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十来年时间蜀汉多次率军北伐都未能改变这样的格局。蜀汉本身实力便比曹魏弱,又经过这么几次北伐,实力大大的减弱。加上诸葛亮死后,姜维与黄皓之间的斗权,更是动摇了蜀汉的根基。另一边的吴国也因为孙权的去世争乱不断,多次攻魏以失败告终,实力同样被削弱。

刘禅时期的姜维现状,姜维和他妻儿的结局如何(1)

反观曹魏,哪怕是经历了几位君主的更换、司马家夺权,发展却还是相对较好。于是曾经魏蜀吴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逐渐崩溃,这意味着三国时代进入了末期。恰好公元260年甘露事变,司马氏公开弑杀曹髦,虽然令他们进一步掌控朝堂却也失去了舆论和人心支持。

为洗刷污点,也是为篡位积累资本,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蜀吴之间较弱的蜀汉,成为他的目标,《三国志》记载: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公元263年8月,在种种部署以及考量妥帖后,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打法很奇特,钟会大军与姜维主力在剑门关对抗,邓艾趁机偷渡阴平直取成都。

刘禅时期的姜维现状,姜维和他妻儿的结局如何(2)

蜀汉走到今天这一地步是许多方面造成的,自身实力的局限,多次北伐带来的消耗。但如此快就亡了,很大程度上是后主刘禅的失误造成的,他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盲目地以为魏军不会进攻,不理会姜维的建议,也不让群臣知道这件事。结果等魏军兵临城下已经晚了,姜维在那边挡住了钟会,却没人可以再拦住邓艾。

刘禅在这场亡国之战中,唯一做出的正确选择大抵是投降,毕竟这种情况下的背城一战带来的只是百姓的生灵涂炭。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司马氏已取代曹魏)给他的谥号是思公。魏给予了这位亡国之君较好的待遇,让他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那么他底下的那些大臣呢?

刘禅时期的姜维现状,姜维和他妻儿的结局如何(3)

他底下的那些大臣因为各自的选择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安分守己,也就能得了个善终。这儿指的安分守己的前提是与魏国将领之间没仇,有血海深仇的,即使安分守己也不一定能得善终。《三国志》记载: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当年庞德死于关羽手下,庞会一直记着这仇恨,等蜀一亡便灭了关家满门。

刘禅时期的姜维现状,姜维和他妻儿的结局如何(4)

当然这种也只是少数,否则谁还愿意投降魏国,为了能活着也会反抗。另外一种是拼死一搏,比如说姜维,他对蜀国的心恐怕比刘禅更情切。投降实际上是假投降,真实意图是怂恿钟会造反,之后再密谋复国。在他的怂恿下,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这件事情暴露了,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

刘禅时期的姜维现状,姜维和他妻儿的结局如何(5)

事情到这儿并未结束,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帐下将士数百人被杀。姜维妻子儿女也没躲过一劫,原蜀汉太子刘璿以及张翼、蒋斌、蒋显、卫继等人皆被乱兵所杀,其中蒋斌、蒋显是蒋琬的儿子。邓艾部下想要迎回邓艾,没成想卫瓘指使田续杀了邓艾父子,邓艾亲随师纂等人也都被杀。

又因为邓艾被定有谋反之罪,他的几个儿子皆被杀,妻子与孙子流放西域。到这儿,成都之乱才算平定,姜维等人以自己的死亡拉上了魏国的一大批将领。不过主要人物姜维与钟会都并未绝后,姜维还有一个叫姜宝谊的后裔,在唐高祖李渊年间担任右武卫大将军。另外一个叫姜恪的后裔,唐高宗时已战功官至左相,钟会自己并无儿子。

刘禅时期的姜维现状,姜维和他妻儿的结局如何(6)

他只是养了兄长的两个儿子,一个钟邕跟着他作乱被杀,另外一个养子和两个侄子都下了大狱。司马昭考虑到钟繇等人的考虑,仅处死养子钟毅和钟邕诸子,也默认了向雄为钟会收尸。也就是说这场事变中最惨的并非蜀国大臣,还是邓艾,本该是大功臣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境地。

参考资料:《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