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丽江宁蒗彝族毕摩传承人现状调查

彝族文化简介及讲解(神秘的丽江彝族毕摩文化)(1)

摘要:作为彝族核心文化的毕摩文化,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青少年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毕摩传承人的数量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老毕摩的去世能识读彝文的人也逐渐减少。因此,要使毕摩文化能继续传承和发展,必须要对毕摩文化教育进行重视,系统地培养毕摩文化专业人才,加大对毕摩文化传承人的资金扶持力度。

关键词:宁蒗;彝族;毕摩传承人;现状调查

序言

毕摩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毕摩一词是彝族音译,“毕”是“念诵”的意思,“摩”意为“长者,有知识的人,”毕摩即“念诵经书的长者”。毕摩文化包含了彝族哲学思想、历史地理、医药卫生等的一种宗教文化。毕摩作为彝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承担着传授知识,规范行为等多重社会文化教育角色。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汉文化教育的普及使许多年轻人远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毕摩的传承人不断减少。面对向前发展的经济社会,它很容易消失。因此,应该对毕摩传承人进行保护和扶持。

正文

一、彝族毕摩文化发展的现状

(一)毕摩文化在宁蒗发展的现状

传承人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人物,是能够继承某种学术而使它流传的人。在本民族或本区域内懂得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和内涵,拥有和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文献或其它资料。毕摩的传承是对毕摩身份和地位的传递和继承,要传承的对象是人,所以要对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宁蒗县有15个乡镇,毕摩主要集中在西川、烂泥箐、宁利等12个乡镇全县现有毕摩600人,其中大毕摩432人,小毕摩105人初学毕摩63人。全县大毕摩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上。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对宁蒗县影响的不断增大,毕摩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金科尔浓毕摩是宁蒗县宁利乡的著名毕摩,金科毕摩是祖传毕摩,祖辈几代人都是当地著名的毕摩,金科毕摩从十六岁开始学习彝族文字,到十九岁时能自己主持一些大型的法事活动,但那时平均每个村里有三到四个毕摩。后来“破四旧”扫除迷信的“四清”运动开展后,当地毕摩的经书大多被烧掉,毕摩们因受到各种打击,无心培养传承人。有的由于本身年岁已高,记忆力减退,导致大部分凭口耳相传遗留下来的毕摩经词,也在不断消失。现在经济发展了,年轻人们能读书的到外面去工作了,不能读书的都到沿海城市去打工,没有人愿意学习作毕了。

毕摩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不脱离生产的兼职人员,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不计较报酬的高低,对每一个需要毕摩的家庭都一视同仁的行使自己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毕摩也面临很多生计问题,比如:家庭用电问题、子女上学问题、日常生活开资问题等,可见,经济也是影响毕摩人数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调适:毕摩仪式简化,经词内容变化现代科技文明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毕摩文化与之发生碰撞并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要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是毕摩文化发展要面临的挑战。过去,彝族人民每逢节日活动,都要以毕摩为向导,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意为与祖先同乐,仪式活动多半演示先民生产、生活、作战情景。过去,小凉山一带的彝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农历十月的彝族年,都要举行祭祀祖先活动。但随着文化的普及,各种仪式活动已逐渐失去他原有的神秘性,人们都相信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生活状态,对祖先的祭祀,也只是心理上的一种尊敬和怀念,只举行简单的仪式活动了。这些仪式发展到今天,已大大简化,每年火把节和彝族年,活动日期都相对缩短。毕摩的经书,是毕摩之间一代一代相传手抄而成,是毕摩进行法事活动时必不可少的法具之一,在文化的冲击中,毕摩也对经词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补充。现代科技给彝族人民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毕摩文化中虽然灵活的把现代科技文明运用到传统仪式中去,但也改变了毕摩经书和口头文化遗产本来的含义,毕摩作为文化的传承人,也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毕摩文化在现代文化的调适中处于一十分尴尬的境地。

毕摩老龄化,“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文化便开始发生变迁”作为非主流文化的毕摩文化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一系列的变迁,过去,祖传世家的毕摩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学习认识彝文,学习念经诵词,所以当他们长到十五六岁时,就能开始独立做一些法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条件改善后的今天,五六岁甚至是十几岁的小孩,他们都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哪怕是毕摩世家的小孩,毕摩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选拔另外的路。对于毕摩文化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感情,面对现实生活,他们知道自己孩子以后生活的社会需要的另外一种知识体系。

( 二 )对本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1、 政府不重视及外来文化冲击使毕摩和各类民间艺人急剧减少

