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每周六晚上8点,赵老师准时在旧京图说读者群开讲老北京。
上期我们说到老北京正阳门城楼的传说,这期我们接着聊。
明永乐皇帝要求管工大臣们在一个月内,给正阳门城楼找回壮观气派。管工大臣们也觉得城楼够高够大,就是不够壮观气派,于是要求这些工头在5天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
一晃四天过去了,大家都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脑袋都要搬家了,哪儿还有心思吃饭。
厨房里的大师傅也奇怪了,这几天怎么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剩的饭菜越来越多?心想我这饭菜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这味道也没差啊,怎么就不吃了呢?大师傅正嘀咕呢,厨房来了要饭的人,是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头儿来讨口饭吃。
大师傅说,你来的正好,往常是顿顿不够吃的,什么也剩不下,这两天剩的饭菜可多了,你随便吃。说着大师傅就给他拿了好几个馒头,又给他盛了一大碗菜。
老头儿吃了一口说,“加檐”。
大师傅正忙着准备晚饭,在择菜呢,一听老头儿口重,嫌菜没有咸味儿,就站起身来从盐罐里给崴了点盐。
老头儿端起菜碗吃了一口又说,“加檐”。
大师傅刚坐那儿拿起菜来要择还没择呢,就连头也没抬说,“盐罐不是在那里摆着呢,你自己加吧。”
大师傅也没抬头看老头加没加盐,只听到老头又说,“加檐”。
大师傅说,我给你盛了那么多菜,你要是觉着不咸,多吃几口不就成了嘛。大师傅说着一抬头,老头儿不声不响地走了,那几个馒头和那碗菜还在门口的桌子上放着呢。
大师傅觉得奇怪啊,要了饭不吃,也不拿走,还连说了三回加盐。这是怎么一回事?心说我得问问他,这不是给我添乱吗?
大师傅走出厨房,一看,没有人啊。这厨房外边是个挺宽敞的地方,可是他四周寻找,一个人没有,这要饭老头哪儿去了呢?
这时候,就看见木工的工头老李,刚上完茅房,遛达到这边,他就问,“李头,你看见一个老头了吗?”
老李说,“哪个老头?”大师傅说,“是一个要饭的。”老李说,“没看见啊,你找要饭的干嘛,是不是饭菜吃不完了,打算送人啊。”大师傅连忙说不是,是这么回事,就把刚才的蹊跷事儿说了一遍。
工头听了也觉得奇怪,又想了想,感觉悟到点什么,就瞪大眼睛说,“你再仔细说一遍!”
大师傅说,“你要干嘛?就算我把饭菜送人了,也轮不上你这么审我!”
老李看他理解错了,赶紧说,“您误会了,我可不管您这里的事儿,我听您刚才说,要饭的老头儿说了三遍‘加檐’,加檐那是我们干活的行话,所以请您再仔细说这件事。”
大师傅一听,加盐是我们炒菜常说的嘛,咸了加水,淡了加盐嘛,什么时候成了你们木匠的行话了?
工头老李说的是屋檐、房檐的“檐”,做饭的大师傅说的是炒菜放的咸盐的盐,俩人是裤兜子里放屁,说两叉儿里去了。
这可真是猴儿吃麻花——满拧。做饭的大师傅说,你让我再说一遍,我就再说一遍,说完了,我可得赶紧预备晚饭去了。大师傅就又把刚才的事儿说了一遍。老李听完了说,“这件事对于咱们这座正阳门的工程非常重要,今天我就不细说了,也不耽误您,改天一定好好的谢您来,没准儿管工大臣都得来感谢您呢!”
说完,这位老李去找管工大臣了。这个工地有几位管工大臣,一个人一个屋,工头老李直奔总负责人歇息的工棚,都顾不上敲门,拉门进去就说,“大臣在上,我有紧急的事情报告!”
这位管工大臣往常吃完中午饭,都要躺下睡一觉,可是自打皇上提出一个月内必须把正阳门改的壮观气派之后,他就睡不着了,正半躺半靠在床铺上闭目养神呢,看有人不打招呼就进了屋,有点儿不高兴。
睁眼一看,原来是个小工头,更来气了,管工大臣都没动地方,慢慢悠悠地说,“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呀,连点儿规矩都不懂。”
老李就把厨房大师傅遇到的事儿说了一遍。刚开始说的时候,这位管工大臣就没当回事儿,也没着耳朵听,等李头说的差不多了,他明白过味儿了,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眼睛也睁大了,精神头儿也来了。用手扶着桌子说,“你再给我细说一遍!”
