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 jiù ]
象形字,像一个舂米的器具,中间有四点,是挖掘时留下的齿痕。本义是中间向下凹陷舂米用的器具。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臼部》臼:舂也。古者掘地爲臼,其後穿木(鑿)石。象形。中,米也”
文 献 选 读
《周易·繫辭傳下》: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臼杵之利,萬民以濟。
古时候的先民,
斩断树枝做成舂米用的木杵,
在地上挖一个坑为“臼”。
杵、臼,使得万民
都能够用它来去除
禾谷表层粗糙的谷壳,
这才有了“米”可以吃。
成 语 典 故
杵臼之交
杵臼指舂米的木杵和石臼。
南朝·宋·范晔《後漢書·吳祐傳》:
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閒。
南海太守之子吴祐,一日与他家舂米的雇工公沙穆交谈,大惊其为饱学之士,只是因家贫没钱进太学读书,两人遂在杵臼旁结交为朋友。后比喻两友相交,不计贫富与贵贱。
以“臼”为偏旁的字
从「臼」的会意字:臽(陷)、舀(取)、舂(捣去谷物的皮壳)、臿(舂去麦皮)、申(神)、㬰(须臾)、舃(木底鞋)、以「臼」作意符的形声字有:舊[旧]、舅(母之兄弟)
辩 异[jú]与“臼”的字形相似而不同。底下的一笔,臼是连续的,是断开的。的本义是两手捧着。字后来被“匊”替代,匊又被“掬”替代。
以「」作偏旁的字从「」的会意字有:舁(共举)、要(腰的本字)、䢅(早晨)、爨(炊爨)、盥(洗手)、夏(中原人)从「舁」衍生出来的会意字有:與[与](赐予)、興[兴](起)、輿[舆](车厢)、舉[举](两手托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