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神话典故1.“望帝啼鹃”的典故,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语文中的典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语文中的典故(中学语文中涉及的中华典故详解)

语文中的典故

第一节 神话典故

1.“望帝啼鹃”的典故

典故出于《禽经·杜鹃》“蜀右曰杜宇”张华引汉李膺 《蜀志》: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相传上古时代,蜀地有一位很贤明的部落首领,名叫杜宇,他领导臣民走出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深受百姓爱戴,人们尊称他为望帝。当时,与巴蜀东邻的荆州,有个叫鳖灵的人,因犯法被判了死刑,他不甘束手待毙,便连夜越狱逃亡,驾着一叶小舟,沿长江溯流而上。到了蜀国,便去拜见望帝。望帝见他谈吐不凡,颇有一番治世壮志,确实是个人才,便任命他为蜀国宰相。鳖灵一上任,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百姓富足,安居乐业,蜀地因之成了天府之国。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过了几年,四川盆地气候变暖,酷热异常。蜀国都城西北的玉垒山上积雪消融,洪水泛滥,大部分地区成了水乡泽国,许多人流离失所。鳖灵带领数万名民工,叩石垦壤,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植树造林,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治理了水患,让蜀地百姓重建家园。

当鳖灵凯旋时,望帝亲自出郭迎接,并设宴为他庆功。这时望帝决心禅让帝位,但又怕鳖灵不肯接受,便乘夜悄悄离开宫殿,隐居到西山修道去了。临行前,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把帝位让给鳖灵,新君帝号开明氏,希望百姓服从新主领导,不要以他为念。不料这鳖灵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宫后,骄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国库,于是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消息传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郁郁病故。

望帝死后,化作杜鹃,叫声十分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来。但是,他至死没有忘记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都在山中呼唤着“布谷——布谷”,催促百姓下田播种。因此人们又称杜鹃鸟为布谷鸟。后人遂用 “望帝啼鹃”比喻冤魂的悲鸣;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魂、古帝魂、蜀鸟、蜀魄、蜀魂、蜀鹃”等指杜鹃鸟;用 “杜鹃啼血、子规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常用以描写哀怨、凄凉或思归的心情。“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常见再拜,重是古帝魂。”(杜甫 《杜鹃》诗)自晋以降,历代诗词曲赋用此典者不可胜计。也有说杜鹃的叫声似乎是“不如归去”,于是杜鹃也叫“不如归”。

2.“结草以报”的典故

典故出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 “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其弟责问为何不遵父临终之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3.“东海孝妇”的典故

典故出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辛苦,可怜她失去儿子又守了寡。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元代关汉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 《窦娥冤》,影响深远。

4.“精卫填海”的典故

典故出于《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后用 “精卫填海”比喻有冤仇志在必报,亦喻不畏艰难,奋斗不息。

5.“苌弘化碧”的典故

典故出于《左传·哀公三年》:苌弘为周卿士刘文公所属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婚,在晋卿内讧中,刘助范。因而 “赵鞅以为讨。六月癸,周人杀苌弘”。然后 《庄子·外物》记载: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不慎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做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关汉卿 《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辛弃疾《兰陵王》:“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温庭筠《马嵬诗》: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秋瑾 《饮酒》:“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第二节 历史故事

1.“青白眼”的典故

典故出于唐朝房玄龄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作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青眼:晋代阮籍以眼珠正视对方,以示尊敬、器重,因以“青眼”指尊重对方。白眼: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魏晋时期,阮籍性格狂放不羁,做事总是由着性子,他的母亲病故,嵇康的哥哥嵇喜前去吊丧。阮籍不喜欢他就以白眼相待。嵇喜回去对嵇康倾诉受到冷遇。嵇康带上酒与琴前去吊丧,阮籍见了大喜,马上变作青眼热情招待。

2.“封狼居胥”的典故

典故出于《汉书·霍去病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西汉元狩四年。是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土。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相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典故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

“封狼居胥”不仅象征着功绩,它也是对自不量力者最大的讽刺。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南方汉族政权偏安一隅无力统一,但当时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听了王玄谟的北伐计划后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之意。”话说的很大,实力却着实不济。元嘉二十七年,刘宋王朝的北伐一败涂地。被强敌北魏一直追到长江北岸,京师震动,刘宋几乎亡国。后人在提起这段往事时,对宋文帝的牛皮多有嘲讽和不屑。辛弃疾词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求田问舍”的典故

