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弱碱性大米高产栽培技术

刘威志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们的身体健康与否是由人体血液的酸碱比例来控制的。 多吃碱性和弱碱性食品,可维持血液呈弱碱性,使血液中的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大大减少,故称弱碱性食品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 人体的弱碱性指标是 pH 值 7.35~7.45 ,此时人体免疫力强,生病概率低。

食物的酸碱性,是指食物中无机盐属于酸性还是碱性,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矿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不能仅凭简单的味觉来区分食物的酸碱性。 钾、钠、钙、镁、铁等进入人体后呈现的是碱性反应;磷、氯、硫等进入人体后则呈现酸性 。

弱碱性大米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且具有适度的微碱性。 这种大米经人体消化代谢,产生的钾、钠、钙、镁离子较多时,会在体内形成碱性反应。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 2014 年发布了针对吉林西部的《吉林省弱碱性粳米》地方标准,确定了弱碱性粳米的科学概念, 初步拟定了弱碱性粳米的指标体系,为吉林省中西部盐碱稻区开发优质弱碱性大米提供了依据和规范。

白城大米性能可靠(白城市弱碱性大米高产栽培技术)(1)

1 白城市发展弱碱性大米的优势

从 2 世纪起,大自然就在松辽沉降带上造就了广阔的松辽平原,继而又形成了洮儿河冲积扇、科尔沁草原。 得益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的岩石和矿物经过风化,在发育形成的成土母质中沉积和聚集了大量可溶性盐,因而形成了盐渍化土壤 。

白城市水田盐碱地主要盐分是碳酸钠( Na 2 CO 3 ,苏打)、碳酸氢钠( NaHCO 3 ,小苏打), pH 值 7.5~9.5 。 白城在低洼易涝的盐碱废弃地上开发水田是 1983 年从嫩江地表水灌区起步的, 10 年后在洮儿河冲积扇上的井灌区形成开发高潮,并带动白城市水田跨进了百万亩的行列。 进入 21 世纪后,几大灌区修建为白城市水田登上 20 万 hm 2 的台阶奠定了基础。

2 弱碱性大米高产栽培技术

2.1 盐碱地改良

2.1.1 水洗碱、沙压碱和增施有机肥。 水洗碱是将盐碱用水冲走;沙压碱是让黏重的盐碱土疏松、通透,使盐碱容易淋洗或随水渗漏; 增施有机肥不仅能增肥、改碱,而且改变了土壤结构 。

2.1.2 施用改良剂。 施用硫黄粉、石膏(硫酸钙)或硫酸铝等;或施用新型改良剂,如禾康、康地宝、美地哪、施地佳等。

2.2 培育水稻壮秧

2.2.1 配制床土。 配制床土时,可用成品的营养调酸剂,也可用硫酸、杀菌剂和肥料调配,但注意一定要将床土反复拌匀,过筛后备用。 育苗前置床一定要用酸水和杀菌剂浇透,以减少苗期地下返碱和病菌侵害秧苗。

2.2.2 苗期( 4 月 10 日至 5 月 25 日)管理。出苗后棚内温度一定要控制在 23 ℃ 以内,达到 23 ℃ 时必须通风。注意随时监测床土的酸碱变化,当 pH 值 ≥6 时,应浇pH 值 3~4 的酸化水。

2.2.3 防治立枯病。 秧苗二叶期后,喷施枯草芽孢杆菌、辛菌胺等生物制剂防治秧苗立枯病。

2.2.4 苗床除草。 苗床有杂草时,可叶面喷施“千金”等除草剂防除,也可用低剂量的“稻杰”防除。

2.2.5 追肥。 稻苗二叶一心马上进入离乳期时,应根据稻苗长势和底肥施入情况追施氮肥,可选用硫酸铵25 g/m 2 或尿素 15 g/m 2 , 兑水稀释 100 倍喷浇或扬施,然后浇水冲洗叶片。

2.2.6 喷施送嫁肥(药)。 插秧前 1 d ,苗床施硫酸铵30 g/m 2 、二铵 30 g/m 2 、硫酸锌 10 g/m 2 。 粉碎后扬施或兑水浇施,然后浇水冲洗叶片。 同时,喷施 40% 乐果乳油防治本田水稻潜叶蝇及稻摇蚊等害虫 。

2.2.7 通风炼苗。 插秧前 3 d ,育苗棚大通风或去掉棚膜炼苗,以利于秧苗适应外界环境,使秧苗插秧后能快速生根、返青。

2.3 本田整地插秧

2.3.1 本田整地。本田整地要达到寸水不漏泥的标准,以利于晒田控蘖、封闭除草、深水护胎等管理。

2.3.2 插秧。水稻秧苗 2.5~3.5 片叶、气温达到 12 ℃ 以上时可插秧。 花达水插秧,有利于立苗且不易漂秧。 插秧 1 d 后, 泥浆沉淀立苗, 然后灌苗高 2/3 的深水护苗,以利于保温,促进生根返青。

