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烧锅辽南渔 还有满地矿和商

此乡温暖最是人间烟火气

辽宁盛产谷物(聊辽地名辽西烧锅辽南渔)(1)

地名是一个文化镜像,映照出该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从地名就能窥探出人们社会生活的轨迹。

当铺村、药铺村、皮铺村……透过这些“铺”,能看到当地人曾经赖以生活的营生。鲍鱼岛村、湾浦村、渔业村……意味着渔业是这些地方居民赖以生存的产业。以“窑”为名的地方,则大多是烧制陶器或砖瓦的作坊所在地,如石灰窑村、砖瓦窑村、窑匠沟村等。

一个个“铺”“店”“坊”“厂”“窑”,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似人间烟火,明亮且温暖,抚慰凡人心。

店铺坊

展现商业繁荣

辽宁地名中有一部分是以手工业作坊命名的,体现了当时当地人们从事的职业特点,比如银匠堡子村、木匠社区、毡匠堡社区、弓匠堡子村、铜匠峪村、铁匠营子村、石匠沟村、瓦匠沟村……

看着这些地名,脑海中浮现出的一定是铁匠将烧得通红的铁块,插入水中淬火时冒起的浓浓白烟;木匠有节奏地拉着锯子,发出“刺啦、刺啦”的声响,地上散满雪花似的薄薄的刨花。

在我们汇总的1.6万个村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以下简称“辽宁地名”)里,有148个“店”、77个“铺”、40个“坊”,这些关键字便是人间烟火气最直白的体现。

辽阳的银匠堡子村因为清朝初期有个银匠在此地落户,以制作金银首饰为生,故得名“银匠堡子”。营口的铜匠峪村因村里有一个铜匠而得名。

大连的孙炉村、申炉路村,鞍山的钟家炉村等32个带“炉”字的地名中,有的因为油坊,有的因为炼铁、产煤等原因而得名。海城地区的钢铁社区、南炒铁村、北炒铁村、王铁村至今还保留着与古代冶铁业有关的地名。

糖坊指以糜子、麦芽为原料,生产饴糖并加工糖果糕点的手工业作坊。开原市的糖坊村、康平县的糖坊村均是因为制糖的小作坊在当地小有名气后而得名的。

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董船营村邻河,百年前设有渡口,因渡口的船户姓董而得名。由于此地多山,陆路交通不便,当地的水运一度十分发达,这些在地名中都得到了体现。磨石房村,则因当地有个大石磨而得名。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香蘑村并不产蘑菇。此地在清末时制香业兴旺,当时的技术是以水力推磨制香,所以称为香磨村,后来演化成了香蘑村。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老二色村的村名来自于当地一家染坊的名字,这个染坊只能染出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布,人们认为其染布的颜色单调,而调侃地称它为“老二色”。

鱼圈 渔场 渔市 展现渔业兴旺

来到渤海湾,一定不能辜负这里的美食,产自海洋深处的深海鱼类,刚捕捞出来活蹦乱跳的鱼虾贝类,各式生猛海鲜必然要你吃得捧着肚子,扶着墙才舍得离开。

探寻美味的绝佳场所便是海滨城市里的渔市。营口西市区的渔市街道中有一个“渔”字,将历史上这里作为渔市的记忆保存了下来。百年前,这里是专门进行水产品交易的地方,是当地有名的渔市。每天清晨,附近的渔民将从海里捕捞出来的鱼虾、贝类、蟹类等水产品运到此地销售,本地市民和鱼贩都涌向这里进行交易,其间人声鼎沸,繁荣的景象直至中午。

今年,因疫情原因而受到关注的鲅鱼圈,被不少人误读或误写成了“鱿鱼圈”“鲍鱼圈”,它也是因渔业繁荣而得名的地方之一。

鲅鱼圈位于营口市营口经济开发区,单从名字就能推测出这里的特产是鲅鱼。盖州市档案馆有一份关于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记载,“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

确实,每年的农历五月、八月是鲅鱼盛产期,很多外来渔船骤增集聚在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街道望海渔业村)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这里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如今,望海寨海鲜批发市场仍是当地有名的海产品交易集散地。

盘锦市大规模的海运和渔业捕捞始于明清,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石网坠和鼓腹罐,可以证明早在3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渔樵耕猎。盘锦市大洼区境内的田台庄镇一度成为辽河航道的河口码头,海陆边缘的二界沟拥有鱼虾之利,并由此衍生了渔猎文化。二界沟街道下辖的海兴村、海隆村、海滨村等村名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

