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1)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2)

雷学业/摄

一座千年苗寨的惊艳传说和美丽蝶变

——湘西南侯家寨

文/雷学业 肖陈刚

1、一座千年古苗寨

“千年苗地侯家寨,两水相交把村环。

龙脉长久根基远,一代侯王入寨来”。

这是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爱好者丁德贵先生撰写的《歌赞拦牛峒八寨》中“侯家寨”的诗。侯家寨位于湘桂边界的城步县白毛坪镇东南方,距县城50余公里,东临邵阳市最高峰二宝顶,南凭大瑶界。寨中人口以苗族居多。侯家水和昌鲁水围绕全寨。

侯家寨是一座千年古寨。相传隋唐时期,一位侯姓军爷充军至此,繁衍生息,结寨而居,始称侯家寨。清朝嘉庆年间,侯姓消退,潘姓兴盛,陆续开辟了瑶人坪,瓦罐窑,有人口二百户,屠桌十张,商铺六间,建有三条小街,以河为屏,修东、南、北三座槽门,以御匪患。至民国初期达到鼎盛,建有大沙洲、唱鼓包水口两处庵堂,以及大门头水口和寨中鱼鳞两处城隍庙,修建了打鼓堂、唱鼓包和社戏台,遗址至今尚存。再以后潘姓逐渐外迁,苏、杨、戴、雷、李姓迁入,人口壮大,发展成为苗、汉、回、瑶多民族村寨,延续至今。寨内保留了大量的木构民居,古街古巷,苗瑶话语歌谣,还有那原汁原味的苗族饮食习俗…寨口那高耸入云的三人合抱古树,还有那座横卧于侯家水上的长虹石拱桥,见证了侯家寨的千古沧桑…...

据《城步乡镇简志》记载,明代属拦牛峒侯家寨,清代属上拦牛峒侯家寨,民国时期属兰蓉乡第八保。1950年建为清源乡明飞村,1956年为民族农业社,1958年属跃进(兰蓉)公社民族大队,1961年为清源公社民族大队,1981年更名为清源公社侯家寨大队,1984年更名为清源乡侯家寨村,1995年撤区并乡后改名为白毛坪乡侯家寨村,2017年与小寨村合并,改称为白毛坪镇小寨村。为了行文的一贯性,下文仍称小寨村为侯家寨村。

侯家寨村与小寨村合并前,有3个村民小组,130户,500人口。合并后现有11个村民小组,246户,946人,山林面积45000亩,耕地960亩。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3)

侯家寨古戏台旧址。杨继钢/摄

2、“平侯王”的传说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在宝庆府城步县拦牛峒侯家寨村,发生了一桩撼山岳、震皇上的风云大事。

侯家寨坐落在十万古田左翼腹中的一个奇异小盆地,与广西资源县毗邻,四面八方的高山峻岭伸延到此即变得平缓舒展,一脉脉蜿蜒灵秀的山梁宛若奉诏的蛟龙逶迤而至,侯家水和昌鲁水两条清澈的河流将寨子紧紧拥抱,呈两河捧寨、双龙护宝的姿态。寨口有两棵古树,枝繁叶茂地将巫江遮罩,双树之上,有一盏长明灯常年灯光闪闪,照得侯家寨熠熠生辉。在寨口左翼,有一个圆锥形的山峦,名叫螺丝山。螺丝山山脚的巫江,有个螺丝塘,螺丝塘里有个大田螺,历经千年修道,炼成“螺丝精”,每年一次作恶逞凶,将螺丝山拱动旋转。“侯王”诞生前,螺丝山常被这个“螺丝精”旋转得天昏地暗。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寨里一位少妇将一群鸭子赶到螺丝山对面的小槽田。忽然间天地昏暗,少妇知道这是螺丝精开始兴风作浪了,她即将自己的小肚兜胸布挂在牧鸭棍上端,扬“旗”看鸭,自己则抱着一棵杉树闭目静待,以躲此灾。谁知这时,她腹内一阵剧烈疼痛,螺丝精的克星——朱元璋敕封的一代“侯王”哇的一声坠地,顿时螺丝山静止,一片肃静,天地又奇迹般地豁然开朗了。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4)

侯家古寨石板路巷道上苗家姑娘的背影。杨继钢/摄

“侯王”的诞生、成长,吓得螺丝精惶惶不安。某日,侯王步至螺丝塘道:“螺丝精螺丝精,是正是邪须澄清,正道让人安居业,邪鬼我来见高低。”话毕,螺丝精听令上岸,乖乖行至侯王身前,颤抖不已。侯王将螺丝精夹至掌心,抛入侯家寨田垅,让其自生自灭,造福黎民百姓。至今,侯家寨田垄里螺丝遍地,个个体圆壮硕,成为村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侯王日渐长大,十五岁时已是亭亭少年,一表人才,格外出众,很有号召力。为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他带领寨民在村口两棵古树间架立一座长虹石拱桥。有风水大师从此经过,连胜赞叹:“马钉拴住螺丝山,世代永远保平安。”此桥至今犹存,成为侯家寨的一道靓丽风景。

侯王少年筑长虹石桥、整治螺丝精等神奇壮举,和他一言九鼎的王者风范,惊动了当朝天子朱元璋。某日,朱元璋对军师刘伯温说:“湖南宝庆府城步县侯家寨一个十五岁的小民,乃有如此壮举,莫非苍天助我一良将也?”刘伯温回答说:“昨晚臣有一梦,梦见双梁足地,一阳悬空。恕臣直言,此阳系君也,但双梁中必有此人与君平步。梦我君该去招安,可保君平步青云!”