2.4 本田水肥管理

2.4.1 灌水。 返青后至分蘖期灌浅水,有利于增温促蘖,但间隔 1 周左右,应有 1 d 灌花达水,为土壤通气,给根系供氧,减少硫化氢对根系的毒害。 拔节孕穗前(一般在 7 月 5 日前)晒田控蘖,既能控制无效分蘖,又能壮秧防倒伏,为水稻后期健壮生长奠定基础。 减数分裂期( 7 月 20 — 25 日),即抽穗前 15 d 左右,遇 17 ℃及以下的气温时,灌 15 cm 左右的深水护胎,防止障碍型冷害给水稻造成空瘪粒。 蜡熟期( 9 月上旬)灌花达水; 9 月下旬水稻进入完熟期,湿润灌溉; 9 月 20 日停水。

2.4.2 施肥。 一是返青肥。 插秧后追施返青肥,追硫酸铵 100 kg/hm 2 或尿素 50 kg/hm 2 ,与插后封闭的除草药剂一起施入。二是分蘖肥。在分蘖初期( 6 月 5 — 10 日)施尿素 100 kg/hm 2 ,分蘖高峰期( 6 月 20 — 25 日)施尿素 75 kg/hm 2 。三是拔节孕穗肥( 7 月 5 — 10 日)。一般根据晒田后水稻落黄的趋势和生育进度(贪青)施尿素20~30 kg/hm 2 ,将剩余的钾肥一起施入。 四是粒肥。 抽穗后 10 d ,一般在 8 月 15 — 20 日,最好喷施叶面肥,同时加入 2% 尿素(尿素 300 g 兑水 50 kg )一起喷施。

2.5 病虫害防治

2.5.1 纹枯病。 6 月末,水稻分蘖末期稻秧发病 5% ,或7 月上旬拔节孕穗初期, 发病率达 10%~15% 的水田,必须喷药防治。 可用 50% 多菌灵、 20% 井冈霉素、 30%爱苗等喷雾防治。

2.5.2 稻瘟病。 稻瘟病在水稻本田以分蘖盛期 ( 7 月10 日前)和出穗 1 周内( 7 月 25 日至 8 月 5 日)最易感染。 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富士一号)、多菌灵及春雷霉素等喷雾防治。

2.5.3 褐斑病。用 24%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375g/hm 2兑水 900 kg/hm 2 喷雾,发病重的间隔 7 d 再喷 1 次,同时也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2.5.4 潜叶蝇。用 5% 乐果乳油 800~1 000 倍液或 25%杀虫双水剂喷雾,药液用量 900 kg/hm 2 。

2.5.5 二化螟。 用 80% 杀虫双粉剂 525~600 g/hm 2 或杀虫双 3 000~3 750 mL/hm 2 兑水 750 kg/hm 2 喷防。

2.5.6 负泥虫、中华稻蝗。 用 50% 杀螟松乳油 1 000 倍液或 5% 辛硫磷乳油 1 500 倍液喷防。

2.5.7 稻水象甲。 用 50% 杀螟松乳油 2 250 mL/hm 2 ,或用 20% 氯杀威 3 000 mL/hm 2 , 或 40% 毒死蜱乳油1 050 mL/hm 2 兑水 900 kg/hm 2 喷防。

2.6 杂草防除

2.6.1 插秧前。 选用马歇特、莎稗磷、吡嘧磺隆等除草剂,采用毒土法施药,水层 3~5 cm ,保水 5~7 d 。

2.6.2 返青后。 稻苗返青后 5~7 d 、稗草 1.5 叶前,选用苯吡合剂、苯苄合剂、二氯苄合剂、莎稗磷、农得时(苄嘧磺隆)、稻杰等除草剂进行防除。

2.6.3 中后期。 根据杂草种类不同,针对性选择除草剂。 大龄稗草防除,选用二氯喹啉酸、韩乐天;三棱草防除,选用农得时(苄嘧磺隆)、苯达松;水绵防除,选用水绵一次净、水绵敌等除草剂。

2.7 适时收获

水稻安全成熟后,即从稻穗外部看, 95% 以上的颖壳变黄或 90% 的二次枝梗稻粒变黄,谷粒变硬,米粒透明,达到优质的成熟标准后即可收获。 同时,控制收获时谷粒水分以 16%~18% 为宜。 水分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裂纹米。 适时收获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和食味品质。 未完熟的水稻收割后,穗下部的弱势米灌浆不足,青粒米增多,造成减产和米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