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标点符号,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那么您知道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吗?99年前,1920年的2月2日,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常用标点符号一共有多少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常用标点符号一共有多少种(我国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常用标点符号一共有多少种

说起标点符号,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那么您知道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吗?99年前,1920年的2月2日,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

标点符号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书写符号。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jù dòu〉符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当前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这样就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代诗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

古代中文无通用的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实际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

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汉代表示断句的符号是“、”和“。”。“、”用来表示较小的停顿,“。”表示较大的停顿。

宋刻本也有仿照校书式印上圈点的,但不多见。元明刻本小说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

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收了“、”号,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百年前的书籍多为文言文,没什么标点符号,古人阅读要先在“句读(dòu)”上下功夫,学会“断句”,这个读书门槛可不低。所以,古时“识文断字”才叫真正的读书人。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经过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另外,还会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在民国初年,一些有志之士多次呼吁推广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而新式标点符号能推广使用,胡适立下了大功。

李传玺曾在《中华读书报》撰文指出,胡适应是我国现代标点符号使用推广及规范化建设的首倡者与实践者。

早在留美期间,胡适就开始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化建设与使用问题。1914年7月29日,胡适在札记中说:“我所作日记札记,向无体例,拟自今以后,凡吾作文所用句读符号,须有一定体例”,并列出了一些释例。1915年七八月份,胡适为《科学》杂志写了一篇约一万字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在8月2日的札记中,胡适记道:“吾之有意于句读及符号之学也久矣,此文乃数年来关于此问题之思想结晶而成者,初非一时之兴到之作也”,并表示自己“后此文中当用此制”。胡适于札记中摘出了此文纲要。此文分三大部分:文字符号概论、句读论和文字之符号。胡适分适用横排与竖排两种,拟出了“住”“豆”“分”“冒”“问”“诧”“括”“引”“不尽”“线”十种符号。这些基本上都是我们现在使用的。

胡适

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书北洋政府要求颁行新式标点。他们表示,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这个文件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再列出各种符号,包括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私名号、书名号共12种。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一部“新书”,也是我国最早用新式标点的书。

胡适在书出版时,特地送了一本给章太炎,上写“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在两人名旁,各加了一条黑杠符号。

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康鹏根据词典网、北京日报、凤凰网、百度百科等综合整理,图片来自网络)

下载齐鲁壹点客户端,关注本壹点号——说古谈今,就能查阅以前的文章并能第一时间看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