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作家中,井上靖颇具代表性。1980年代至1990年代,井上靖曾担任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期间多次到访中国,在其等身的著作中,18篇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成为亮点。《井上靖的中国文学视阈》是井上靖创作研究者卢茂君的论文集,对于理解井上靖的作品会有一定帮助。书中涉及井上靖创作思想研究以及井上靖与中国作家的一些交往细节,每每让人心生感慨。
一、老舍的壶
井上靖到访中国几十次,与巴金、老舍、冰心等中国作家交谊甚笃。在得悉老舍受迫害自杀后,井上靖写下长篇纪念文章《壶》,转述了老舍访问日本时,在日本文学界招待会上讲的一个故事。中国古代有个收藏古董的人,因家道中落,沦为乞丐,但始终保存着一把古董壶,有人想出重价也不卖。后来,想买壶的人收留了他,想等他死后得到壶。乞丐病死前,拼尽最后力气,把壶摔得粉碎。
老舍讲这个故事时,在场的一些日本作家不太理解乞丐的作法。当老舍自尽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井上靖似乎明白了老舍所讲故事的寓意,在纪念文章的结尾,井上靖写道:“我想老舍一定是壶碎身亡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把壶,关联着中国文人的气节。
二、西域的梦
井上靖早期的中国题材作品,大都集中在西域题材。对丝绸之路、中国西域的兴趣,让井上靖写出了《敦煌》《楼兰》《苍狼》等一系列充满奇幻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固然有一定史实的支撑,但井上靖的文学想象力,在西域题材中得到尽情发挥,给这些作品披上了魔幻、神秘的色彩。班超、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功业和孤独,幻想中的西域女子原始的野性,敦煌、楼兰在现实与虚幻间飘渺的影像,都如梦如幻,成为井上靖编织的独特意象。
可以说,西域是井上靖的一个梦,相关小说,则是他圆梦的途径和理想的寄托。
西域的猎奇色彩,并未触及中国文化儒道释互补的本质。井上靖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触达,还需等待《孔子》的出现。
梦中醒来,或许对世界的认识会越发清晰。
三、井上的命
对孔子儒家思想的深刻认识,是井上靖晚年最美的相遇。
与西域小说的奇幻不同,到了《孔子》的写作,井上靖的思路不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而是怀着庄敬之心,探讨孔子思想的真义所在。他虚构的人物蔫姜,毋宁说就是井上靖自己,在蔫姜的串连下,孔子和弟子从历史的烟尘中现身,演绎着师徒的故事和思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井上靖最有感觉的一句话,曾写过两篇随笔,给出个性的解读。井上靖写道:“我是在核时代接受孔子思想的,但我认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底蕴是: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要相信人类,相信人类创造出的历史。如果没有这样的信任,我们就不能坦然迈进21世纪,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也不会延续至今。”
在《孔子》写作过程中,井上靖对孔子“五十知天命”的说法有了深刻的体悟。当时查出身患癌症的井上靖,抱着使命感勉力完成这一收官之作,称得上一曲天鹅之歌。在他看来,所谓天命,一是自我意识到天赋使命,二是只管奋力而为,哪怕成事在天。
80岁的井上靖,因食道癌上了手术台,他的心中,或许如海市蜃楼般,涌现出孔子周游列国的坚定脚步和疲惫身影。
“朝闻道,夕死可矣。”晚年的井上靖,在《孔子》的写作中,找到了自己对“天命”的独特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