典故出自于《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刘备、许汜与刘表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谈到陈登时,许汜不以为然地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刘备虽然对陈登十分熟悉,但他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转而问刘表:“您觉得许君所言对不对?”刘表说:“如果说不对,但许君是个好人,不会随便说别人假话的;要说对,陈元龙又盛名满天下!”刘备问许汜:“您认为陈元龙骄狂,有什么根据吗?”许汜说:“我过去因世道动荡而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当时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顾自地上大床高卧,而让客人们坐在下床。”刘备应声道:“您素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忧国忘家,有匡扶汉室之志。可是您却向元龙提出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没有什么新意,这当然是元龙所讨厌的,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 假如当时是我,我肯定会上百尺高楼上去高卧,而让你们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求田问舍”本意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后用来比喻没有远大志向。

4.“树犹如此”的典故

典故出自于《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东晋大司马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以柳自比而发出的感叹:意思是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庾信有 《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典故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

5.“箪瓢陋巷”的典故

典故出于《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有仁德的人了。”孔子说:“颜回! 是贤才啊! 吃的是一小竹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也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听我授业时,颜回像个蠢笨的人,下课后考察他私下的言谈,也能够刻意发挥,颜回实在不笨。”“任用你的时候,就匡时救世,不被任用的时候,就藏道在身,只有我和你才有这样的处世态度吧!”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过早地死去。孔子哭得特别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越来越和我亲近。”鲁哀公问:“学生中谁是最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人最好学习,从不把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的是寿命很短,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瓢:古代装水的小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形容生活简朴,安贫乐道。

6.“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典故出于《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曾任彭泽县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代,年轻时生活清贫,可为人乐观,又善于诗文。曾出任江州祭酒,由于他性情直爽,不满意官场丑恶,最后辞职归家。四十岁时,他被荐举为彭泽县令,到任后秉公办事,从不肯屈从于权势。有一次,郡府派了一个督邮前来彭泽检查公务。陶渊明既不亲自迎接,也不张罗宴席。下级官吏告诉他说:“督邮是上司,你应该恭恭敬敬地迎接才对。”陶渊明听后,感慨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而向这种乡里小儿折腰。”于是弃官回乡。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形容为人清高,不屈身事人。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运用了这个典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负荆请罪”的典故

典故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位列在蔺相如之下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同朝为官,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刎颈之交。

负:背,背着。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有刺。荆条长而柔韧,可以编制筐、篮、篱笆等。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处罚让对方原谅。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8.“廉颇善饭”的典故

典故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以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后用“廉颇善饭”典故形容老将雄风犹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写道:“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采薇”的典故

典故出于《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就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想要去归附他。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车载着灵牌,说是奉了文王的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 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离开。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等到饿得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那个西山啊,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后遂用“首阳采薇”等喻人坚守气节。

10.“穷途之哭”的典故

典故出于《晋书·阮籍列传》: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 《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送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设的吗?”邻居少妇长得漂亮,在店铺卖酒。阮籍常常到少妇那喝酒。醉了就躺在少妇身边。阮籍不觉得有什么要避嫌的,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什么。有户军人的女儿有才华也漂亮,没出嫁就去世了。阮籍不认识她父亲、兄长,却径直前去吊唁。哭够了才回家。他外表坦荡,品性真诚,所作所为都是这个样子。有时自己驾车,想去哪就去哪,不走正路,车没法走了,便痛哭返回。曾经登上广武,望楚汉争战的地方,叹息说:“当时没有英雄,让小子成名了。”登武牢山,望着京城叹息,于是作 《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天阮籍去世,时年54岁。

阮籍不拘礼俗,行不由径。“穷途之哭”本指他因车无路可行而痛哭,也形容因身处困境而悲哀。亦简称 “穷途哭”“途穷”。

11.“庄周梦蝶”的典故

典故出于《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生动逼真,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就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自己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做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庄周梦蝶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所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后以“庄周梦蝶”比喻虚幻的事物或人生变幻无常。

12.“游刃有余”的典故

典故出于《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

从前,文惠君有一个厨师,他的名字叫庖丁,以宰牛的技术很高明而闻名。有一天,文惠君去看他解牛,他技术十分娴熟,进刀之迅速,出刀之利落,都让文惠君看了以后极为赞叹。梁惠王问他为何如此神奇,他说:“我的技术高超,不只是因为熟练,而是由于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摸清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我这把刀虽然用了19年,解剖的牛已有几千头,可是刀口还是像新磨过的一样锋利。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磨得很薄的,用很薄的刀刃来分解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了。”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庄子的思想是顺其自然的道家思路,游刃有余四字更是得其精要,不着急,不慌乱,以己之“无厚”入彼之 “有间”,自然就看似行云流水,熟练无比。

