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1]”

  一代诗宗杨万里写下了许多清新自然、意趣盎然的田园风光诗篇,映日荷叶壮美阔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雨打荷叶灵活灵现“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3]”,自然万物和谐融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4]”。

  他身在朝野心在汉,力主抗金,反对议和,矢志报国,但面对南宋国土沦丧,江山空在,英雄不留,人事百般,只能抒发“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5]”的感慨和忧虑,写下“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6]”表达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与向往。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

-拓展:诗词赏析-

1.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新柳》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

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且:尚,还。

未必柳条能蘸(zhàn)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柳条未必垂到了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2)

  杨万里的《新柳》一诗描摹细腻,韵味清新,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新春的喜爱之情。(早春时节是浅黄的柳条,暮春时节柳条是深青的,这里还采用象征的手法)“引”呼应篇首,说明柳条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因水中柳影把“引伸”之故。“引”字描绘出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的优美画面,把柳影即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这首小诗画面清新,节奏明快,读来仿佛身临其境,仿佛沐浴着融融的阳光,吹拂着和煦的春风。字字句句无不流露着诗人爱惜新柳,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深情。

  “柳条百尺拂银塘”。作品开篇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整体画面。“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揉,像手少女的纤纤玉手轻拂着银光闪耀的池塘。如此一来,一幅清新、煦暖、鲜亮、灵动的春树春水图画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且莫深青只浅黄”。在这一句理,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且莫”即“切莫”,有“千万不要”的意思,但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一点儿都没有”,就是“一点儿深清的绿色都没有”;“只”限制了柳叶颜色的单一和纯粹,没有其他颜色,只有鹅黄嫩绿,“且莫”和“只”这两个限制性的词语不但传神有效地写出了初春时节柳树的特点,同时还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3)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毕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bì),映(yìng)日荷花别样红。

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指阳光。映照着日光。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4)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与众不同。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从艺术上来说,除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5)

3.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piān)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扁舟:小船。

烟水:雾霭迷蒙的水面。

打篷声:雨落船篷之声。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泻清波 一作:泛清波)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真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壳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

水银:喻水珠。

清波:清澈的水流。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6)

  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7)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阴 一作:荫)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才露(lù)尖尖角,早有蜻(qīng)蜓(tíng)立上头。

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

上头:上面,顶端。为了押韵,“头”不读轻声。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8)

  此诗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诗。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初夏风光。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且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9)

鉴赏二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小池》诗意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非常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诗情画意。▲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0)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 ,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 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1)

5.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过扬子江二首·其一》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空中的飞霜使寒气仍在,风平荻静,江水无波。

子江:长江在扬州到镇江间的一段,古人称为扬子江,因其地有扬子津和扬子县。

流霜:空中的飞霜。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云开雾散,东南的天空一片澄碧,晨光映照得江面火红一片。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只有壮美山川照应着雪霁晴空。

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

鸿去: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形胜:(山川)壮美。

携瓶自汲(jí)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过江时携带着瓶子取一瓶江水,煮清茶一杯,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2)

  这首诗开头写江上景色。

  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

  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若诗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描写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静的景色而已,但紧接着的一联,为全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宋孝宗禅位,宋光宗即位。当年九月,杨万里奉召还临安(今浙江杭州)为秘书监,冬,以焕章阁学士头衔,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当时,宋金两国每逢年节,皇帝生辰等,照例派遣使臣,作礼节性的互贺,对方则有接伴使迎送陪伴。杨万里此行是取道镇江北去的。这首诗就是他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使者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所作。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3)

6.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chí),波痕交涉亦难为。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余鸥鹭(lù)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地在南北之间飞翔。

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4)

  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转,颇具匠心。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弛、波痕相接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创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

杨万里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解析(小荷尖尖柳条拂塘)(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