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曹马集北街有一座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老剧院当地人称“老戏园子”据现存史料记载“曹马集老戏园子”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月当时正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出生的这一年,举国欢庆,各地州县纷纷建造大小戏园,曹马集因为地处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又是历史名镇,镇中几家乡绅带头募捐购置砖瓦木料,“曹马集老戏园子”因此应运而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鲁西南曹马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鲁西南曹马集(鲁西南古镇曹马集之二十三)

鲁西南曹马集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曹马集北街有一座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老剧院。当地人称“老戏园子”。据现存史料记载“曹马集老戏园子”始建于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月。当时正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出生的这一年,举国欢庆,各地州县纷纷建造大小戏园,曹马集因为地处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又是历史名镇,镇中几家乡绅带头募捐购置砖瓦木料,“曹马集老戏园子”因此应运而生。

据传说,当时戏园落成之后,第一家到此演出的是来自天津的“清音班”,上演的第一场戏是“三国”内容题材的戏。民国年间,戏园有一次不慎失火,烧坏了棚顶和一些座位,停演了很长一段时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由当地士绅募捐重修。换了戏园房顶瓦,粉刷了内部墙壁,油漆了门窗。前排观众席的座位也由以前的长木条凳改为长木条椅,后排也更换了木桩条凳。全场可容纳观众二百余人。演出时有专人负责点亮两盏大汽灯。演出中间如遇汽灯亮光发红,就要把汽灯放下来打足气后再拉上去。演出的剧种多以河南豫剧戏为主,有时也演其他剧种。当时经常来这里演出的有河南夏邑的蒋家班和虞城的薛家班。还有安徽砀山的“小白鞋”、丰县的“翁倒山”、曹县的“大红脸”戏班。演出的剧目多是有关三国题材的,如《捉放曹》《借东风》《甘露寺》《空城计》等。演出收入为戏院分三成,戏班分七成。由于前来这里演出的戏班演员在当地多是名角,唱念做打各行当演艺俱佳,每天前来听戏的观众座无虚席。如河南夏邑蒋家班的“须生”蒋凤武先生,有一年在该院演出时,正值腊月年关,大雪纷飞。他上演《走麦城》,只见他身着盔甲,精神抖擞地手持青龙刀,在台上疾步如飞,满走“圆场”,然后单脚独立亮相,真真把个关公演活了。老艺人对待艺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至今仍在曹马集一些老人中传为佳话。抗战爆发后,曹马集一带成为单县抗日的主要战场,戏园才不得不停止演出了。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特别是戏曲的蓬勃发展,曹马集老戏园子成为苏鲁豫皖四省的剧团演出的重要场所。那时候,单县有个梆子剧团,它的前身是“四班剧社”,后改为“单县人民剧社”,1954年改为梆子剧团。该剧团也不断来曹马集演出。听惯了豫剧的曹马集观众乍一听梆子戏,都感觉很新鲜。还有单县四平调剧团、两夹弦剧团都来过曹马集,在“老戏园子”进行过演出。

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全民大跃进,演戏的时间就没有了。村里要响应上级号召大炼钢铁,因为缺少木材燃料,便有人建议将戏园的戏台拆除,戏台拆除了之后,木材还不够用,于是索性将戏园全部拆除、到了六十年代初期,“老戏园子”便成为了一片废墟。

在离“老戏园子”不远处的另一条街上,还有一处说书场。它的历史据说比大戏园还要早一些。说书场的规模不大,设施也很简陋:芦席棚房顶,一个不足五平方米的土台子就是说唱者的“舞台”了。观众席是二十个白茬长条木凳,如果观众来的多,可自带坐具。每天傍晚,灯火初上,说书场就已经人头攒动了。旧时的说书场主要有大鼓和坠子书两种。至于扬琴,快板,相声以及山东落子等,这些都是说书场后来的曲艺节目了。《秦琼卖马》《淤泥河》《天宝图》《十八串金扇》《小八义》《施公案》等等,这些书目都是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说书艺人的“家常书目”。现在有些九十岁左右的老人还依稀记得。当年说唱这些书目的名家有安徽的“生铁嘴”刘四爷,河南归德府的“巧嘴巴子”乔书东,虞城的“麻脸”蔡五,还有鲁西南赫赫有名的“破鞋杨三”。

说起这位“破鞋杨三”,单县城没有一人不知道的。他这个“破鞋”的外号来历很不寻常: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来单县视察军务,有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便由县府人员作陪去了位于单县西关桥头的说书场。当时杨三正在说唱《天宝图》,见到县府官员们到来,心里一高兴,说唱得更加起劲。当他说道那小善人李春芳头裹英雄巾身穿夜行衣一径来到那国丈华锦堂这老贼府门前,见大门紧闭,于是哈了一口气,望着那丈二高墙,猛一拧身,飞脚一蹬只听“嗖”的一声……。刚说到此处,不想杨三忘乎所以,他脚往上一起,脚上的那只“蛤蟆大张嘴”的破鞋也跟着随脚而飞。只见那只破鞋飞到半空划了个弧形,然后贴着棚顶从韩复榘头上稳稳地飞了出去,惹得满场齐声喝彩,韩复榘也不由地哈哈大笑。因此他落了个“破鞋杨三”的艺名。这些人不仅能说会唱,还会用“八哥腔”表演各类人物的腔调。这些人能说唱很多成本的书目,一本《天宝图》刘四爷能唱三个月,还有许多快书段子,如《淤泥河》,说的是白马银枪小罗成失陷曹马集南边的淤泥河,被追兵乱箭射死的悲壮故事,连说加表演,令人如临其境。还有《武松打店》《秦琼卖马》《截江夺斗》《宁武关》《血带诏》《蜈蚣岭》等等,很多题材都与三国时期的曹马集有关。所以当地百姓越发看得带劲。六十年代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们都在学习进步,农村也要“政治挂帅”,戏曲就很少有人唱了。大戏园被拆除不久后,那几间由柴草、杂木搭建的说书场因无人修缮而逐渐荒废,几经风雨飘摇也就灰飞烟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