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写道: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做人,树立德行为第一要义,其次要勇于建功立业,最受是著书立说,用自身的心得来教导他人。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1)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讲到了曾国藩这样的一个故事:

湘军名将刘长佑时任直隶总督,在“剿捻”上主张合剿,而湘军统帅曾国藩则主张分剿。

两人虽然主张不一致,意见不合,但曾国藩却相当和气又真诚地称赞刘长佑,最终刘长佑说了这么一句话:

“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一个人做过了圣贤工夫,也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之后,也就可以彰显出一个人的高贵品质。

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不朽的事业和成就。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2)

1:立德

中国古人向来看重个人修养,立德则完全可以成为修养里头的重中之重。

诸如前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作为万事的开头,也就足以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前提性。

我们常常可以从别人的嘴里听到,先管好自己,才有资格管好别人。

只有立好了德行,才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打造自己的眼光、胸怀、气度和格局,最终培养出一只高深的境界。

《世说新语》有句话:

“百行以德为首。”

德行是立足之根本,没有德行的人,既会坏事,也会惹事。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3)

明代嘉靖年间,权倾朝野的严嵩,身居高位却不谋其事,反倒暗地里结党营私,贪赃舞弊,算计同僚,最终导致国力衰弱,百姓们愁苦难忍。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严嵩这种败坏的道德,经过了一番耳濡目染之下,其儿子严世蕃更是张扬跋扈,肆意妄为。

正所谓纸包不住火,再加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最终父子俩东窗事发,严世蕃遭受腰斩之刑法,而严嵩则罢黜为民,遭受百姓们的唾弃,终在凄凉的光景下离去。

诚然,一个人不管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番怎样辉煌的成就,也不管自己爬到了多高的位置上,如果德不配位,则战得越高,摔得越惨。

《周易·系辞下》有言: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明明德行不够,却偏偏硬要坐上尊贵的位置,明明智慧不足,却偏偏想要谋个大局,明明力气不行,却还是强逼着要不顾一切地负重前行。

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祸患无穷,也只能让自己的人生过得越来越悲催。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4)

2:立功

人活着,总要干点什么,这样的人生,才不至于到最终一无所成。

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倒是像一条波浪线,我们只有在起起伏伏的岁月里,才能真正发现人世间的曼妙和精彩。

人生虽苦,但只有做到吃得住苦,熬得下苦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出甜的味道。

正如明明就是一个文人的曾国藩,却能够一步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最终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当初接受朝廷命召的时候,曾国藩啥都不懂,但他还是很愿意做出改变,没有刻意,也没有不真诚。

而是带着一种平天下的心志,让自己坚定着心中的信念,积极地做出相应的努力。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5)

另外,曾国藩既然做出了选择,就会想着坚定到底,带着这么一种立功的信念,吃苦耐劳,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吃得了苦。

如此,他才能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进退自如,行稳致远。

三毛曾说: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也正是这样的道理,所以曾国藩在自己对军事一无所知的时候,不刻意、不勉强、不放弃。

然后,才会在顺其自然的过程里,拿出个人的魅力和魄力,遇到难关重重时,还能做到豁然开朗,保持高深的境界来达成目标。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6)

3:立言

做人,立德不易,立功也难,可要想做到立言则难上加难。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要明白,很多事情的意义在于,不是因为难而退缩,而是因为难而迎难而上。

古往今来,真正做到立言的屈指可数,诸如说孔子、王阳明,以及曾国藩。

能够做到立言的,首先在于他们的脑瓜子里的确装着很多人情世故上的,以及人生理想和信念上的道理。

做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做人三立立德立功)(7)

这些道理经过他们的思考、提炼智慧,倒是成为了一种生活哲理。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文化来传承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涵养。

这种涵养,也是一种底气,一种自信,以及一种源远流长的基因。

虽然很难做到立言,但是我们要明白,再难的东西,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朝着它的方向前行,哪怕无论如何也抵达不了。

但是,只要我们尽力了,用心了,坚持了,就觉得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