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门建县于后周显德五年(958),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海门”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我们听到比较正统的解释一般有以下三种:一是“江海门户”的简称,但“江”和“海”是如何组成“门户”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二是“海之门”的简称,这种说法似乎“海门”与“江”没有关系,而把港口理解为是大海之门,因而认为古代的“海门”是吕四港,现代的海门是东灶港。三是“扼守江海门户之地”(或“扼江海门户”),虽然持这种说法的人并不多,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然,如果认为是这种说法首先要解决这个所谓的江海“门户”在哪里的问题,然后才可以谈“扼守”的问题。

海门市区都有什么(你知道海门的由来吗)(1)

《嘉庆海门厅志》对“海门”做出如下解释:“过九江道、金陵,出金、焦二山之间渐趋于海,故昔人名其处曰海门;由金、焦北至圌山折而东过狼山江愈阔,俗即谓之海,而实则江,以南有高家嘴,北有料角嘴(笔者注:或称廖角嘴,下同),出是二嘴方入大海,二嘴遥遥相对,为江水朝宗(笔者注:朝宗指臣下朝见帝王,这里比喻小水流注大水)门户……”这段话实际讲了两个“海门”,即昔日“海门”和后来发现的“海门”。

海门市区都有什么(你知道海门的由来吗)(2)

海门港

昔日“海门”是指长江中相邻的两座山,即金山与焦山,这两座山犹如一扇守卫江海的大门,故古人称此为“海门”。这里我们先要认识一下金山和焦山。金山在今镇江市区的西北角,焦山在今镇江东北约5公里的长江中,两山之间相距约8公里。原先两山都在江中(金山在清光绪年间才与陆地连成一片),两山的西侧江面较狭,东侧江面宽阔,古人以为两山东侧就是大海了,所以把金、焦两山视为江海的大门,并称之为“海门”。

以上这种说法确实也有记载,据《旧唐书·韩滉传》载,韩滉率“楼船战舰三十余艘,以州师五千人由海门扬武威,自申浦而还……”这里的“海门”就是指金、焦二山间(申浦指的是今上海市区一带,当时申浦还未成陆)。又如北宋初著名诗僧子熙《登京口古台夜望》中的诗句“海门帆正泊,京口雁初来”。其中的“海门”也指的是金、焦二山处。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在焦山东北的江中有两座一近一远的小山(属于焦山的延伸),称之为松廖山和夷山,好像两块石阙(石关)守卫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称此处为“海门”。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说明古人曾把金、焦二山处说成是“海门”。

但后来人们发现,长江水从金、焦二山流过后,到了北固山、圌山折而东,过了狼山以后江面更阔,人们称这里是海,但实际是长江。真正的大海是狼山向东出了“二嘴”才是大海,所以“二嘴”间才是江水“朝宗”、大海的“门户”,即真正的“海门”。“二嘴”指的是料角嘴和高家嘴。

料角嘴是长江北岸江岸线与海岸线的交界处,在今启东境内。历史上的料角嘴曾几度移动。据史料记载,六朝时期(222~589),长江北侧岸线大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料角嘴在今如东掘港镇附近。唐初,胡逗洲并岸后,料角嘴推展至今通州区余西镇附近。宋初,东布洲并岸后,料角嘴则延伸至今启东吕四附近。清光绪年间,海、启群沙并岸后,料角嘴移至今启东寅阳镇附近。

关于料角嘴之名的由来,据明代一部政治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料角嘴为江海海会,水分咸淡……中有积沙,其长无际,浮海者以竿料浅深,此浅生角故名料角,明不可度越云。”

高家嘴曾是长江南岸的江岸线与海岸线的交界处,明清时期,高家嘴在今上海市金山县金山卫东南,现为一个历史地名。据明《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记载:“倭贼百余,由华亭县漴缺登岸……参将汤克宽引舟师追击,及于高家嘴,毁其舟,斩七十三级,生擒十四人……”又据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松江府华亭县的高家嘴“在府东百余里翁家港口……今属青村所”。同时,《读史方舆纪要》还引用了《海防考》的记载:“高家嘴突出海中,与江北料角嘴相对。”

上述这些记载说明:在明清时期,长江南岸的高家嘴与北岸的料角嘴是遥遥相对的,两嘴相距100多公里。必须指出的是,江北的料角嘴曾几度随着江岸线的移动而移动,那么,地处江南的高家嘴是否也曾移动过?笔者查阅了上海市金山区(县)相关史料,得知金山县是上海市成陆最早的地方,其前身是华亭县,华亭建县于唐天宝十年(751),至于其成陆时间则更早。也就是说,唐代至清代的较长历史时期内,高家嘴作为长江南侧的江海交界处,其所在位置变化不大,不管江北的岸线怎样移动,它始终与北岸的料角嘴形成二点一线的“门户”。而海门,就处在这个“门户”的中间,扼守这个“门户”就成了海门人的天然职责。

海门市区都有什么(你知道海门的由来吗)(3)

海门原名东布洲,于后周显德五年建县,当时海门尚未并岸,只是江海中间的一群沙洲,那时候的料角嘴大约在今通州区余西镇附近。这群处在“江海门户”之间的沙洲,建县前为吴国的东洲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它既是一座军事重镇(吴国的水军训练和战船战舰的屯集基地),又是一座经济重镇(渔盐业基地),更是扼守江海门户的重要地方。吴国正是靠了这样的优势,使周世宗(后周国主)在统一的道路上,与吴国的战争打得相当艰苦。后周消灭吴国后,便决定在东洲建县,并仍要利用东洲这个优势,使其继续成为“扼守江海门户之地”。为区别于前朝,同时也为彰显此地的重要性,故对东洲重新命名,谓之“海门”。

作者:李元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