13.“三径”的典故

典故出于东汉赵岐 《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

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后因以 “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14.“子陵台”的典故

典故出于《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严光,字子陵,又名遵,会稽余姚人。年少时就有名声,与光武帝一同游历学习。等到光武做了皇帝,严光就改名换姓,隐居不出来。皇帝想念他的才能,就派人拿着图像去寻找。后来齐国有人报告:有一个男子,身披羊裘在泽中钓鱼。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安车和玄黑色绸子,派人去请他。请了三次才出来。让他住在军营里,铺好床褥,由太官早晚送饭……光武帝拜严光作谏议大夫,严光不做,于是在富春山种田。后人把严光钓鱼的地方叫做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特地派人去请严光,仍不肯出来。严光活到80岁,死在家里。皇帝为他感到悲伤遗憾,下诏让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后世人称富春山为 “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 “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后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并撰写 《严先生祠堂记》,内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遂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

15.“李广难封”的典故

典故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司马迁这样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后因以“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16.“梁甫吟”的典故

“梁甫吟”的典故出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一》: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 《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故朱乾《乐府正义》解释说:“(此诗)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 《黄鸟》之哀吟。”后以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时”之作,成为“葬歌”是后来的事。

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记载:春秋时齐国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同事齐景公,各有殊功。一次国相晏婴 “过而趋之,三子者不起”,这使晏婴甚为难堪,便在景公面前进谗,说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乃 “危国之器”,应该除掉。景公以为然,便由晏婴设计,以二桃赐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自报功劳,各取一桃,最后古治子说:“我的功劳比你们都大,桃子该给我吃。”说罢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听了都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功小争桃,是贪,争得不对又不死,是无勇。于是二人退还桃子,自杀而死。古治子见自己动武争桃而使二人羞愧以死,也自责不仁不义,接着自杀了。历史上臣子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例极多,而此诗之所以以《梁甫吟》为题,特别选定二桃杀三士之事进行歌咏,是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17.“高山流水”的典故

典故出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 《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 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

第三节 语言出典

1.“仰钻”的典故

典故出于《论语·子罕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然间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已经用尽我的才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再追从上去,但总感到无路可追从上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2.“尺素”的典故

典故出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 《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古代书信别名还有尺牍、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雁足、雁帛、雁书、鸿雁。《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来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鸾笺——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 “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简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3.“南浦”的典故

典故出于屈原 《楚辞·九歌》: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王逸注:“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涯。”“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南朝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朝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唐朝李贺《黄头郎》诗:“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朝曹寅《登署楼适培山至用东坡真州诗韵同赋》:“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

4.“见背”的典故

典故出于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见背,谓父母或长辈去世;明朝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清朝吴敬梓 《儒林外史》: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

5.“否极泰来”的典故

典故出于《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泰”就是顺利;“否”就是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转化到这个事物的对立面。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后以 “泰否”指世道盛衰与人事吉凶。

6.“望洋兴叹”的典故

典故出于《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 (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

“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贻笑大方”的典故

典故出于《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

第四节 课本主要典故中的人物

程门立雪——杨时;纸上谈兵——赵括;马革裹尸——马援;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负荆请罪——廉颇;目不窥园——董仲舒;凿壁偷光——匡衡;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投笔从戎——班超;指鹿为马——赵高;胸有成竹——文与可;韦编三绝——孔子;囊萤映雪——车胤、孙康;闻鸡起舞——祖逖;梁上君子——陈寔;披荆斩棘——冯异;开诚布公——诸葛亮;死有余辜——路温舒;四面楚歌——项羽;完璧归赵——蔺相如;三顾茅庐——刘备;精忠报国——岳飞;铁面无私——包拯;铁杵成针——李白;水滴石穿——枚乘;奋不顾身——司马迁;胆大心细——孙思邈;赴汤蹈火——韩嵩;毛遂自荐——毛遂;高风亮节——陶渊明;挺身而出——唐景思;宠辱不惊——卢承庆;忍辱负重——陆逊;背水一战——韩信;滥竽充数——南郭先生;草木皆兵——苻坚;起死回生——扁鹊;破釜沉舟——项羽;严于律己——陈亮;手不释卷——吕蒙;粉身碎骨——霍小玉;任劳任怨——石显;志大才疏——孔融;九死不悔——屈原;专横跋扈——梁冀;旁若无人——荆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