朱元璋即命刘伯温带随从前往侯家寨,施行招安。他们行至侯家寨,见灵地秀水,乃帝王将相之地,不禁赞叹稀奇。即下书:“臣伯温,奉天子之命相请少年奇杰,为国效力。”侯王回书曰:“臣之言不可信,除非当今圣君亲临。”伯温即返道告知天子朱元璋。朱元璋回答说:“刘备三顾茅庐相请诸葛亮,得成大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即刻起程,请来良将”

侯王被请至皇宫,对朱元璋说:“生我之时,母亲避灾,挂旗牧鸭,今日吾报皇恩贤明,须擎旗出征边关,保大明江山万代稳固。”朱元璋微笑点头,即刻下旨:“将难求,言难得,朕封你为破获三边大元帅。”侯王跪谢领旨,即日开赴三边。

侯王文韬武略,骁战勇猛,所向披靡,捷报频传,边关稳固。朱元璋敕封他为“平侯王”,意为平定三边之王。

朱元璋为表达对“平侯王”的垂爱,命刘伯温制作“平侯王”御匾一块,送往“平侯王”的家乡。从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侯家寨”,千古传名至今。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5)

苗家妇女在翻晒油茶主料“阴米”。雷学业/摄

3、侯家寨与“宝庆苡米”

毕竟是诞生过“侯王”的地方,侯家寨注定是一处极不平凡的富庶之地。

并列于“稻、粱、麦、菽、粟” 五谷之后的苡米,被世人称为“六谷”。六谷是我国古老的药食效果俱佳的粮食作物之一。六谷全身都是宝。其根,具有滋补、抗癌、降压、解热、利尿、驱虫之功能,可治高血压、尿路结石、蛔虫病等症;其叶,可以利尿;薏苡素,具有解热、镇痛功能;苡仁酯,有较强的滋补作用。《本草纲目》载曰:“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城步苗民种植苡米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中叶。城步六谷最先就是从侯家寨发展起来的。据《城步科技志》载,明朝洪武年间,城步侯家寨一位苗族青年随蓝玉、沐英大军挺进四川、云南,屯田戍边,他见当地老乡吃一种苡米饭,黏而不腻,清香可口,不禁怦然心动:这里和老家一样山高林密,山多田少,如果把苡米种子带回去种植,不就解决了“挨饿”问题吗!善良的四川老乡送给他几捧六谷种子,他如获至宝,珍藏起来。这天,他趁机逃出兵营,走向湖南。路上,盘缠用完了,随身衣物也卖光了,靠沿路乞讨回到城步,可随身携带的六谷种子一粒未丢,悉数带回侯家寨。当年冬天烧山开畲,开春后播下种子,秋天收获了两担六谷。

从此,六谷就在以侯家寨、报木坪为中心的拦牛峒乃至整个城步广泛播种开了。年成好的年份,总产量达40万斤。据光绪《城步乡土志》记载:“苡米,邑人多远运至武冈兑卖,随买州货以归。”其后,六谷逐渐发展为城步名产,通过水旱两路,扩展至周边的绥宁、洪江、武冈、新宁、洞口、隆回等高山地区种植。苡米逐渐发展成为宝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以其粒大饱满、洁白晶莹、质优香甜特质,被冠称为“宝庆苡米”,香飘三湘,畅销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国,誉满全球,为邵阳赚回大笔外汇。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6)

小寨农家乐中的民俗场景。雷学业/摄

4、一场美丽的蝶变

改革开放以来,侯家寨的发展日新月异,步入了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和经济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14年开始,侯家寨村展开了长达7年的扶贫攻坚战役。全村共筹措并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了侯家寨至芹菜坪至十里坪坦21公里县道和全村11个组40余公里组道的修建与硬化,完成了全村农网改造和人安饮水工程,修建河堤和水圳2000余米,建设光伏电站60千瓦, 架设桥梁1座,新建村级服务平台、文化广场和村卫生室。全村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种植油茶林、青钱柳100多亩,养殖蜜蜂500箱,生态林补偿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并整体脱贫出列,其中9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45户享受危房改造,各户分别入股万红花卉、南山牧业、县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湖南“七·七”科技、南山燊威农业等企业,每人每年均可分到红利;聘用生态护林员、保洁员17名,每名每年10000元......全村人平纯收入达到8000元。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7)

两水环抱的侯家寨古民居。雷学业/摄

尤为可贵的是,侯家寨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环保生态型小水力发电,境内共建成袁家山、侯家寨、小寨、瑶人坪、双江口、十里平坦等10多座水电站。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美景电力旗下两座电站(瑶人坪电站、侯家寨电站)于2004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36亿元,年发电总量5130万度,每年上缴税收100多万元,可安排当地村民20余人就业,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脱贫后时代的侯家寨村,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保持扶贫政策连续、保证工作队伍稳定、保障扶贫资金投入,持续长效帮扶机制,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昂首阔步奔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城步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版)

2、《城步科技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0月

3、《城步旅游》1994年版

4、《城步乡镇简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9年10月

5、《邵阳名胜故事》(邵阳市政协编)

雷学业,男,苗族,中共党员,湖南城步人,1962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本科(函授)毕业。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四级调研员。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靖州飞山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语言文字。代表作品有《城步苗族简史》《城步苗族建筑文化》《舌尖上的苗族》《城步古苗文字的前世今生》等。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市优秀作品奖,曾先后三次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

肖陈刚,男,苗族,1962年出生于城步兰蓉乡,已在《邵阳日报》等媒体发表散文、民间故事30余篇。

用文学理论分析雷雨(报告文学雷学业)(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