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古今清廉故事精选》选取了从古至今有代表性的清廉文化故事,重点选编了当代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清廉从政、执政为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古为今用的政治智慧和清廉养分。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故事是《“谦逊以自束”的元帅 陈毅》。

“谦逊以自束”的元帅 陈毅

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和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他曾任新四军代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国后,陈毅元帅无论是担任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职务在不断地变动,但他始终谦虚自律、廉洁奉公。

陈毅出任刚刚解放的上海市市长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造成的破坏,上海人民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陈毅在大会上动员说:“要靠我们党员干部自己首先紧缩,拿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精神来克服困难。”在敌特企图刺杀他的情况下,他将自己的警卫人员从16名减为6名,他还带头到机关食堂吃大灶,为各级领导做出了表率;他的孩子们穿的都是旧衣服,大孩子穿过了,小孩子接着穿,连夫人张茜穿的也是带补丁的衬衣和袜子。张茜患病住院时,因为衣服上有补丁,医护人员都没有想到她竟是市长夫人。在陈毅带领下,上海驻军仅一个月就省下20万石军粮,大大减轻了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不到一年时间,上海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就恢复了正常。

1959年,陈毅回到四川老家省亲,正巧老家新建的一座石桥竣工,乡亲们想把这座石桥命名为“元帅桥”。陈毅得知后立即阻止,他诚恳地说:“我陈毅算老几?真正值得歌颂的是劳动人民,我也来取个名吧,叫劳动桥。

陈毅的父母回四川安家时,陈毅向工作人员交代了三条注意事项: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不要惊动四川省委;二、为两位老人找普通民房住,不得向当地政府要房子;三、两位老人安家的事要自己解决。工作人员按照陈毅的“约法三章”操办了此事,陈毅表示满意。创作于60年代初的话剧《东进序曲》,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陈毅所部挺进苏北,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开辟新根据地的史实。剧中有一句台词是:“陈毅真有大将风度。”陈毅应邀观看了《东进序曲》,认为这句台词不妥,他对有关的文化部门的领导说:“你怎么能让剧本写出这样的话呢?你让我陈毅要钻到桌子底下去了!请你和作者商量一下,一定要把这句台词改掉。”事隔几天后,他又找到那位领导说:“《东进序曲》中,从始至终都不要提陈毅的名字。”

陈毅喜欢作诗,革命战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他的不少诗作都涉及到反腐倡廉的内容,如在《感事书怀·五古》中,他写道:“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慎之又再慎,谦逊以自束。”《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中,有这样两句:“个人太渺小,党群才万能。”《七古·手莫伸》更是振聋发聩:“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元帅的这些诗句,今天仍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陈毅元帅霸气片段三分钟(古今清廉故事谦逊以自束)(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太原市文化馆

陈毅元帅霸气片段三分钟(古今清廉故事谦逊以自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