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窗

----读小溪细水老师新作有感

作者:雪原林子 中国文学论坛中级会员

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一扇窗(打开一扇窗)(1)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凡人大成》、《大姐你让人心疼》、《老郑多保重》三篇散文,是小溪细水老师近期的联袂之作,作品通过描写三个平凡厚道的老百姓,三个生活沉淀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民族精神传统中,呈现出一个个质朴善良、独具特色的平民形象,其真诚顽强、情义饱满的人品节操,深刻厚重、浓郁深遂的思想蕴含,令人可圈可点,可歌可颂。品读赏析,掩卷深思,一种鲜有难得的精神质感震憾着心胸,冲击着灵魂,让我不由地轻声喊着主人公的名字:“大成”、“大姐”、“老郑”,他们就呼之欲出,翩翩而至,一路走进我的心底,是那么亲切可敬,那么真实自然,让我与他们融会贯通,情感相连,推己及人,思绪连绵,挥之不去,感慨万千,我别无它选,只有敲打着键盘,把我的感动写下来。

作品的人物塑造里渗透了作者的生活体验和精神理念,作者以虔诚的笔触书写这些底层凡人,精雕细琢,入木三分,读来让人击节叹赏,过目难忘。并用丰富的情感展现和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地根植于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当中,他擅于把社会现实与人物迭变的坎坷经历并置,小处见大,微中见著。因作者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生活在艰难的环境里,让他尝尽了贫穷和苦难的滋味,熟睹了无数好人的善行义举,所以他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他身边认识的人,熟悉的事,其实也是在写他内心多年的积淀和感受,抒发他本性的纯真与情怀。他的写作灵感就触发在自身的亲历亲为中,很像一棵大树,依托着普通大众的血水滋养,而得以枝繁叶茂。他的作品处处彰显出淳朴厚重,自然清新的格调,文章的主题极具深潜沉毅的思想张力。三篇散文,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社会的一个横切面,在这个切面里生活着那些不被重视,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底层人。社会已经发展到网络普及、信息共享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出国旅游、享受快乐的地步,这些人却还在为温饱奔波,为生存拼博。是他们不想过好日子吗?是他们不努力吗?显然不是。有人说,如果你没有体会过贫穷带来的遭遇,请勿妄自揣度被贫穷折磨的人们。没错,这里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局限,不可以偏概全,笼统而论。作者写清洁工金大姐给他送煎饼,她一再说我淘了好几水小麦,洗了好几遍手,内心是卑微的,怕人嫌弃。作者却毫不犹豫地拿起一张煎饼,边吃边听大姐的求助。写到这里,作者和大姐的距离就在这一送和一吃中拉近了,几张煎饼并不值钱,却是大姐自己做的,那种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就在这细腻的描写中一览无余,作者是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老郑,这个好人一生乐善好施,且不图回报,但他晚年却是坎坷不顺,生活窘迫。作者写他的原点是从热爱毛主席诗词和坚信毛泽东思想开始,多次被评为学毛著先进分子,有着与雷锋一样胸怀的好人。有了这样的思想根基,这样的感恩之心,他才会矢志不渝地长年为烈士寻家找亲,这时的助人,已不是简单的帮助乞丐和为大伙儿种菜养猪的义举了,作者的描写已在无形中升华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的价值观念。因着感恩而生出的报效之心,才是最珍贵美好的。作者写老郑的义无反顾,写老郑的舍己忘我,其内心充满了对老郑的敬意。老郑背负着烈士遗骨,行走在边寨山乡,没有吃喝,就向当地居民求助,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老郑在帮烈士寻亲的过程中是充满信心的,他相信正义,相信善良,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占多数,相信大家会帮他,支持他。老郑也曾是名军人,他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视为崇高的事业,而崇高的东西是不需回报的。作者精准地抓住了人物的思想脉博,用神来之笔写出了他的执着和不易。他笔下的老郑之所以感人,全都是源于真,发于心,动乎情,感乎恩,只有打动人心的才是最能让读者记住的。正基于此,老郑出现在电视屏幕时,他的一番话才会让作者同感共鸣,热泪纵流,写下了《老郑多保重》的美篇。这“保重”二字蕴含了作者对老郑的多少心疼和感动,多少敬意和惦念,互感互动,坦诚无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深邃所在。

