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文化感悟篇 小说是相对大道而言的,意思是小说家言都是民间轶事,稗官野史不登大雅之堂,不言天下正事可有报复的小说家还是愿意把自己领悟的天地大道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让人在阅读时身心愉悦之外也有了对大道的感悟,受到文化启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天道经典文化解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天道经典文化解读(观赏天道的感悟与启示)

天道经典文化解读

大道文化感悟篇

小说是相对大道而言的,意思是小说家言都是民间轶事,稗官野史不登大雅之堂,不言天下正事。可有报复的小说家还是愿意把自己领悟的天地大道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让人在阅读时身心愉悦之外也有了对大道的感悟,受到文化启示。

《天道》中对大道,人怎样践行大道,有着直接或隐晦,间接或明了的说法。在作者看来“天道”就是众生的得救之道,就是救世主的文化,而救世主一词源于西方天主教,随着《圣经》的传播,在西方被广泛使用。“道”一词被道家和儒家广泛使用,意思各有偏差,大约是规律,天时,根本这样的意思。“天道”起初就是指四季天气变化的规律,所谓“天道好轮回”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到了现代汉语的语境下“天道”与大道有了近似的意思,并在不同场合混用。在电视剧中和原著中,作者多次借用道家、佛家和基督教的思想和说法,来阐明自己的说法,解释自己的主张。比较有代表的说法就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话的后面两个词出自道家与佛家,第一个词是他的理解和引用,从而也能看出作者对“天道”的理解,那就是“神的道”是基督与道家最高哲学思想的体现,而且这几种哲学思想还是相通相同的。至少在剧中是这样表述的,实际上各自之间有不相同的思想体系,有的目的不一样,有的目的一样,方法不一样,而相通更是谈不上。只能说开悟者和思想者们在分别学习之后会有这样相通的感觉。在这些思想体系的不同侧面和观念上有相同之处,在最高哲学思想上是不可能相通的,因为这三种思想体系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从境界或者层次上讲,所谓哲学思想体系,或者中国文化的道,分两部分,或两个层次。一是可以言说的,或者说是通俗的,大部分人每天都在说或者都在做的理的层面,这里的理是道理,也通礼。二是不可言说的,是难以理解的,是大部分人每天都在违反的,或在语言或在行动上,是道的层面,非天道,非地道,非人道,是道法自然之道。基督教的思想体系大部分在第一个层次,即道礼层次,佛家思想几乎各有一半,道家思想大部分在道的层次,即不可言说,人之所以会在思想高度上产生错觉,是因为感悟认知没有达到那个层面,那个高度。

《金刚经》上说凡是悟透说出来的思想就不是原来的本意了。因为自然在不断变化,道,思想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任何这样的思想只要说出口就不是原来的思想,就随风而逝了。佛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百尺竿就是可见可说的思想,看得见,摸得着的道理,是实的部分。更进一步是看似虚,也是实的部分,只是不可言说,不方便道而已。基督教把一切神不能解释的事物,都归为上帝,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而上帝又是全知全能的,“可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呢”?

道家历来主张不立文字,或少立文字来传道,很极端的是杨朱,一个字也不想留下来,好一点的是老子,只留下五千字,就成了代表人物,创立宗师。如果用外文去解释道家思想确实很难解释的通,因为太低级,用低级的语言解释高深的思想这不是难为人吗?这样失败的例子很多,好在还有汉语这样高级的语言,好在道家思想诞生在中国。所以在别的地方解释不出来的思想,在我们这里能说明白很多很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就是老子解释的道,清楚,准确,生动又简单。

道是规律,又高于规律,道是自然,又独立于自然。所以佛家对事物会提出同时肯定,同时否定的观点。道家则即不肯定,也不否定,有时双重肯定,有时双重否定。只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变化的是事物,不是道,道总是随着变化而变化,而非一成不变。

《天道》中说人按照自然规律,商业规律去做事,就会改变命运,就会自己成为自己的救世主。这里所说的“天道”就是自然规律,就是天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把道简单,通俗化的说法,而实际上理解,悟透道,与摆脱贫困命运并没有内在联系。道不存在运用和不运用的问题,可运用的便不是道,道只有行与不行的分别,人可以修身、修己、修德,替天行道,而不可能让道为我所用。

道在《天道》中的体现是,冯世杰的积德有福报,欧阳雪的坚守德行有回报,丁元英的替天行道无所报。道不因人的生存、消失而存在或消失,不因世界的存在或消亡而存在或消亡。人之道在于修行自身与尊重自然,人的生存与消失,对于道不重要,对于悟道的人也不重要。

清狂生

辛丑年九月初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