在建国初期,各彝寨有不少世袭的祭司和民间艺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因受到各种打击而无心培养继承人,加之后来年事已高,相继去世。有极个别的还健在,但因为记忆力不断衰退,更没有创作能力,于是,那些各个朝代形成的系统,并绝大部分凭口耳相传的遗留下来的毕摩经词,也就不断消失。就目前来看,能够完整的吟诵各种风俗礼仪经词的人几乎找不到几个了。再加上政府的不重视,使其拓展,传统的文化秩序的毕摩传人越来越少。再一点是外来文化的冲击。由于交通、通讯等现代设施逐渐发达,加之现代文化传播工具和批量的文化产品冲击,宁蒗彝族民众和外部世界的交往不断拓展,其传统文化秩序和沟通渠道发生着变化。那些承担文化生活的工具发生了改变,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了,人们需求倾向的变化和多元化,降低了人们对毕摩所提供东西的依赖。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传播引进了一些新的文化标准,尤其是那些体现在知识科学中的文化标准被加以制度化,它将使毕摩提供的知识地位发生改变,神灵的威信也会下降,鬼怪的出没越来越无足轻重。现代各知识的不同表达,使传统宗教规范和认知内容形式在某些范围和程度上失去了可信性,因此逐渐失去了对民族文化整体的统治地位。毕摩活动在现代教育、医疗系统、科学技术并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职业危机,毕摩获得传统状态下的那些职业效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东西的依赖有所降低。

2、竞技性礼仪活动和大型祭祀活动趋于消失

在彝族的传统节日活动中,以毕摩经词为向导,有各种各样的礼仪形式。这些礼仪形式多半是再现或者是演示本民族的先民生产、生活和作战情景,特别是重演先民们狩猎与异部敌人作战场面。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艺高超的各种竞赛活动,不仅有极强的观赏性,而且带有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性质, 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果敢坚强的作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会懂得使用毕摩仪式的太少,这种活动基本失传现在,人们在宁蒗很少看到大型的祭祀活动,建国后,由于行政改革,彝族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宁蒗县各乡彝族大型的家族已经逐渐分化为小的家庭单位。过年或者是其他传统的彝族节日时大家都在家里举行小型的简单的祭祖,稍大点的也就涉及三代以内的系或旁系血亲。像家族盟誓这样大型的活动已经见不到了。

3、经词和礼仪简化

在宁蒗各彝乡不仅大型的竞技性活动和大型的祭祀很少看到,就连家族里祭祖仪式也都在程序上简单化,大部分人祭祖时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不愿意请毕摩,而是在家里简单的摆上祭祖的用品,凭着自己看到的和老人简单传授的经词诵念一番再磕几个头仪就算完毕。就算有大型的政府由于迎合旅游事业的需要,有关部门寻找“特色”场面作陪衬,又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就对那些世代毕摩创作加工形成了一定体系的礼仪程序随意删改,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简化了的模式,这样,昔日体本民族哲学思想、道德观念、迁徙历史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经词,便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每年彝族火把节时都会举行大型的活动,白天有竞技类的活动例如拔河,斗鸡,斗牛比赛等等,以往这些彝族传统的节日竞技中,毕摩要主持各个环节的祭祀活动和念诵经词,没有毕摩的经词及动作趋势作向导,节日活动也就无法展开。而现在由于时间紧迫,这一环节已经省去。彝族毕摩文化虽有一定的消极成分,就其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来说,它是一种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然而毕摩文化中大量的毕摩经、各种礼俗礼仪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歌舞、竞技、表演和工艺习俗,都是先民们长期实践活动中创作和铸成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彝族先民们聪颖和智慧,是他们辛勤付出的结晶,有不少民主性的精华。目前,毕摩文化在不断淡化和消失,而且淡化和消失的速度之快,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因为其大分是口耳相传的东西。抢救毕摩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举动,是彝族人民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彝族地区建立健全先进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二、宁蒗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传承的基本原则

(一)世袭制传承

毕摩一般是通过世袭制传承的,香火不断的毕摩世家被认为是法力最强的毕摩。在宁蒗,毕摩的传承以世袭制为最多,它有一定的原则,“传男不传女”徒弟必须是本家族中人;有特地的几个姓氏的家族才能做毕,毕摩有严格的传承制度,一是父亲传给儿子,毕摩家的儿子生下来,只要愿意作毕,父辈就有义务,将毕摩知识传授给他。第二种是毕摩家族的儿子父亲去世得早,他的家族中的毕摩应当将毕摩知识传授给他,第三种叫“孜毕”即自行作毕。与前两种相比自行传承占很少的比例,这种传承主要指非毕摩世家的子弟,通过算命,若被认定为该拜师学艺成为毕摩者,或因家族、娘舅家族属于世袭毕摩,因而认为有世袭毕摩护法神灵附身而致病,需要拜师学艺者。

彝族文化简介及讲解(神秘的丽江彝族毕摩文化)(2)

