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完全是一个自然进程,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进化自身条件的综合,把这种综合自然进程所形成的文明结构叫智人的生存结构自然进程或自然条件限制到何种程度?下面看实例:有文化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文明在早期发生的时候,居然只能在纬向上传播,人类原始文明主发生带在亚欧非大陆中纬度或亚热带地区,在一个纬向横轴上传播,而在地球上大陆板块形成经向排布的均不能成为原始文明的茂盛发展区为什么?是因为纬向分布的自然气候和物候的条件相对均一,因此人类原始农牧业文明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在纬向上条件齐同,传播起来比较便利没有障碍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由于是南北经向分布的大陆长条走势,经向上的运行随着纬度的变化,气候和降雨条件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在农牧业文明阶段,它的传播过程就会受到 严重障碍这样一个微小的自然因素,居然成为早期人类文明发生带局限的一个天然规定要素,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类文明起到何等重大的决定性影响关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类进化的三个原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类进化的三个原则(王东岳文明溯源)

人类进化的三个原则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完全是一个自然进程,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进化自身条件的综合,把这种综合自然进程所形成的文明结构叫智人的生存结构。自然进程或自然条件限制到何种程度?下面看实例:有文化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文明在早期发生的时候,居然只能在纬向上传播,人类原始文明主发生带在亚欧非大陆中纬度或亚热带地区,在一个纬向横轴上传播,而在地球上大陆板块形成经向排布的均不能成为原始文明的茂盛发展区。为什么?是因为纬向分布的自然气候和物候的条件相对均一,因此人类原始农牧业文明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在纬向上条件齐同,传播起来比较便利没有障碍。非洲大陆,美洲大陆,由于是南北经向分布的大陆长条走势,经向上的运行随着纬度的变化,气候和降雨条件会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在农牧业文明阶段,它的传播过程就会受到 严重障碍。这样一个微小的自然因素,居然成为早期人类文明发生带局限的一个天然规定要素,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类文明起到何等重大的决定性影响关系。

我们下面讨论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是如何发生的?一旦说到社会,人们不由自主的就会认为社会仅指人类社会,而且人类社会是人类高度智化设计和发明的一个产物。这完全搞错了,首先我要强调人类社会不是人类缔造的,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中增长出来的,当社会进入人类智性动物的发育阶段的时候,它是怎样成型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体系的?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人类智能设计和规划的产物。搞错了,它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自发进程。人类原始社会叫亲源社会,它和动物血缘社会完全没有区别,一个社会群体平均只有30~80人左右,是一个非常低的群量。农牧业文明发生以后,人口大规模增长。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局面?是因为每一亩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人体可以利用的能量,居然是让这一亩地长草,动物吃草,你再去狩猎所获得能量的260倍。请注意这个数量差别,就是说农业文明一旦发生,人口随之发生百倍以上的暴涨,这完全是一个自发过程,人类完全不会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所有生物存量是被资源供应量限定的,农业文明一旦发生,人口成百倍增长,只好不断开垦荒地破坏周边自然植被,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以适应人口之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人口进一步增加,造成更进一步开垦荒地的紧迫感,于是农业文明就会出现快速的地理拓展格局,使得早年的釆猎生存环境和条件被逐步完全破坏,人类最终不得不坠入糟糕的农业文明的原因。说糟糕是因为人类的重大灾难开始出现,人类当年像所有动物一样在自然界获得生存来源,获得生活资料,他是从来不发生大规模饥馑的,也就是饥荒现象是不会出现的,因为那时候人口很少,夏秋天可以采集植物,冬天可以狩猎。农业文明一旦发生人类的劳作条件立即恶化。人类是直立动物,而农业文明逼迫着人类弯腰耕作,使得人类从此以生理的方式进入极端辛苦的求生状态,他不得不越来越扩大自己的农耕范围,靠采猎方式获得食源的可能性完全丧失,一旦发生荒年农作物大量减产,立即出现大规模饥荒,成批量的大量的人饿死,这种大饥荒现象在任何动物中绝难见到。随着农业产量的提高,按理说每一个人可以在丰年储存粮食,可是社会结构随之形成,强权政府机构出现,丰年所存余的粮食,却又被社会结构中残酷的税收所征光,人祸添加其上,饥馑照常发生,它表达着人类文明社会一开始出现就展露出狰狞的面目。

社会组织为什么会发生,它绝不是人类智力设计的结果,它完全是一个自发过程。我比一个例子,铀元素是自然元素最末的一位,92号元素,越末位越不稳定,如果把纯铀堆积成一个量、一定量,自然会发生中子轰击裂变反应。因为当堆量较小的时候,打出来的中子会打到堆外,如果堆量极大,打出来的中子再碰到其他原子核的时候会反弹回去,于是在群内不断的自动的发生中子轰击裂变反应,这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当人口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不断暴涨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油然而生,跟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建构设计没有任何关系,有4条因素导致这个结果。