此外,还有大连的鲍鱼肚村因该村入海口处地形似鲍鱼肚子而得名,营口的鲤鱼村因村旁有一条雨水冲刷而成的天然沟渠,沟里鲤鱼特别多,因此命名为鲤鱼村。

大连金普新区的渔业村、盖州市西海街道渔业村、辽阳县柳壕镇青渔湾村、葫芦岛连山区新台门镇跃渔汀村、绥中县小庄子镇大渔场、东港市大东街道锦江渔委会村等地名,也都体现了当地的渔业文化。

号 延续老商号的美好寓意

还有一些地方是用当地有名的店铺或者商号命名的。朝阳市以商号命名的有四万贯村、祥顺号村、同盛号村、二色村、天盛号村、三义号村、三合号村、昌隆永村、丛元号村、兴隆庄村等。这些商号地名都反映了商人祈求生意兴隆、富贵吉祥的心理,用在村落名字里也拥有着同样美好的寓意。

大连的得胜村、福宁村、恒利村、常隆村等也是以店铺商号命名的,说明这些地方在当时商业活动活跃,知名度高。阜新市也有这样的地方,如顺发号村、三合堂村、同顺兴村、保合堂村等都是以大型商号或大型烧锅(制酒厂)名为村名的。鞍山市的兴隆社区、兴隆街道、兴隆村,名字同样来源于这里在清末时的几家小的商号,寓意生意兴隆。

锅 用酒精考验出来的烧锅

烧锅本意指灶下烧火,又泛指烧菜做饭。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就曾写道:“买些面筋、豆腐干、青菜之类到庵,央及一个邻居烧锅。”

用在店铺名上,烧锅是指民间制作白酒的作坊。

辽宁烧锅遍地,带有“烧锅”字样的地名有140多个,除却沟壑、山岭、路桥,仅社区、乡镇、行政村、自然屯就有25个。带有“烧锅”字样的地名,大多曾经开办过酿酒作坊,且在当地产生过较大影响。

明末清初,随着东北人口的增多,“烧锅”在东北大地上到处出现,但能把烧锅留在地名里的却只有零星几个。

朝阳市的“烧锅”地名最多,有13个。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的后裔7万余人来到朝阳的北票地区居住,蒙古族人好酒,却不擅长酿酒,于是常常有汉族的“酒道公”被邀请来为其酿酒。

那时候,凡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大一点的营子都有烧锅,不过因为一些地名大多沿用蒙古语发音,因而没有一个叫烧锅的。像北票北部的四大烧锅“新二色、旧二色、板达营子、十八”就属于这种情况。

尽管如此,朝阳地区留下来的烧锅还是不少,如曹家烧锅村、宫家烧锅村、下烧锅村、烧锅沟、烧锅街等等。

位于交通要道的锦州市也有很多带“烧锅”字样的地名,不过流传下来的只有3个,分别是两个重名的烧锅村和一个旧烧锅村。

海 35座岛,靠海吃海

辽宁的海岸线非常绵长,古往今来,大连市的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一直很发达,印证了“靠海吃海”这句老话,这一行业特色深刻地体现在大连地名上。

大连市带“海”字的地名有58个,这些具有海洋特色的地名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建设发展变化。

北海村位于旅顺口区北海街道,因坐落在旅顺最北端的渤海湾内而得名。

海头社区位于金普新区,南边有条登沙河,明末清初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因登沙河日益淤积,海水后退,这里又变成沼泽苇塘。清朝时有满族人迁居于此,因临海,取名海头。

望海村位于金普新区向应街道,村子东边有岭,俗称“老龙头”,呈坨形,南可望见黄海。大连与山东在地域上隔海相望,清朝时,有山东移民迁于此处定居,他们经常到老龙头顶上南望,以缓解思乡之情,此地由此得名望海村。

辽宁地名带“岛”字的有35个,其中大连有21个,如双岛湾街道、海清岛街道、大长山岛镇、獐子岛镇、广鹿岛镇、海洋岛镇、鲍鱼岛社区、海岛村、黑岛村、莲岛村、海岛营子村……

海洋岛镇位于长海县,在长山群岛东南端,距大陆最近处 94 海里,是辽东半岛东南海区距大陆最远的岛屿,因远居汪洋大海中而得名。海青岛街道位于金州区,因濒临大窑湾,因海水清澈而得名。