李头就又说了一遍。管工大臣连忙把桌子上的图纸摊开,拿出尺子和笔,在上面比划了比划,又站起来推开门,仔细看了看正阳门,不由自主地说,“这可真是天助我也!”又对站在一边的老李说,“赶紧去把其他的几位管工大臣和其他的工头全都叫到我这儿来。”
老李连忙去叫人。这位总负责人也没闲着,他趁这个空儿,拿纸、笔画了一张正阳门的新草图,和以前图纸的区别是:在正阳门城楼的三层楼檐各加长了五尺。等老李把其他的管工大臣和工头们叫来之后,这位总负责人指着桌子上自己刚画的草图说,“你们都看看。”
大家伙儿一看,嘿,正阳门不一样了!城楼还是原来的模样,可是就比以前漂亮了,还真显得大气壮观气派了。大家伙儿都不由地说,“太漂亮了,您是怎么改的,怎么就变好看了呢?”
1880年代,被烧毁前的正阳门城楼。
重建后的正阳门城楼(自南向北拍摄)。
1916年正阳门改造竣工后,城楼东南面和在城墙上打通的双券洞(东、西各二) [(日)山本讃七郎]
1916年,正阳门改造竣工后,城楼南面全貌。
这位负责人说,“我只是把三层楼檐各加长了5尺。”大家伙说,“您怎么想起来这么改了呢?”他指着老李说,“你们问问他吧。”
老李就把怎么见到厨房的大师傅,大师傅对自己是怎么说的,跟大伙儿又重复了一遍。大伙儿一听,就问,这老头儿是谁呀?
老李说,“我问大师傅了,他说从来没见过啊。”一位老工头说,“会不会是鲁班爷现了真身,来帮咱们来了?”大伙儿纷纷点头称是,“一定是鲁班爷在天上知道了皇上给咱们出的这道难题,要是到时候完不成咱们就要掉脑袋,鲁班爷是下界救咱们来了。”
大伙儿说,“那咱们给鲁班爷磕头谢恩吧!”大家伙都跪下,用力磕响头。
从这天开始,工头们、工人们就又忙起来了,几位管工大臣的心情也好起来。鲁班爷下凡出手相助的事儿也在工地传开。
过了一个月之后,永乐皇帝在回南京之前,坐着轿子奔正阳门来了。出了皇城又到了上次落轿的地方,皇上说,“停一下”。
轿夫们把御轿落在地上,永乐皇帝下了轿,抬头一看,哎?正阳门变样了,不但好看了,而且非常壮观气派!他不由得又仔细端详了端详,满意地点了点头,回到轿里说,不用去正阳门工地了,回去准备明天去南京的事吧。第二天,永乐皇帝真的回南京了。
正阳门工地的管工大臣们开始嘀咕。这位说,“上次皇上来,说一个月之后要再来看,今天可到一个月了。没招儿的时候,咱们怕皇上来,皇上来了一生气,咱们的脑袋就搬家了,自从鲁班爷给咱们出了好主意之后,咱们是盼着皇上来,等着他来了一高兴,奖赏咱们呢,可是他却不来了。”那位说,“可能皇上这几天忙,没准儿明天就来了。”
第三位说,“明天皇上肯定不来了。我已经听说了,皇上今天早上就回南京去了。大家一听,呦!咱们把问题解决了,还等着皇上来夸奖几句呢,结果不来了,真让人扫兴。”
正在这个时候,听门外有人高声喊道:“圣旨到!”
推开门一看,捧着圣旨的太监公公已经到近前了。公公说,“请各位管工大臣接旨。”
这几位连忙跪了下来。公公展开圣旨念道:“正阳门建设的高大壮观气派,朕甚满意,各位管工之臣为此有功,特给每人加官一级,加发俸禄两月。施工干活人员亦很努力,每人加发两月工钱,以示奖赏。钦此。”
大臣们纷纷磕头谢恩。各个喜笑颜开,有人说,“皇上什么时候来的,咱们怎么不知道啊,甭管他什么时候来的,给咱们又是升官又是发钱,就说明咱们没白忙活,就证明皇上知道咱们的辛苦甘苦。不过要说起来,这些都多亏了鲁班爷的指点啊。那天工头们给鲁班爷磕头,咱们没磕,今天趁着大家都跪在这里,咱们也给鲁班爷磕头谢恩吧。”
“前门楼子加檐”的故事到此结束。
1917年,正阳门城楼东南面,民初拆除瓮城改造后。
1917年正阳门城楼南面(原瓮城内)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年正阳门箭楼南面。
想听更多故事,欢迎您来旧京图说读者群讲座——
来了您呐!我们《旧京图说》成立了读者群,有关北京的掌故、照片可以发到群里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不认识的老照片,疑难北京史地民俗问题也来讨论!
每周六晚,群里还有专家讲座,分享有趣的知识。总之呢,凡是有关老北京的人和事儿,都能在群里交流!请您留下微信号由管理员拉您入群。
本期主讲人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音频整理 | 亮亮
图 | 陶然野佬、北京日报图片库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 作者 赵振华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