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2)

关里关外看通榆

如果你到一个地方,想要认真的了解它的原生状态,那最好的方法,就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非遗文化来源于各个地区原生态生活的每一处痕迹,从非遗文化的留存,一定就能看出这个地区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发展轨迹。此次《非遗吉林》走进通榆,将展现一个不仅只有向海和大雁的通榆。从中原文化到草原文化,关里关外,这是一个精彩而有故事的通榆。

——《非遗吉林》主编 梁芳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3)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4)

通榆,名符其实的草原小城。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5)

图片说明 :通榆.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提起通榆,不少人脱口而出的,就是向海和大雁,成群的丹顶鹤,是一幅水草丰美的草原画卷。

通榆县,隶属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境东与乾安县相接,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为界,南与长岭县相连,西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相交,北与洮南市为邻。东北与大安市接壤。

通榆地处松辽平原西部,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低差仅40米。均匀海拔160m。是名符其实的草原地貌,文化风貌也由汉族和蒙古族交融形成。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6)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7)

通榆 . 向海

《仙鹤》- 张玉新布贴画,省极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榆的中原文化,从何而来?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8)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9)

图片说明 : 闯关东路线

通榆自清光绪三十年设立县治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通榆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1个省级非遗项目,16个市级非遗项目。

其中省级非遗项目中,既有展现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风貌的非遗项目,比如乌力格尔说唱和草原蛋雕、鱼骨雕工艺等;也有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迁移留存的非遗项目,比如剪纸和年画。

通榆的剪纸不同于关外满族传统剪纸以古朴造型为主,而是更加偏向于细腻的刻剪风格,兼刻兼剪,以细节塑造动物形象,或直接刻画民间故事。这种精细的剪法,正是源自中原地区。而李祥自1868年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千佛山迁至通榆,把木版年画的技艺传至白城地区,得名为“洮南李”的李氏木版年画的老版在民间整理挖掘的过程,则更加直接地重现了“闯关东”的历史和线路。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0)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1)

通榆 . 木版年画

《松鹤长春》- 王岩剪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2)

非遗传承,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3)

图片说明:通榆县文化馆(六馆一中心)

在通榆走访了两天时间,大部分是在和非遗传承人的沟通交流,提起目前的项目传承情况,非遗传承人们都表示出了不同的担忧。

诉求直接而简单,几乎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希望能尽可能的将自己的非遗项目面对更合适的人群,进行推广和传承工作。但是,一是除了身边的群体,似乎没有更好的向外推广的途径和传播平台;二是说起授课的软硬件条件,每位非遗传承人的情况又似乎各有不同。部分非遗项目尚有场所进行非遗项目展示和业务传授,但所收学员也寥寥无几;而个别非遗传承人却连展示作品的场所都很难得以解决,开班授课更是一种奢望。

黄榆雕刻是白城市级非遗项目,所用的榆树树根和原材料,因为材料体积较大,一直没能解决存放问题,就统统堆在传承人所在厂里的车库。车库里雕刻工作的区域不足四平米,精美的雕刻成品与现场的脏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很难相像这是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工作间。这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材料因为车库放不下而堆在露天,任凭风吹雨淋。

最让人叹息的,是通榆最具代表性的“闯关东”木版年画的原版木刻版,只堆在一个不足八平米的小车库中,裸露的开关和电线,让人随时悬着一颗心,如果一旦有火情发生,就是不可逆转的损失。由于受车库的温湿度条件的限制,上百年保存下来的老版,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不少原刻的版,也都有出现了无法修补的通身横裂。作为项目传承人的李向荣老人向记者讲诉现况,并展示破损的老版时,心疼得几乎掉下泪来。

所幸通榆的县文化馆刚刚建成,规模宏大而气派。虽然电话邀约几次也并没能如约见到县非遗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但据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文化馆会给非遗传承人预留展示(或工作室)的位置。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上述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4)

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非遗地图关里关外看通榆)(15)

工作环境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文化理念,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但保护非遗,更需要从所在区域的管理和责任做起,这样才能更加增强和坚定非遗传承人坚守传统技艺和艺术的信心,也才能更好的把非遗文化推广出去,让非遗传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