第一,当人口数量暴涨时,人际两两发生冲突概率大大提高。有学者计算,如果一个群落氏族部落只有20个人,两两发生冲突的排列组合最多不过190次,当人口增加到2000人时,人群中两两冲突的概率居然会升高到199万次之多。就是说人口只增加了100倍,冲突却增加了1万倍,说明什么?说明人口数量一旦增加内在的调节机制被逼迫性产生,这就是社会组织的萌芽。

第2,随着人口增加,共同决策的难度大大提高。《左传》上记录一句话说,“先王议事以制”,什么意思?就是氏族社会中的族长,他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把族群中的所有成年人三五十个人召集在一起,大家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人口达到几千几万几十万几百万时,人们还可能所有问题大家坐在一起集体协商吗?这一个人口暴涨的过程就必须要求一个组织和集权管理系统随之发生。

第三,人口数量增大,分工必然出现,因为均一劳作不能满足人类的文明生存方式。分工出现高度分化,社会紊乱度增加,逼迫契约规定和法制的自动产生。

第四,稠密的人群社会,各社会族群之间人口都暴涨,原来分立的各个群组领地形成衔接关系,冲突概率大大增加。对外冲突的问题处理,无法交给全民来讨论,于是军队和指挥系统发生。

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体系不是人类预先规划和设计的,它居然是人口暴涨到一个自发群量以后自然而然的发生过程,这就是政府组织系统。人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政府的,氏族社会是血缘社会,内部家族管理,何曾有过政府?何曾需要暴力?人类只有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说人口暴涨到一定程度,政府组织就会相应出现,西方把政府组织叫盗贼统治系统,什么意思?政府一定是由最坏的人组成的,因为如果不是坏人,他就没有办法用强暴的方式管理人类。西方从原始文明那个阶段,它的基本观念是人性恶。所以认为谁能把人性恶展现出来,真正人能把人性恶表达到极致的,一定是有组织的人群。谁有组织?政府政党和军队,因此西方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会,是立法机构,他首先立的法叫宪法。所谓宪法就是专门管控政府政党和军队这些有组织人群的法。为什么整个立法过程首先管控政府,是因为政府可以把人性恶表达到极致,因此西方历来认为政府就是盗贼,全民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监督政府,这就是西方文化跟中国文化的重大区别。这个区别的起源点在哪里?中国在远古时代恰恰相反,他认为人类的政府最初是由最善良的人,德高望重的人构成的。请注意东西方文化兼容性极差,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这两种文化总是相反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人认为人类最早的组织系统,政府系统,强权系统一定是由最善良最有道德的人构成的,以至于被孔子称为圣人,他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你往前追到最原始阶段,人类社会的管理是血缘族群的长者,他一定是对他血缘后代带有最强烈呵护心的人,他能成为族长,因此他当然是善良之心最深厚的人,他们最终发展成人类的政府组织机构。尽管他行一旦发展成政府组织机构,他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集团利益,他就会恶化变质,但发源点却是从善良和高德起点上生发的。东西方文化最基本点上的看法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视野有差距,东方文化是人类最原始文化的保留,因此他的眼光伸展更远,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孟子都主张人性善,而到韩非子就跟西方人的看法一样主张人性恶的原因,大家要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中国文化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它有更深远的文化基层探求的眼光。

政府一旦发生,一定要具备如下4项条件,这个管控机构才能够成立。

第一,必须解除平民的武装,而且只武装上层管理集团,这叫暴力垄断作用人身。

第二,必须在财富上巧取豪夺,比如用税收方式把经济资源垄断,只有这样才能具有管控能力和组织系统的物质基础。

第三,如果他具有了这样的权力,才能够对社会纠纷发生调节和管控,这叫权力垄断,这就是政府这个东西的来源。

第4,任何统治阶级一定要把民间底层的文化都曲解为有利于政府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人类的任何文化,它的显性和主流文化一定被统治阶级所扭曲利用。这叫思想垄断。

一个强权机构一旦出现,他做了4件事,其中三件事都是恶劣之事,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不是这个操作,社会管控系统就无法建成,这就是西方把政府视为盗贼体系的原因。他的政府形成以后返观,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中国人的政府形成以前就开始追溯圣人管理系统的来源,因此形成背及原理。(背反原理,又称为二律背反,即两个相互排斥而又被认为是同样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我想强调一点,我们今天已经被西方文化同化了,为什么以前历来同化别人,是因为在西方鸦片战争侵入中国以前,中华文明只面对过游牧业文明,它的人口数量极低,社会结构非常简单,因为社会结构是人口密度的自然产物,游牧文明一旦侵入中华,要面对一个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只剩下一个办法被农业文明高密度人口所促成的自然社会结构同化,这就是我们历来同化别人的原因,因为我们同化的别人都只不过是游牧文明者而已。可是由于工商业文明是农业限局域获得文明的扩张,因此工商业文明一旦来临,我们立刻失去同化他人的能力,而反被别人所同化,其原因就跟社会结构所形成的生存结构的逼迫条件有关。

