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典诗歌分为许多门类,就其内容而言,较为常见的有边塞诗、山水诗、怀古诗、咏物诗等,相对来说,闺怨诗属于较为冷门的一个种类,主要集中在唐代,这类诗主要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之叹,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怨。
按一般道理来说,闺怨诗,写女人的心理活动,自然是女诗人写来最为得心应手,但恰恰相反的是,闺怨诗中的精品大多出于男诗人之手,比如李白的《玉阶怨》、《子夜吴歌》,金昌绪的《春怨》,张籍的《节妇吟》等等,究其主要原因,古代女子读书不能考进士做官,没有了这个超级有诱惑力的大目标,自然让女子读书在社会上就没有了动力,所以女子的总体文化水平远低于男子,女诗人的数量也和男诗人没有可比性。
今天解读的《闺怨》,就是闺怨诗中的压卷之作,它的作者就是有“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少妇不曾愁”,深闺中的少妇不曾有过忧愁。为什么不曾愁?第一,“少妇”,青春年少的妇女,正值妙龄,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波折,娇憨天真;第二,家境优裕(从“春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不需要为柴米油盐这些生活中的苟且忧愁;第三,唐代前期国力空前强盛,思想开放,文化繁荣,那个时代的人们豪迈激情,充满了正能量,从军杀敌,开疆拓土,报效国家,搏取功名是当时许多人的梦想。所以,闺中的少妇才不曾愁。
这句诗另一个通行版本是“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似乎也不错,但结合全诗来看,尤其是第四句中的“悔”字,“不曾”比“不知”在其内在意义上更为连贯和妥帖。
“春日凝妆上翠楼”,在阳光明媚的春日,盛妆登上高楼。翠楼,就是青楼。请注意!这个青楼绝对不是那个烟花女子卖笑的“青楼”,千万不能理解成为这个女子浓妆艳抹之后去青楼从事那种职业。青楼,古代豪富之家,多以青漆涂抹在自家高楼的外墙之上,就如同当代以各色彩漆、玻璃装饰高楼大厦的外墙一样,指的是豪华雅致的高楼,至于成为妓院的代名词,那是宋、元以后的事。为什么要说是“翠楼”呢?当然不是为了避免误会,是为了照顾古诗词中的平仄,也有照应春天一片翠绿色彩之意。
这个富家少妇,在某个春天的早晨,细细化妆,穿上漂亮的衣裙,登上自家的高楼,观赏春日美丽的景色,自然是满心欢喜的。这一句也与不曾愁相呼应。
“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看见路边那青青的杨柳春色。杨柳,在古诗词中专指柳树,在赠别诗中出现的机率极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这句诗中杨柳有两重含义:其一,春天的杨柳,嫩绿喜人,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飘拂,是大好春光的代名词;其二,古人送别,折柳相赠。“柳”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刘禹锡曾有诗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面对着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看到依依垂柳,孤身一人,忽然觉得有些孤单寂寞,想起折柳而别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自然而然的会生出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的感伤,这第三句诗是情感上的反转,第四句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悔教夫婿觅封侯”,唉,忽然后悔让夫婿去从军觅取封侯。这一个“悔”字意味无穷,后悔当初怂恿丈夫远赴边疆去建功立业,以至于在这春天里,高楼上,“没有你陪伴,我真的好孤单”,那一抹轻愁、幽怨就这么突如其来的击中了她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截取了这个富家少妇登楼观赏春光的这个片断,寥寥数笔,将这一瞬间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感情的波动,描绘得细致入微,表达了荣华富贵不如朝夕相伴的思想,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这个女子的丈夫如果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朝夕陪伴于身边,女子会不会又抱怨丈夫只知沉醉于温柔乡中,没有进取心?
人类,其实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生物,“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功名不负卿”!
敬请关注“山枫说文化与历史”,本人必定投桃报李,及时回关。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提出意见,与作者互相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