人物刻画突破固有模式,善于在失望绝境中展现希望和真善美,挖掘弘扬人性、人心、人情中的正能量。我读过某些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多是男的自私贪婪,心理阴暗;女的听天由命,委屈求全。一个世俗无情,冷漠愤懑的丑行恶习,定会给人心和社会带来一种灰黑的色调,诱使着人们鄙视和欺压贫穷的弱势群体,使社会多了些敌对仇视,少了些同情关爱,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就像一个怪圈,一个模式,操纵和禁锢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上演着一幕幕痛心疾首的悲剧。作者摒弃了这个写作模式,在作品中大胆颠覆了那些不能代表底层民众的灰黑形象。以浓笔重墨书写底层人群的勤勉,善良,尊严,良知,写他们的悲喜,写他们的真善。而笔到之处却不是在理念层面上的说教,更不是因写作需要而对人物的任意强加,是从人性本善中,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自然表达。凡人大成,贫困多难,劳苦相伴,及至年老体衰,还为替儿子还债,沿路行走,风餐露宿,潜心向善,心愿刚了,人却驾鹤西去。这个人物的描写是极具悲剧色彩的,他太过善良,承受太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苦,而命运却一再强加给他的是苦上之苦,与此共生的还有无奈,迷惘和失落。大成是苦命的,卑微的,但善良宽厚却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面对死亡,已经气若游丝,还最后对作者说出“好儿”二字才闭上眼睛,由此可见,大成对做个好人是多么地看重。人穷志不短,山高水流长。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公,大成是在用顽强卓绝的精神力量来撞破现实中的负面气场。作者写大成的新婚媳妇当着大伙面儿,用胸膛来暖大成冻僵的双脚,有情有义,有爱有疼;写金大姐的丈夫犯病打大姐,大姐却忍着让他打,心甘情愿地承受皮肉之痛,亲情所在,善良为怀,想得只是为了治好丈夫的病;写老郑在麦田高声朗诵毛主席诗词时,将其对领袖那种热爱感恩的崇敬之情,展示的淋漓尽致。所有这些,作者都在用温馨的现实主义风格来刻画劳苦大众,写作主旨已上升到了人心人性、精神道德的高度,关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关乎社会的安全稳定,传递给读者以满满的正能量。这亦是作者在面对生命与灵魂、苦难与善良并存时奏出的一组赞美之歌,充分彰显了人格魅力中那些内在的深沉与厚重。直面人生,永不言败。

作品通过朴素无华的文字,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思考,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底层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怎样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贫穷。人物老郑经历了各种坎坷折磨,苦难煎熬,最后去做一件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他挨累受罪,在所不辞,他无私奉献,倾其所有,为牺牲的烈士寻亲,其精神感人至深,其事迹令人动容。金大姐只是一个清洁工,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全家,生活极其拮据,可是她捐款,再穷也要帮助别人。她拾金不昧,心急火燎地找失主,连失主感谢她的钱也坚决不要。大成叔自己没钱,可是看到儿子欠人家的钱跑了,他义无反顾地替儿子还钱。也许读到这些,我们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叹,不解?痛惜?赞美?钦佩?作者见证贫苦,感受善爱,用他的笔挖掘出这些身陷贫苦之中的人们,虽然活得卑微艰难,但内心深处却始终存有做人的良知,保持着正直坚韧、厚道宽容的秉性,即便穷死也绝不丧失做人的尊严。

困苦所孕育出的精神力量,震撼天地。大成生就弱小,身高不及一米五,却在烈日曝晒、风霜雪雨中为生产队看护鱼塘。茫茫黑夜,空旷田野,孤身一人为生产队护青。新婚蜜月,为清理生产队水塘,竟然冻得失去知觉。“没有吃几顿饱饭的大成,来不及享受生活的安逸,等不到品味晚年的恬静,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受尽委屈的世界,走完了让他饱经磨难的一生,至死也没有给亲人和社会带来麻烦。”面对贫穷,大成选择的是默默承受,尽心尽力的完成生产队交与的任何农活,然而,大成的体力不支,在农村这样的劳作环境中,局限了大成的生存空间,苦虽吃尽,甜却没有跟来,留给大家的只有对善良的敬佩和对生命的惋惜。像他这样的人,真真的需要社会的援救和大家的帮助。金大姐也是一样,她已经年老体衰,到底还能干多久?他的丈夫常年生病在家,丧失劳动能力,他们以后怎么办?作者怀着一颗同情之心惦记着这些贫苦的人,能帮就帮,尽力行善。是的,这些无助的人们令人担忧,他们需要援助,更需要关注,相信社会,相信国家,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苦着却宁折不屈。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坎坷和苦难,让我们痛不欲生,心灰意冷,我们常常因此会失去原本对生活持有的那份激情,失去对生活初始的那股热爱和信心。然而,大多数人们却总会披荆斩棘,奋勇前行,挣脱生活或者命运带来的束缚与羁绊,不屈不挠,初心不改,虽物质贫穷,但精神富有,这样的人生必是精彩的,美好的。我们不能要求自己的人生可心如意,即便有苦难和挫折相伴,你就把它当作意志的磨练,心灵的成长,随着时光流逝,也许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自我。尽管还有很多人和大成叔、金大姐一样,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也许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凄惨绝然。只要抬起头来,挺直脊梁,你就会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爱,还有善良,还有真诚,还有好人。

我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

(中国文学论坛会员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