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牛休息时,前肢弯曲压于胸下,后躯偏侧,牛耳直立,口鼻分泌物正常。”“牛博士”说起自己的“相牛术”来总是津津乐道,“可以通过奶牛后躯骨骼体态初步判断其是否能顺利生产。”

“牛博士”不姓牛,这是同事和周边养殖户给她起的外号,她叫田春雷,今年32岁。2021年7月,她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从此成了甘肃佳秉运牧业有限公司牧场的场长。田春雷与这个行业有着不解之缘。她从小就喜欢“大”动物,大学里也选择了兽医专业。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她,在就业之初就选择了牧业这一她眼中的“新兴行业”。

牛为什么克兔(牛博士相牛)(1)

4月27日,田春雷在牛舍内例行检查。(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摄)

“古浪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牧业发展,干燥的环境适合养牛,对疾病防控和提升产奶量都有好处。”田春雷不仅对“相牛”有一手,更懂得如何养牛。

营养管控与疾病防控是田春雷养牛的秘诀。每天她都会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牧场里3000头荷斯坦牛的健康状况,同时根据需要对饲料进行适当配比调整。

“牛博士”的称号也是田春雷拼回来的。数据员、技术主管、叉车司机……从技术岗位到管理人员,她干过牧场里的每一个岗位,不知道被奶牛踩过、踹过、顶过多少次。“没被牛伤过的技术主管不是好场长。”她说。

牛为什么克兔(牛博士相牛)(2)

4月27日,田春雷在牛舍内检查奶牛健康状况。(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摄)

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扶持政策的双重加持下,许多像田春雷一样的专业人员,以及牧业、乳业企业纷纷来此发展。

30岁的陈小飞是甘肃省武威市金宇浩睿农牧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跟着公司来此开设牧场。

“这里环境得天独厚,气候干燥,土地辽阔,牧业在这里一定能蓬勃发展,所以我计划留在这里工作。”陈小飞说。

记者从古浪县政府了解到,目前已有9家奶牛企业在黄花滩移民区投资兴建生态奶牛产业园,已投入奶牛3.2万头,日产奶量320多吨。该项目的落地建设,不仅为移民区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800多个,而且辐射带动9000多户群众种植饲草30多万亩,产值可达5.76亿元。

当地正在着力构建品种引进、繁育改良、产品销售、饲草种植为一体的奶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

“这里的天地更加宽广。”田春雷和同事们喜欢这里高远的天空和望不到头的大漠风光,悉心照顾奶牛的他们坚信牧业必将反哺当地的发展,而他们也会“一往无前天地宽”。(记者崔翰超、白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