就越来越少。

另外还有来自于戏剧表演术语的——

关口将令:本意是古时关塞地点和军事口令。旧时戏曲艺人演出时往往没有戏剧脚本,只是按照情节的发展现编现演,这个现象在皮影戏班或草台班的演出中更加突出。“关口将令”代指戏剧情节。日常生活中一般指行事的计划、规律。如:“不要害怕,你只要记住‘关口将令’就行。”

“官乱弹”:戏曲艺人演出时按照一定的情节,临场演唱适应场合比较宽泛的唱段,如皇帝派兵前常唱“××国兴兵造反,打来了连环表要夺江山……”人们称为“官乱弹”。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来代指千篇一律的“官腔”或者官样话。如“今天开会没意思,局长又唱了一阵‘官乱弹’。”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戏文常用语。比喻即使对方得罪了你,但他上门还是要以礼相待。类似的还有“有理不打上门客”。

指代明白,含义丰富,使用时毋庸多言,听者心神领会。有心者稍稍探究,很有意思。(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