人类文明是随着现代自然迁徙过程而逐步发展发生的,以至于迁徙定居的时间,文明发生的梯次都造成影响。农牧业文明发生在1万年前,实际上今天不能探索它的原因,可能要伸展到几万年以前,有什么根据呢?语言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类地球上所有人种的语言居然有内在发音上的同构成分。在印欧语系中羊的这个字,在立陶宛,印度梵语,在拉丁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爱尔兰语,英语,居然发音基本一致,说明人类早年的语言不是在各个地方分别发生的,而是在人类原始迁徙的数万年过程中逐步推展,然后各自分立发展的。 有学者研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直到太平洋中南部的波利尼西亚岛屿,发音语系居然非常接近叫原始南岛语系。当年南迁的人是随着的这条水路陆路走过来的,最原始的用于像鸟、猪、狗、米、耳朵、头发发音非常接近。我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皇帝叫轩辕氏,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轩辕这个词是形容车辆的,皇帝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存在,那个时候中国人从来没有车辆,怎么会有轩辕这个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把皇帝叫轩辕氏一定是车辆传到中国以后才发生的一个名词,被后来人赋予皇帝。怎么把他叫轩辕氏,他跟古希腊战神阿瑞斯的形象完全一致,古希腊战神阿瑞斯是驾着战车天马行空的,于是中国皇帝的封号居然叫轩辕氏。西方的诺亚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很可能是一个语系的表达,这些方面是语言学者研究的结果,并不能确定,但如果这个东西稍有一点道理就证明人类早年的文明传播过程,是在现代智人迁徙的这个通道上不断流布扩展的,是一个全人类文明的全球化原始进程的表征。

讲一下陶器。陶器是人类缔造的第一个非自然人工材料,在有陶器以前,农业,牧业,石器,木器,人类用的都是自然物,陶器是第一个人工材料,粘土加水加火,在人类文明中极端重要。到古遗址,最主要去看彩陶。陶器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烧陶是人类用火技巧的重大提升。工具的发生,可能不能成为文明的前进指标,因为大量的中低等动物都在使用工具。但是用火确实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类早年用火只能堆成篝火,这个方式是不可能烧陶的,因为堆出来的火温一般只有四五百度高,而烧陶需要的火温要在700~800度左右,而烧瓷要在1200度以上。当年制作陶器必须把火笼在火窑里去烧,这样火温才能提高到800度以上。烧陶训练了人类把握火候的能力,从而为人类后来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奠定了基础。铜的熔点是1083.4℃,铁的熔点是1353℃,早年在窑火中烧陶使得用火的技巧升高,从而为后续文明做了铺垫。有学者研究发现,陶器有一个从地中海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生点,向东亚地区将近1万公里的一个彩陶文化带。陶器的发明和制作,很可能不是分布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上分别发生的,很可能是人类迁徙通道上流布而来的,因为发现所有在这个1万公里彩陶带上,凡是画水纹全都画成齿锯型的,凡是画动物躯壳都是打成斜线画成格子,然后在中间蹲点。这个统一的图形表达的人类彩陶的发生,是一个传播过程,而不是一个分头孳生过程。比如在青海的马家窑彩陶制型和色彩相对土朴,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遗址彩陶更鲜艳,制作更复杂,陶文甚至出现了某种生死追问和哲学追问。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的制形更复杂,竟然出现纯粹的黑陶,这个难度是很高的,从西向东彩陶的发生过程呈现一个逐步复杂化,鲜艳化,逐步升高的过程,表达着它的流布路线。当然现在学界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和证据,比方说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就发现了8000年前的彩陶,甚至有学者认为青海马家窑彩陶是从中原地区返流回去的。这种说法现在不能确证,但是1万公里彩陶带这个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成立,它跟人类现代智人的迁徙和人类文明的流布过程相一致。

我们今天所有人持有的都是进步论,认为但凡是进步的都是好的,但凡是原始的落后的都是不好的,以至于今天进步先进都成为褒义词,原始落后都成为贬义词。但是进步论这个一些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恰恰相反,不是进步记而是保守论。孔子自述说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什么意思呢?我只叙述前人的东西,绝不创新和创作,这叫述而不作。我只相信和爱好古人的东西,但凡是当代人的创新和发明,我一律反感,这叫信而好古。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保守证,中国人不创新是因为它的文化始终是保守论。我们今天认为保守论一定是很有问题的,可实际上我们得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从人类的古文明探求起,跟比较亲近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线索,听我课的时候,首先就是把进步论打掉,或者至少暂时把进步论从自己的脑子里腾空,这样你才能够听懂我们这节课往下讲的那个线索,你才能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