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家书是中华民族一个个家庭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的原始记录,是中华民族大历史与小历史交相辉映的厚重史料。抢救性收集民间家书,通过科学保管、系统整理、展览展示、编辑出版、建立数据库、学术研究等手段,呈现其中所承载的多彩社会百态,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深厚文化价值,对于传承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传统美德,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家书的概念与特点
家书是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载体。它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书是指家人、亲戚之间的通信;广义的家书除了家人、亲戚之间的通信外,还包括师友之间的通信,是公函和商业信函之外的所有私人之间通信的总称。
民间家书是指散落在民间的主要是普通人书写的家书。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存世地点,是指尚没有被各级各类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所收藏的家书,即保存在个人手中的家人及亲友之间的通信。此类家书主要是普通人的家书,也包括一些名人的家书,由于各种原因散落民间,像频繁见诸拍卖会的名人信札等。二是指家书作者的身份不是名人和社会精英人物,而是广大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家书就是普通人的家书、非名人家书。三是指家书的民间化。从家书发展的历史来看,晚清民国即近代以来,家书实现了从贵族文人到普通平民的民间化。
民间家书的本质属性是“真”,真实性、情感性、私密性、唯一性、艺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独特地位。民间家书的收藏与研究是集档案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属性于一体的学术研究行为,是以家书实物为征集对象、以家书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对象、以家书文化为传承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
民间家书的多元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民间家书是进行史学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其真实的、鲜活的、广泛的、个人化的记录,可以补充历史的细节,丰富大历史的“表情”。家书的内容记载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可为社会史研究注入活力,同时为撰写个人史、家庭史、私人生活史提供重要史料。
伦理教育价值。民间家书的写作应遵循一定的格式、礼仪,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规范。无论是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训导,还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恩孝敬,无论是兄弟姐妹的友爱互助,还是夫妻恋人的爱恋深情,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更是在家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古以来,家书还被广泛应用于家庭教育中。古代家庭教育主要通过家训来实现,核心是修身、治家、读书。家书是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书又是传承家风的重要载体。民间家书一对一传播的有效性以及情感、思想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成为教育沟通的理想方式。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家长与子女沟通不畅,而家书在人与人沟通交流方面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破解家庭教育难题的一把钥匙。
艺术价值。与有意创作的书法作品相比,民间家书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有生命的书写,文字背后有故事,书写有一种格律美。有的家书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内容生动,文章、修辞运用得当,被当成文学作品传诵。民间家书里的笺纸反映了书写者的生活情趣,折射了民间艺术审美的历程。
档案价值。民间家书作为家庭档案的一个门类,既是一种社会记忆档案,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普通民众的社会记忆。抢救性征集民间家书就是一项家庭档案征集活动,其成果为建构普通民众的社会记忆增添了丰富的资源,同时通过展览、出版、数字化等手段,使社会记忆得到有效传承。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闽粤侨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国内的集通信和汇款功能于一身的家书,又称银信,是一种特殊的华侨家书,也是中国民间家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家书的存世现状与抢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急剧变革,传统的手写书信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大量家书被遗失、损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和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曾联合进行了一次关于“我与家书”的公益调查。结果显示,有九成受访者喜欢家书文化,说明我国家书文化基础深厚;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同家书的价值,认为有必要抢救家书;只有三成受访者还保存着家书,有的根本就没有保存家书,还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由于搬家毁掉了家书,所以抢救性收集家书迫在眉睫;而坚持手写家书的只有7%,说明家书已经成为正在消失的文化。
抢救性收藏民间家书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家书征集,家书分类,家书数字化,家书整理与辨伪,正确处理家书的物权、著作权和隐私权等相关法律关系,以及利用家书进行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中,家书征集是关键,也是难点。征集可以采取无偿捐赠和有偿购买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收集散落在海内外的家书实物。在家书分类上,按照档案学“尊重全宗原则”,把家书的实体形态分为一个个的“人物全宗”,便于对家书实物进行科学的档案化管理;同时按时间、地点、写信人身份等对家书进行网络管理分类,便于对其检索和利用。为了便于管理与利用,必须要对家书进行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数字家书博物馆”和 “数字家书库”,推出家书APP,启动家书口述史等,打造家书征集、管理和利用的数字化平台。民间家书涉及物权、著作权和隐私权等相关法律关系,在抢救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利益,不能发生侵权行为。
民间家书是兼具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属性的特殊文化遗产,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大众性、时代性的传承优势。民间家书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倡导了十多年,也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因缺乏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致使系统性、权威性的成果不多。虽然一些研究机构做了不少努力,但仍处于单兵作战、不冷不热的状态。这些单位对于家书的保护,相对于整个中华家书遗产来说,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家书遗产仍没有被纳入保护的范畴,状况堪忧。
家书是传统的通信工具,近年来几乎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家书却重新“复活”,温暖回归。与碎片化的即时通信相比,家书背对背表达、时空延迟、文体灵活的优势,使写信人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展现,真情大义、家国情怀洋溢字里行间,成为抗疫之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充分说明家书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应继续扩大征集,科学保管,系统整理,有效利用,加强研究,系统挖掘家书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家书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性收藏研究”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丁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