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起源于杜威的“做中学”将PBL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问题的设计很关键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小说,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在提取相关问题信息基础上,思考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需要总结和更新相关资料,自我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实现自主的深入阅读本文结合一位七年级学生(简称A同学)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写的读后感,提出课外阅读问题设计的三种模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课外阅读意见和建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课外阅读意见和建议(课外阅读问题设计的三种模式)

课外阅读意见和建议

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起源于杜威的“做中学”。将PBL运用到课外阅读中,问题的设计很关键。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小说,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在提取相关问题信息基础上,思考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需要总结和更新相关资料,自我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实现自主的深入阅读。本文结合一位七年级学生(简称A同学)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写的读后感,提出课外阅读问题设计的三种模式。

信息式问题阅读模式:指向搜集信息的能力。信息式问题阅读指向学习者搜集信息的能力,指学习者通过整本书阅读获得信息,增加知识储量。依据信息问题进行的阅读,主要是单项输入和记忆的过程。信息式阅读的问题设计一般围绕“是什么”“怎么做”,比较忠实于原文。例如,这篇文章或这本书说了什么?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这篇文章或这本书里重要的概念或主张是什么?学生要回答上述问题,只需要关注书的部分章节,积累信息量即可。开始阅读之前,教师设计任务:找一个书中人物令你感动的特点,写一篇读后感,写清楚你感动的原因。A同学在阅读了《平凡的世界》全书后开始写第一篇读后感,他认为孙少平爱学习这个特质很让人感动,于是“孙少平如何爱读书”就成为他写读后感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结构式问题阅读模式:指向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结构式问题阅读指向学习者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反映了学习者通过已经掌握的信息点,理解其故事或情节的脉络、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结构式问题阅读就是发现两个变量间的逻辑关系或规律,关注小说章节之间的联系。结构式问题可以设计如下:作者写这篇文章或这本书达到其写作目的了吗?作者用了什么事例来证明他的观点?他的论证充分吗?

A同学在写了第一篇读后感后,教师引导他从章节间的逻辑关系角度去思考,可以选择两个变量,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设计为“越努力越幸运”,学生写第二篇读后感。《平凡的世界》中有很多“越努力越幸运”的例子,除了有孙家兄妹,还有孙玉亭、王满银这样的反例。A同学选择了与自己同是学生的孙兰香作为例子。兰香努力读书,就能够上大学,能够找到好朋友,能够找到好工作;兰香努力劳动,就能够买到短袖衫——这就从两个角度解释了“努力”与“幸运”之间的联系。

转化式问题阅读模式:指向批判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转化式问题阅读指向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是对小说所描述的复杂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辨,提出评判,以及对整本书描写的事物进行重新定义和重新组合。前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后者与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相关。转化式问题阅读的问题设计可以是:对作者描述的事件你怎么看?为什么?基于作者给的论据,你会得出什么样的推断?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转化式问题是对小说内容或者对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评价与反思,重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A同学在写了上述两篇读后感后,教师又进一步拓展:如果你是孙少安,你会选择秀莲还是润叶做妻子?

A同学想批判作者关于“门当户对”的婚嫁意识。这种拓展题实际上是转化式问题阅读,它需要学生在了解和批判作者的观点后说出自己的观点。类似的题目还可以是:如何看待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观?有些问题甚至超越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需要向外拓展到路遥其他的作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显然,转化式问题阅读要比前两种阅读难度大得多。

课外阅读问题设计的三种模式,贯穿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甚至交互出现。单一采取某一种模式,可能造成对作品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一般而言,后一种类型包括了前一种类型,而转化式问题以及认知过程中的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是阅读旨向所在。就《平凡的世界》这种文学作品来说,教师除了要设计指向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之外,还要强调学生对作品和人物的沉浸式体验,置身于作品中的情境或化为作品人物,去体验、感受、理解人物的心理。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7版

作者:张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