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越剧源自说唱。
当然,这个说唱不是外国的那个蹦跳唱,它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地方小调,一不小,成了自京剧以外的中国第二大剧种。
尽管,它排名第二,不过全国各地各种特色的戏曲文化多了去了,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人民来说,越剧并不是最出名的。
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嵊州人,这种调调,从小听到大,实在太熟悉了。
柔软悠扬,意味深长,每个被拖长的音节背后都带着江南人特有的含蓄婉转。
其实,小时候,只是觉得这种调调很普通,却从未注意过它的美。如今,自己老是在外面奔波,离家远了,却越发地想念起那绵延的调调来。
越剧这一戏曲文化,是我们家乡最大的特色之一。如果真的要说起来,那真是有一段历史了。
越剧十姐妹
一、
越剧发源于清朝,原本是当地的民歌。
越剧的前身叫做“落地唱书”。
它的发源地就是我的家乡浙江嵊州,这个“嵊”字读“sheng”,因为这个地方山多平原少,所以古时候就留下了这个多“山”的名。
嵊州,又称“剡”,也是山多的意思。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前来赏景留驻,比如李白就曾写下过咏嵊诗词的《别储邕之剡中等》。
“落地唱书”是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流行以来的。当时有些穷苦的人民,为了混口饭吃,就把一些佛曲、莲花落等曲子编成小调,沿街卖唱,说些祝福寿词的吉利话,讨人欢喜。
唱着唱着,慢慢就形成了一种职业。有很多人开始专门唱这种调调。
后来,有一位叫金其炳的青年农民歌手,把这种小调唱得特别好。因为好听,很多人就慕名而来,向他拜师求艺。
在他的带领和摸索下,“落地唱书”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唱腔。这种唱法简单上口,容易学习,很快就流传开来,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欢。
本来,这种唱调只在当地小范围传播。但是,1863年的一场自然灾害,导致整个地区粮食匮乏,民不聊生,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找新的出路。
这其中,也包括“落地唱书”的民间歌手们外出讨生意。
这是越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二、
越剧登上台面“走台书”。
一开始呢,这些民间艺人们只是沿路卖唱,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慢慢地,他们也开始形成了固定的表现模式,在茶楼里演唱。
这种表演形式叫做“走台书”。
和之前的“落地唱书”相比,它在唱歌的形式上更加讲究,分为唱、白、说三种,另外嗓音也有了男女老幼之别等。
金其炳的艺徒金在其师傅的基础上,将演唱的形式更推一步。他融合了“湖州三跳唱书调”,以及嵊县牧歌和原“四工合”,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呤噶调”。
并且,他们还从各种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中汲取灵感,丰富表演模式。
越剧《梁祝》
在长期的演变下,“走台书”在嵊县形成了南北两派,南派曲部多以“记”字为名称,比如《乌金记》,北派曲目多以“图”为曲目,比如《七美图》。
至此,越剧的初步面貌已经定下了基础。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变化,越剧由“落地唱书”正式发展为“小歌班”,开始登上更大型的舞台。
这意味着,越剧这一戏曲表演形式正式成形了。
三、
“小歌班”走向上海大舞台
小歌班的表演形式日趋成熟,不仅有主唱,轮唱等,还有各种不同的嗓音表现,以及人物的交流,对立,道具的配合等。
最终,它还从农村走向了大城市。1922年,“小歌班”正式在上海大世界演出。
当时,它被叫做“绍兴文戏”,因为越剧诞生在嵊州,而嵊州属于绍兴,所以,为了方便人们识别,它被叫做“绍兴文戏”。
同时,它还吸收了京剧等其他戏曲中的成分,加以升华,并加入了不少上海白话,以便更多的观众喜欢。
那时,嵊州有很多的戏班都在上海发展,越剧的前景一片光明。
越剧《红楼梦》
到了1923年,嵊州商人王金水和艺人金荣水创办了第一个女子科班,打破了原来全是男子的表演形式。
这样一来,越剧的舞台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而且,女性在表演上比男性有更多的优势,慢慢地,女班占到了绝大多数。
四、女子改良将越剧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可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以后,上海的娱乐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的娱乐场所都关门了。
本来,到上海表演的地方民间剧团就多,再加上戏曲场所减少,越剧剧团想要生存下来就更加困难了。
如果越剧还想要发展,那么原有的曲目必须要改良。
因为那些曲目本来就是传统的农村戏曲,并不能完全适应大都市人民的口味。
所以,越剧改良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1938年,原《大公报》记者樊迪民为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写了一部《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新戏,反响特别好。
越剧 姚水娟
姚水娟在戏中的表现亦俗亦武,表演过程中还穿插了很多经典的武打场面,观众无不叫好。该戏以后,姚水娟又出演了大量越剧题材的新戏,还被人们称为“越剧皇后”。
女子改良文戏确实持续了一段繁荣的时间,但是随着国内政局的不稳定,以及上海娱乐业的萧条,越剧也逐渐衰退了。
直到1942年,越剧再次进行了深一轮的改革。
袁雪芬是这次越剧改革的领头人,她把话剧的形式引入了越剧中,并为越剧命名“新越剧”。
这一形式,更加注重人物的刻画,舞蹈的优美性,以及各种道具的配合,比如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等,还在唱腔上也进行了调整,使得它更具有抒情性和审美性。
尽管,当时的表演艺术家已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毕竟条件有限,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越剧的改良暂时没有了新的发展。
1947年越剧《山河恋》
五、
新中国成立后的越剧新貌
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越剧开始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1950年4月,上海成立了华东越剧剧团,开始培养越剧的高素质人才。
20世纪60年代是越剧发展的辉煌时期。
许许多多的优秀越剧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都受到了广大的好评。
并且,戏曲艺术家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和希望把美丽的越剧带向了全中国,影响日益广大。有些曲目还拍成了电影,风靡全国。
越剧电影《西厢记》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越剧的“小百花”时代正式到来,艺术形式更加开放,创作和风格更加多样化,随着越剧影响力的扩大。它还走出了国门,走向全世界。
2006年,在越剧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之时,经国务院批准,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越剧的辉煌依旧存留在世人心中。
这就是越剧发展的一生。
虽然,现在时代发展了,听戏曲的年轻人也少了,但是我相信,真正的文化,真正的传统总是能够历经岁月的磨砺沉淀下来。
很多年以后,当耳边响起那个熟悉的旋律时,我们能够自豪地告诉我们的孩子,听,那就是越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