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是壬寅年的腊月初一,老话说“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从腊月初一开始,“年味”越来越浓。

按照老传统,到了腊月之后,人们就要开始忙忙碌碌的为过新年做准备了,从腊月初一的“咬灾节”,腊月初五的“五豆节”,再到腊月初八的“腊八节”等等,这种三天一小节、五天一大节的喜庆氛围,总让人有一种“过年”的感觉,一年的辛苦也到了收尾的时候。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1)

明天就是腊月初一了,分享一些腊月的小知识。

腊月名字的由来

腊月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是“腊”的本义指的就是“干肉”,在年末的最后一个月,天气寒冷特别适合制作腊味,故农历十二月就借用了“腊”字,称为“腊月”。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2)

二是“腊祭”,在秦汉时期每到岁末人们就会猎杀禽兽来祭祀祖先,以驱灾纳祥,这种活动被称为“猎祭”。

而在古代“腊”又是“猎”的通假字,“猎祭”逐渐被写成了“腊祭”,农历十二月也逐渐有了“腊月”的叫法,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年末十二月正式称为“腊月”。

腊月初一“咬灾”是什么

民间有“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的说法,在我国很多地区,每到腊月初一每家每户都会炒豆,全家都要“咬豆”,寓意能驱灾避祸,保佑家人一年不生病。

这里的豆子最初指的就是玉米粒,它在翻炒的过程中遇热后逐渐膨胀,在锅里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很像鞭炮的响声,古人认为这种声响能崩走家人的灾祸,有迎福纳祥的寓意。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3)

后来民间就将这种习俗慢慢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咬灾节”,炒豆也不单指玉米粒了,衍生出了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等,不管是什么,都有吉祥的寓意。

“咬灾”怎么咬

“咬灾”怎么咬是有讲究的,这个民俗也非常有意思。

在腊月初一的前一天,人们需要将黄豆、玉米粒、花生等豆子炒好,晚上睡觉之前将炒熟的豆子放在家人的枕头下面。

等到第二天也就是腊月初一的早上人们醒来后不要说话,先摸出枕头下面备好的炒豆,放入嘴巴里咬着吃,吃的时候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表示将来年的灾祸都“咬”没了,新的一年都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故在民间“咬灾节”又被称为“咬豆节”。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4)

下面给大家分享2个“炒豆子”的小菜谱,学会做给家人吃。

一、盐焗糖霜花生

食材:花生半斤、盐一袋、糖5勺、淀粉4勺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5)

1、花生用水冲洗一下,控干水分,先把半袋盐倒入铁锅中,将花生倒入盐上,再倒上半袋子盐覆盖花生。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6)

2、开中小火开始加热,听到有少数的花生炸裂声音,就可以将花生捞出来了,盐可以留着下次用。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7)

3、另起锅,加入5勺水,然后放入5勺糖,中小火化开。将盐焗过的花生倒入锅中,不停的翻炒。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8)

4、翻炒至水分完全炒干,糖都包裹在花生上后,加入2勺玉米淀粉,继续翻炒至花生沾满淀粉,表皮结实的样子。这样一份“盐焗”的糖霜花生就做好了。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9)

二、炒棒豆(爆玉米花)

爆玉米花也是最初的炒豆,由于它金黄色的开花状,古人又称其为“金豆开花”,小小的玉米粒经过炒制加热后,体型膨胀为原来的2倍之多,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的美好寓意。

正月初二祈求无灾(明天腊月初一无论有钱没钱)(10)

食材:专用小玉米粒、玉米油、黄油和适量的白糖。

1、平底锅中加入适量的玉米油,等待油温烧至3成热后,加入黄油和白糖,小火慢熬至白糖和黄油融化。

2、将准备好的小玉米粒倒入锅中翻炒均匀后,迅速盖上锅盖。

3、听到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后,晃动锅让小玉米粒均匀受热,也能避免玉米粒粘锅。

4、在这期间不要揭开锅盖,等到炸裂声逐渐消失后,再揭开锅盖,爆玉米花就做好了。

——老井说——

腊月里还有一些民俗禁忌,现在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如在腊月里不吵架、不搬家、年三十不扔垃圾、春节不碰扫把等,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陆续更新一些关于腊月和新年的传统习俗、禁忌等,民俗传统不能丢,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