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如何看待(人性善恶的争论)(1)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人性中既有神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兽性的一面。人性中的“善”和“恶”向两个极端发展下去,就决定了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那么,人性从本源上来说,到底是善还是恶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哲们進行过激烈的辩论。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在《荀子·性恶》中的写到: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他认为人性本恶,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坏人,不加控制的话长大就是坏人,后天如果变成好人,那是他改变的结果。像骅骝、騹骥、纤离、绿耳都是上等的好马,要有马嚼子、马缰绳、马鞭的驱使,再加上驯马人的控制训练,才能成为千里马。

孔子则认为人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处在婴儿、孩童时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觉醒,是非常纯洁的,还没认识到自我为何物,也就不会想到要拿别人,公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善的。因此,人性在生而为人之初,都是相近的,本质都是善的,后来有善恶之分,是受了教育习惯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观点,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了后天道德教育的作用。不管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可以在后天通过道德修养改变自己的本性,让我们的本性向善的一面发扬,远离邪恶。

现在的唯物论者则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他们认为不管是谁,生下来都如同一张白纸,都是纯洁无瑕的,哪里存在什么“善”与“恶”?这个观点看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它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人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人是有前世今生的。

站在更高境界看,人性本善其实是对的,但不是孔子讲的原因。孔子被尊为圣人,他讲的理只是常人的理。“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意思是他讲学不涉及常人之外的理。人世间有情,而修炼的话就要去掉这个情。儒家不讲修炼,他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全是如何适当的节制这个情,而不是去掉情。所以,儒家讲的理叫情理,儒家是情理兼修,做事讲究合情合理,节欲而不断欲,有情有义。

人类社会就是要有情,否则这个空间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有人喜欢用某某国学大师讲的东西来指导修炼,低层次上的理是指导不了人往高层次上修炼的。我不能说那个国学大师讲的对不对,即使对,也是人的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启迪人的善念,归正人类变异的观念,但它针对的是常人。

高层次上看问题一眼就能看到实质,那个境界的所有生命都在那个境界标准上,你看是这样,他看也是这样,所以不存在争议。

人的本源来自很高的宇宙空间,这在各种宗教中都是这么认为的。后来人变得自私了,不符合那个世界的标准了,就会向下面的空间中堕落,由天使堕落为人,更厉害的就直接堕落为魔鬼,西方宗教讲魔鬼都是堕落的天使。而转生为人,在这个迷的空间中给他最后一个机会,就是通过修炼度化到幸福的彼岸,跳出三界去,永远不吃苦了。也只有人才能在短短几十年间修出来,其他空间的生命不存在迷,不存在悟,很难修。

做人的目地就是修炼,这么看来,人的本性的确是善良的,不善良的话也就没有这个机缘转生为人了。只要转生为人,不管前世是什么,这辈子就是给他一个修心向上的机会,是善缘促成。哪怕这个人的前世是魔鬼,今生如果能用善良的本性来克制魔性,他也可以修成正果。动物的本性就是恶的,是兽性,不去约束的话就会兽性大发,约束的话会好一些。

修炼界讲动物不能修炼,就是因为这个兽性,修高了一定是魔,也就不允许它们修炼,真有心修,下辈子转生为人就没问题。修炼人不能养小动物,它不单单是能不能修的问题,还牵扯到情,有人喜欢的不得了,生怕它受委屈,把狗子猫啊的当儿子养,这就是执著。真想修炼,家里有小动物的,建议还是该送人的送人,该处理的处理,不要因小失大。

战国时期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最终以人性本善取得广泛认同。后来的三字经中总结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几千年来,教化了无数世人。

人类社会中的争论它就是这个境界的东西,各自站在不同角度争来争去的,其实都是低层次的理。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分歧,有争论?因为这里是迷的空间,一个道理不管对错,都有人支持,还都有理,这不就迷住大家了?我发现度人的觉者也遵循这个理行事,他们看到有些事情是错误的,也不会轻易指出来,让大家自己悟。就好比考试中,老师不能告诉学生答案,必须学生自己去解题,那才是自己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