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要做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要做什么
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实习生 钟坤靓 满奕廷
“临终关怀不在于治愈,我们常常帮助,总是安慰。”3月31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一家咖啡馆内,记者初见粟冰怡,她有一张娃娃脸,带着满是亲和力的笑容。
粟冰怡在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福康医院工作,是一名社工,今年是她工作的第八年。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自2019年院内成立安宁疗护病区起,她就一直从事安宁疗护工作,前前后后照顾了20多个临终老人。
粟冰怡介绍,安宁疗护又名临终关怀,是指通过多维度的评估与干预措施为临终者及其家人提供专业帮助,其目的在于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延长其生存时间。
粟冰怡与安宁疗护区里的老人
家人突发意外 改变人生轨迹
“我读高中时,父亲遭遇意外成为了残疾人,这件事成为我学习心理学的契机。”粟冰怡说。
大学时,粟冰怡毅然决然选择了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粟冰怡的同学大多选择了心理咨询、心理培训甚至管理相关的工作,而她却选择了进入社会福利院工作。同学不理解,认为她二十出头的年纪,每天却要面对一群老人,心态会老得很快。粟冰怡却不这么想:“我反而觉得和老人在一起显得自己更年轻了。”
通过努力,粟冰怡又在工作期间考上了研究生,维持了三年的半工半读。
粟冰怡出生于1993年,她家庭和满,已经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儿子很调皮,女儿很可爱。”谈到孩子,粟冰怡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表示,家里人对自己的工作都很支持,孩子常常跟着她一起去安宁疗护病区,为临终老人送去图画,老人们也会给孩子拿糖吃。“他们知道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也喜欢妈妈的工作。”
陪伴老人到最后 分别仍然难说再见
粟冰怡从事临终关怀工作时间不短了,但每当有老人去世,她都会难过大哭。“我每天早上查一次房,走的时候查一次房。到换班的时候,我还会延迟下班,想多和老人待待。”粟冰怡清楚这些临终老人的身体状况,有时候与他们的离别常常就是永别。
张婆婆是聋哑人,粟冰怡每次路过病房,张婆婆都会敲床栏和她打招呼。张婆婆喜欢热闹,一出太阳,护理人员就会推着张婆婆到户外,陪她一起晒晒太阳。“她喜欢我们放音乐和动画片。”在粟冰怡心里,张婆婆就是一个小孩子,“尽管她听不到音乐,她还是会看着音箱上一闪一闪的灯光打节奏。”
“2019年底,医生预估张婆婆的生命只剩3个月,但是在我们整个工作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她2021年离世,比预估期多了一年多的时间。”粟冰怡说。
那天,张婆婆的亲人们都在病房里陪着她,直到她安详离世。看到朝夕相处了一年半的老人离世,粟冰怡不禁大哭,反倒是张婆婆的女儿过来宽慰她:“我母亲已经过得很幸福了。”
安宁疗护病区的工作人员陪伴在老人身边
临终关怀背后 重视“人”本身
粟冰怡告诉记者,临终关怀的目的不是治愈疾病,而是提高临终者生命的质量,让他们在生命中最后一程,活得有尊严。“能让老人过得更幸福一点,这就是我的价值所在。”她说。
余爷爷患有喉癌,吞咽痛苦,需要胃管进食,但他坚决不用胃管进食,还向粟冰怡报怨:“一点儿肉香味都感受不到!”尽管每吞咽一次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但余爷爷还是选择自主进食。他告诉粟冰怡,能品尝到食物的味道,才有活着的意义。“他喜欢吃红烧肉,我们就让食堂给他单独做。有时候他想吃虾,我们就买好了带过来。”粟冰怡告诉记者,只要是老人提出的要求,工作人员都会尽可能地满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即使知道是徒劳,家属也愿意花费大量金钱,通过各类医疗技术,竭力避免亲人离去。但是这个过程,老人难免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人们也容易忽略老人心理上的需求。
而临终关怀则是对于生命终末期的老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更注重他们心态的平稳和心愿的实现,缓解老人的身心痛苦。
两种观念并不完全对立,但一种强调治疗,一种强调治愈。在粟冰怡看来,现在国内对于临终关怀这种方式的关注度还不够,老人们对“临终关怀”还是有所忌讳,所以不愿意进入安宁疗护病区。但是入院后,工作人员向临终老人和家属提供“身、心、社、灵”全方位的关怀,会让他们对于临终关怀有更好的看法,并以一种平常心去接受。
“清明节后,我就要回到福利院继续工作了。”粟冰怡笑着说道,“我很想念和老人们待在一起的时光,想念那种平静温暖、岁月静好的感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