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说一章这一章比较长,我们拆开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季氏篇原文翻译瑞文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季氏篇原文翻译瑞文网(论语通读季氏篇)

论语季氏篇原文翻译瑞文网

今天就说一章。这一章比较长,我们拆开说。

季氏将伐颛臾(音“专余”)。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进见孔子说:“季氏就要发动攻打颛臾的战争了。”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该责怪你吗?颛臾,从前的君王已封它做东蒙山的主祭了,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公室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按照惯例先说一下颛臾的问题。颛臾,古国名,相传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冉有和子路我们之前介绍过,在次就不赘述了。

季孙氏是鲁国三桓之首,他想占领颛臾以巩固自己的地盘和既得利益。冉有和子路此时正在季孙氏手下为官,认为此事重大,于是求见孔子,征求其意见。

孔子认为此战师出无名,不义之举。这个时候冉有正在担任季孙家的家臣主管,就责备他为什么不阻拦季孙氏出兵。

这句话其实是对冉有的直接责问,预期还是比较严厉的。于是冉有赶紧来解释,说他和子路都不同意,完全是季孙氏自己敲定的。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说:“是季孙大夫他想去攻打,我们两个做臣下的人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求,良史周任有句话说:‘尽力尽责来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作罢。’主君有了危险不去扶持,要跌倒了也不去搀扶,那还用你们这些辅助的臣下干什么呢?而且你的话也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放坏了,这是谁的过错?”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邑很近。现在不夺取它,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良史周任是一个人的名字。“良史”指的是优秀的史官。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指信实之史书。周任是周时大夫。一说为古之良史。其人正直无私,疾恶务去。

孔子显然对冉有的解释不满意,就用良史周任的话来说,为君主做事就要尽忠要劝阻危险的发生,明知有危险而不去劝阻是不对的,是不忠的表现。

冉有见孔子的话比之前稍重。就说,他为季氏工作是为季氏考虑的,但是合礼与否、合道与否,他就想不来太多了。冉有认为此地非常坚固,而且离费城靠得太近,如果现在不趁夺取它,以后日后后患无穷。

费(音“币”)城: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故址在山东费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上冶镇南。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的实际欲求,却偏要编出托辞来的做法。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少而忧虑不安定。

如果都能均富也就没有所谓的贫穷;如果大家和睦相处,也就不必担心人少;如果能安定和睦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正因为此,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兴礼乐教化、以仁德来招引他们;招徕他们之后,就好好地安顿他们。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是一句名言,意思是:君子最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的实际欲求,却偏要编出托辞来的做法。

孔子告诉冉有和子路,为君主服务,要让他们明白,只要能平均主义,财物少也并不可怕。只要能让安定百姓,即使贫穷也不算什么。人心安稳了,国家就会安定。只有内修仁政,礼乐教化,人民才会归附依附。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接着说,现在你仲由和冉求两个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策划在国内大动干戈。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朝政内部的混乱吧!”

孔子以为现在季孙氏的做法,恰恰与上面说的不谋和,甚至相反。如果纵容或者帮助季孙氏一意孤行,那么灾祸就会起于萧墙。

著名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就出自于此。对后代影响很大,这对后来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有巨大的参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