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19世纪中叶西欧哲学发展的顶峰。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这两种哲学,从而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其中,唯物辩证法就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进行倒置的改造。在苏联专家看来,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首创的。

但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只一处提到古希腊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源远流长,普遍存在于赫拉克利特、芝诺、德谟克利特以及伊壁鸠鲁等人的思想中。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列宁批注说:“这里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这是偶然的、不彻底的、尚未发展的、转瞬即逝的。”也就是说,在列宁看来辩证唯物主义普遍存在于古典哲学家们的思想之中,马克思的主要奉献是使这种哲学思想系统化,就如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与布丰等人就已经提出过进化论一样。达尔文与马克思的功绩在于赋予这种思想科学性,使其更加丰富,而非首创了这种学说。

除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以外,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对马克思与恩格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介绍法国的唯物主义,在提到“最喜爱的散文家”是谁时,他回答说是:狄德罗;而在恩格斯在《反杜林》中更是说狄德罗的代表作《拉摩的侄子》是“辩证法的杰作”。作为法国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狄德罗是最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

谁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辩证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1)

德尼·狄德罗(1713年 —1784年)

狄德罗的认识论中具有矛盾的观点

《哲学思想录》与《怀疑论者的散步》是狄德罗早年的代表作,那时他还是一名怀疑论者。他既不同意彻底的无神论,也不认可传统的有神论,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审视一切。他有一句名言说“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而到了晚年,当他的思想逐渐成熟之后,怀疑也就演变成了矛盾——狄德罗能够指出事物之中所隐含的矛盾,从而避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基本粒子是否能够无限分割,这是古希腊哲学中的焦点问题。原子论者认为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而阿那克萨戈拉则说:“存在者绝对不可能因为分割而不复存在”,认为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的。对于这个问题,狄德罗同样感兴趣,但他没有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因为无论做哪种回答,都只是表现思维的片面性。

狄德罗认为“可分”与“不可分”就是一对矛盾,表现为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对立。在《对解释自然的思考》中他说:

“一种元素的分子是具有一种绝对不可分割性,不能再加以分割的,因为进一步分割这种分子既超出了自然规律容许的限度,也不是技术的力量所能办到的,只不过是可以在理智上加以设想而已。”

也就是说“基本粒子无限可分”这一观点只是理智、思维中的产物而已,在现实中我们办不到,因为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就如绝对零度的温度、无摩擦阻力的运动、没有形状的质点一样,它们都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能够无限可分的粒子也是如此。事实上,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当我们把基本粒子分割到夸克的形态时,就无法再继续分割下去的。

谁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辩证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2)

“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割”是个暂时有效的相对真理

但是狄德罗并未因此就认可“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割”的思想,他在后面又继续写道:

“在过去、现在或将来,一种基本物质的分割,是否不能在某种技术操作中向前更推进一步,超过它过去、现在或将来在任何单由自然造成的自然组合中所能达到的分割限度。”

在过去,我们都曾认为分子、原子、原子核就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然而技术的进步却一次又一次地打了独断论者的脸。对一件事情轻易下断言,把话说得太死,认为将来也必然像现在这样没有进步和改变的可能,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所以狄德罗能辩证地看待“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割”这个观点。

狄德罗承认有最小的基本粒子存在,同时他又承认最小的基本粒子有继续分割的可能,因为粒子并不会因为被分割而消失,“存在者绝对不可能因为分割而不复存在”。这就是一种矛盾论,狄德罗既承认存在不可继续分割的基本粒子,又说他不知道在未来基本粒子是否还能可分——也就是说存在基本粒子可以继续被分割的可能性。因此,狄德罗认为“基本粒子不可再分割”这个命题是相对的,是暂时有效的。

关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是一个关于物质构造的问题,人对物质构造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但又不能完全认识绝对真理的矛盾过程;在相对的情况下说物质是有限可分的,同时在绝对的情况下又得说我不知道在未来物质是不是有限可分的,或许在未来基本粒子还能被分割。这样就是在运用辩证法,把物质构造的间断性与非间断性统一起来了。

谁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辩证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3)

辩证法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摆脱了机械性

正因为狄德罗具有矛盾的观点,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很难看到清晰的断言,他的许多观点都是“亦此亦彼”,持保留态度的。与拉美特里、霍尔巴赫等人不同,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摆脱掉了机械性,这使他更加接近于辩证唯物主义。其中,最显著的地方在于对运动的观点。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大多都把运动理解为单纯的机械运动,唯独狄德罗是个例外。

首先,狄德罗反对那种把运动属性排除出物质之外的机械物质观,他说:

“物体,依某些哲学家说,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活动也没有力的;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物体就其本身说来......是充满着活动和力的。”

这样,牛顿的那种外来的切线力被狄德罗摒弃了——力不是来自物质之外,而是来自物质本身,力在本质上就是运动,而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并不是在物质之外,有个东西来推动它,而是物质自己运动着。狄德罗的辩证法把运动和物质结合在一起,否认物质的运动源自外力的作用,相反,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运动属性使物质与周围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才产生“外力”这种假象。

狄德罗把运动引入自然观中,使经典力学的机械自然观彻底失效,他说:

“自然中一切都有它的各种活动,就象你们称之为‘火’的这一团东西一样。在你们称之为‘火’的这一团东西中,每一个分子都有它的本性,它的活动。”

“火”之所以燃烧、运动,不是因为风、不是因为外力,而是因为它自己的分子活动。自然界本身就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而并非处于万古不变的状态。狄德罗继续辩证地考察静止与运动的关系,他说:

“静止与运动的真正区别,就在于绝对静止是一个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于自然中,而运动则是一种与长、宽、高同样实在的性质。”

他正确认识到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静止”这种状态,“绝对静止”实际上就是人们把物质的运动性质抽掉,只考虑它的存在时而形成的抽象观念。如果你认为自然界是绝对静止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来推动它,使它摆脱绝对静止的状态,走向运动呢?——难道不是得借助于上帝之手、第一推动力么?难道不是在为有神论寻找借口么?

狄德罗还论述了力的守恒、运动总量的不变和运动的不灭等观点。他认为力的量在自然中是恒定的;而激动的总和与移动的总和则是可变的。在各种物质之间,存在运动的个量转移,但运动的总量不会因为各个物质之间个别运动量的转移而减少。

在狄德罗的自然观中,包含着物质与运动不分离、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的总量是守恒的等思想。在他死后,直到下一个世纪,科学家们才总结出能量守恒定律,证实了他的自然观。

谁是德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辩证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4)

法国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

狄德罗之所以能够如此地接近辩证唯物主义,原因就在于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要在现实世界中而不是在纯思维中考察自然;他果断地摒弃了唯心主义者和形而上学家、机械论者的物质同质性假设,提出物质多样性、矛盾特殊性的观点,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认识论的前提,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对象性与独立性。不要只在自己的思维理智中去考察自然,而是要就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考察自然。

如果不坚持在自己的头脑中考察事物,而在宇宙中考察,就会信服现象的多样性、基本物质的多样性、力的多样性、作用和反作用的多样性、运动的必然性。而承认了这一切真理,也就不会再说:我把物质看成存在的,我首先把它看成静止的;因为人们会感觉得出这是作出一种抽象,而从这种抽象里是得不出任何结论的。存在既不引起静止,也不引起运动;存在并不是物体的唯一性质。

也就是说,从前的物质观都是从物质的存在出发,通过思维抽象来研究物质的,而狄德罗的自然观则从物质的运动出发,通过实验观察来研究物质。这与马克思主张“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是运动”的思想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