(二)拜师受业

非世袭毕摩弟子拜师,一般都拜家族内或娘舅家族内德高万众的长辈为师。师传毕摩一般从六七岁开始,毕摩要教徒弟认彝文,识记经书,目的是为了背诵经文。然后带着徒弟做法事,做助手。如果是家传的毕摩,一般十五六岁就能单独做一些简单的祭祀活动,经验是小毕摩成长所必须积累的。笔者祖上五代都是毕摩,是一个典型的毕摩世家。金科毕摩从十六岁开始学习彝族文字,到十九岁时就能独立主持仪式。在宁蒗,师传毕摩也比较多,师传毕摩除了跟随师傅学习彝文经典,学做各种仪式,还要自己从师傅那里抄写各类经书,学做各种法器,笔者其祖上几代人曾经是毕摩,但到父亲那一代后,没有学做毕摩。

三、宁蒗彝族毕摩传承人的继承与发展策略

(一)对毕摩文化传承人进行教育、引导和保护

“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每一个民族都有一批专注本民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他们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艺术、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些领域,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于当代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毕摩文化也是如此,毕摩文化传承人是彝族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主要齿轮,缺少了这个环节,彝族文化就会衰亡和断链。毕摩文化传承人是毕摩文化的创新者,是新的传承主体产生的主要源泉,在彝族文化中起到承接与传授、再承接与再传授的重要作用。

“生境乃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具体指一个个体、种群或群落的社会环境、生存空间或社会条件”。侧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毕摩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逐渐缩小,所以,营造尊重和保护毕摩文化传承人的环境和氛围,树立彝族人民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特别是对毕摩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十分重要,政府应对毕摩文化传承进行表彰,使传承人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对毕摩文化传承人,政府应采取动静结合的保护方式,在向各级文化部门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的同时,还要对具体从事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等工作的文化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收集采录资料的科学性和完整度,另一方面能让一线工作者意识到搜集工作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只有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才能为毕摩文化的传承、变迁等问题提供依据,从而掌握其发展脉落,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对毕摩文化传承人,政府应进行普查,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管理。录制毕摩文化传承人的资料片,对毕摩所举行的各种法事活动采取录音录像方式进行分类采录,制作成资料片进行保存和推广。

(二)加大资金对毕摩传承人的支持力度

对有特殊贡献的老毕摩应实行特殊保护,给其发放适当的生活补贴,办理相应的医疗保障。政府还应通过拨款、民间捐赠、个人资助等渠道筹集相应的资金,建立传承人保护基金会,让传承人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相应的传承活动,尽可能让他们能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开展传承活动。对稍微年轻的毕摩,应为其提供传承展示的平台,利用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毕摩在文化活动上展演经书诵读、毕摩绘画、毕摩吞火等技艺比赛,不仅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对毕摩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文化传承人补贴制度,让文化传承人生活无忧地进行文化传承。解决绝大多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处于经济贫乏、生活困顿、年事已高、家庭贫穷的艰难境地,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发挥作为文化这个公共事业的主导者的职能,从各级财政预算中划拨出专门的经费,分别对各自命名的文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三)抓紧做好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

加紧做好年轻一代毕摩传承人的培养,使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永续进行。解困民族文化传承人老化、断代,大量优秀民族文化和精湛技艺传之无人、不断消亡的关键是: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代接一代的年轻传承人,让年老一代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精华传给年轻一代,让年轻一代将老一代传承人的精华承接下来,并进行再传承、再创造、再生产。这样一代接一代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民族文化的永续传承与发展。各级政府应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组织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深造与培训,不断提高传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文化传承人进行文化传承的本领与能力,丰富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方法;要鼓励民族文化传承人强化学习、深化研究、大胆探索,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出成绩

结尾: 青年一代是文化得以相传的希望和主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都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毕摩文化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和继承这些老技艺,年轻人对毕摩文化的漠视和遗忘是毕摩文化传承面临的一大威胁。笔者在调查过程中接触过很多毕摩,他们并不在意政府给自己多少补贴,而是在意自己的技艺由谁来接班,所以,应建立一定的传承机制,鼓励年轻一代学习毕摩文化,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毕摩知识传给年轻一代,并进行再传承、再创造。毕摩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文化,它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毕摩在彝族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作出十分突出的贡献。当然,毕摩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毕摩的作用,取其文化精华,利用毕摩掌握的文化知识服务于彝族地区,促进彝族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2006年第5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2]杨福泉.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以纳西族的东巴为个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J].(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3).

[3]杨丹.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问题研究——以盘县淤泥乡为个案分析.毕节学院学报,2009,(11).

[4]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X)7,(11).

[5]杨泗艳,刘继平.论彝族毕摩文献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市场,2011,(12).

[6]巴莫阿依.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7]邱贵友.当代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发展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3,(5).

[8]刘瑶瑶.四川小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兰台世界,2012,(12).

[9]卢天玲,王挺之.论彝族毕摩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方式.贵州民族学院,2006,(5).

[10]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09).

[11]黄启学.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对策分析--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2]廖飞.论我国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3]杨丹.贵州彝族毕摩文化传承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14]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5]张彤.专家谈毕摩文化云南日报[M],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