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与孔子谁早的话题,民国疑古派们早就进行了四十多年的争辩,最终,学界基本赞本认同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岁左右。有网友以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为据,提出疑问,认为著作《道德经》的应该是老莱子。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1)

但司马迁写的是“老子传记”而不是“老莱子传记”,且文中只用了“或曰老莱子”这样的传说口吻。更主要的,在《七十列传·仲尼弟子列传》中,司马迁将老子与老莱子并列:

“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司马迁的意思很明显:孔子所敬重的人,在周王室是老子;在诸侯国的楚国,是老莱子。老子与老莱子并列为二人,而非一人,且“孔子皆后之,不并世”,上述诸君都是孔子的前辈,而不是同时代的人。

《吕氏春秋》说“孔子学于老聃”,如果说《吕氏春秋》是黄老道家的著作而值得怀疑的话,那么,作为经学家的名著是怎么说的呢?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2)

刘向,汉代宿学通儒,中国目录学鼻祖,与儿子刘歆先后奉诏“理五经,校秘书,讲六艺”。他整理的《新序·杂事》中说:

“鲁哀公问子夏曰:“必学而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尝闻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有。臣闻黄帝学乎大真,颛顼学乎绿图,帝喾学乎赤松子,尧学乎尹寿,舜学乎务成跗,禹学乎西王国,汤学乎威子伯,文王学乎铰时子斯,武王学乎郭叔,周公学乎太公,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号不传乎千世。”

子夏是卜商的字,“孔门十哲”之一,被儒家后人尊称“卜子”。他说“仲尼学乎老聃”,这是子夏的原话,还是刘向捏造的?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3)

作为五经博士,是要有道统的,即“守师法”,守传承,否则即被视为“违逆”不得启用,如西汉“易学”名家孟喜跟随田王孙学《易》,叛离儒家师法、家法,将“别家学说(异端邪说)”植入他老师田王孙的“易学”思想中,以阴阳灾异解说《周易》。当时,汉举博士,“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汉书·儒林传》)。”

作为宿学通儒、宗室大臣的刘向,又怎么会冒险篡改道统,自创“新说”,污伤“圣教”,自毁家学,而置自身于“违逆”之险境呢?

熊铁基教授认为,后世流传乃至我们看到的西汉及其以前的古书,其篇章、文字甚至某些书名都是刘向父子他们校定的。

可见,刘向对于儒家道统的传承是有巨大贡献的。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4)

但是,汉代以后,许多儒家经典被打入冷宫,或斥为伪书,或列入异端,何故?因为两宋,特别是南宋理学家,鉴于“儒门淡泊”的现实,为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重新排定了儒家道统,把“不纯”的儒家人物、书籍,即便是唐代之前地位和影响都高于孟子的荀子(但他儒道杂糅,且培养出李斯、韩非两个“异类”),也被排出儒家道统之外;又即便是通过汉武帝而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一代大儒董仲舒(因为他的学术思想是儒道阴阳斑驳混杂的),也被朱熹斥为“见道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朱熹虽然贬斥道家,但在佛儒道“三教合流”的大环境下,他跟两宋儒家一样,也没能“纯粹”,他甚至堪称引道、佛而入儒学的一代宗师。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5)

他一边贬斥老子及其思想,一边对老子思想予以理解、赞同,他认为“《老子》中有仙意(《朱子语类·老氏》,下同)”,“他做许多言语,如何无可取?”“杨朱之学出於老子,盖是杨朱曾就老子学来”——这比民国时期那些疑古派开明多了。

甚至当弟子郭德元问他“老子云‘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又却问礼于他,不知何故?

朱熹回答说:“他晓得礼之曲折,只是他说这是个无紧要底物事,不将为事。某初间疑有两个老聃,横渠(张载)亦意其如此。今看来不是如此。他曾为柱下史,故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子说得如此好。只是他又说这个物事不用得亦可,一似圣人用礼时反若多事,所以如此说。礼运中‘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语,便自有这个意思。”

对于老子这段话,朱熹基本赞成,并以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为证,证明老子的观点是对的,因为《礼记》也有类似的说法:因为“礼”之用,故阴谋诡计产生了,战争祸乱也因此而发生了。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6)

重要的是,朱熹还说他也曾怀疑有两个老聃,北宋的张载也曾这么认为。现在看来不是如此。因为“他曾为柱下史,故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子说得如此好”。

从朱熹师徒讨论《道德经》的问答中可知,至少在南宋主流社会里,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公认的事实,不然朱熹师徒也不会拿来讨论,而讨论的主题却不是“问礼”事件的真假,而是老子批评的儒家核心思想“礼”,说“礼是导致整个社会忠信度降低,社会动荡的开始”,这句话到底对不对的问题,或者说是否符合儒家思想的问题。

程朱理学虽然贬斥道家而排斥佛家,并且成为南宋末直至民国初700年来的国家意识形态,但他对孔老之间的关系认定还是相对客观的。

老子论述道德经(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是楚国的老莱子)(7)

由此看来,作为“孔子之后第一儒(杨天石语)”的朱熹,也没否认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也没承认有两个老子,而到了民国疑古派那里,历史变得虚无,学派更为对立,一切都要推到重来,正如胡适总结的那样:

“他们诚心相信,中国哲学史当然要认孔子是开山老祖,当然要认孔子是“万世师表”。在这个诚心的宗教信仰里,孔子之前当然不应该有一个老子。在这个诚心的信仰里,当然不能承认有一个跟着老聃学礼助葬的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