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的前盐村和后盐村虽然地名中并未带有“岛”字,但其名称来源仍与“岛”相关。清康熙年间, 有王姓人家由山东移民来此地居住,当时在这里定居的只有王姓一户人家,地理位置上南边的岛叫大盐岛,这里就起名叫小盐岛,而后搬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就定居在小盐岛的后面。由此将居住在前面的聚落称为前盐,后面的聚落就叫作后盐。

矿 家里有矿,写在地名上

都说东北人说话嗓门大,遇事爱吵吵,那是因为咱家里有矿啊,而且还一点儿不低调,将这些矿的名字直接用在了地名里。

最符合咱东北人气质的首推金矿。鞍山地名中与“金矿”相关的有6个,两个金坑村,以及金矿村、黄金村、金矿社区、沙金村。这些村落分布在海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因境内盛产沙金或有金矿而得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新民镇原有一地名为金厂沟,早年有人在此地放羊时捡到过金块,便知此处产黄金并开始小规模开采,故而得名,如今这一地名已经消失。旧庙镇的沙金营子村因出产沙金而得名。

盘锦市大洼区东风镇黄金带村的名字中有“黄金”二字,但此地并没有金矿,而是因盛产石油而得名。这一带是石油的集中产地,石油又称“软黄金”,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地为“黄金带”。

除了金矿,辽宁独特的地质结构,使得这里的矿藏资源特别丰富。阜新县七家子镇的宝珠营子乡是享誉全球的“玛瑙之都”。在清乾隆年间就是专门为朝廷制作朝珠的地方。“宝珠营子”的村名相传就是乾隆皇帝御封的。

因为当地人就地取材,用坚硬的玛瑙石撞击铁器的方式获得火种,玛瑙石在民间还有一个称呼叫“火石”。彰武县五峰镇境内有一处旅游胜地叫火石岭,阜新县七家子乡和泡子镇各有一个村民小组,分别叫作前火石屯和后火石屯,都是取自玛瑙的这种别称。

鞍山市千山区唐家房镇李氏房村文洞沟组的名字源于汞矿,清顺治年间有于、张两户人家到此落户,发现村南有一古洞有汞矿,因此有名“汞洞沟”,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文洞沟。

窑 72口窑,石灰窑最多

辽宁地名中以“窑”命名的多与当地制造业悠久的历史有关。在辽宁地名中出现最多的是“石灰窑”,有10个,此外还有煤窑、缸窑、砖窑、瓦窑等。

位于金普新区大魏家街道的“前石社区”和“后石村”名称中的“石”指的就是石灰石。清代此处有烧制石灰的土窑,因此得名石灰窑,后来沿古窑遗址附近有一道山岭,形成两个聚落,按当地习惯岭南谓前,岭北称后,故取名前石和后石。

海城市析木镇缸窑岭村得名于当地盛产的黄瓦窑,就是给皇帝的宫殿、陵寝烧制建筑构件的地方。清代全国只有两处窑厂烧制的建筑构件专供皇家御用,一处是为北京故宫和皇家陵寝烧制琉璃构件的赵窑;另一处就是海城的黄瓦窑。黄瓦窑创始人是窑匠侯振举,他本是山西省介休人,明末随先辈迁至东北。1622年,努尔哈赤建东京城(辽阳),侯振举将自己烧制的3500个绿釉盘碗送至努尔哈赤处并得到赏赐,封五品,令其在海城析木专管琉璃瓦烧制。由此,侯振举的民窑变成了官窑。

辽阳的灰窑村因在清代建窑烧白灰而得名。东大窑村因为唐朝时有人在此开矿采煤,建窑烧白灰,又因此地巷道窄小,故命名为小大窑。1956年,以方位改名为东大窑村。

灯塔市的西大窑镇分别下辖西大窑村、东大窑村、上缸窑村和下缸窑村,这里石灰石和煤炭资源都很丰富。柳河子镇的叶河沟村因历史上有很多砖瓦窑而出名,明朝时这里形成聚落,居民多数以土窑烧砖瓦谋生,曾得名为“砖瓦窑”。大石桥市金桥街道东窑村在清代时曾建有砖瓦窑,因位于岳州城(今金桥街道岳州村)东,称为“东窑”,村子也由此得名。(记者 张 颖 赵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