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没有力挽狂澜 就文天祥谜团与易中天商榷(1)

论才:【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

论帅:【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论财:【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论情怀:【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

他就是文天祥。

————————————

易教授写文天祥这段事情日期都对,但简省了:

【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母皆见执。~《宋史》文天祥】

【至元十四年八月,(李)恒送天祥妻子、家属于燕,二子死于道。~《续资治通鉴》元纪一】


【至元十五年(宋祥兴元年)八月,军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宋史》文天祥】

【至元十五年(宋祥兴元年)八月,己已……会军中大疫,士卒多死,天祥母亦病没,诏起复之。天祥长子复亡,家属皆尽。~《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文天祥的母亲和三个儿子都在抗元的过程中死去,他的妻子欧阳氏和两个女儿都被元将李恒俘获送到大都做了宫奴

易教授写完欧阳氏自刎殉夫后还忽略了:

天祥妻欧阳氏曰:“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死,天祥二子俱亡。~《续资治通鉴》元纪四

至此,文天祥一脉完全断绝,堪称满门忠烈。或许,易教授认为文天祥早就应该去完成满门忠烈的义务?

————————————

在了解以上史实的情况下,现在我们来回应易教授的质疑

文天祥没有力挽狂澜 就文天祥谜团与易中天商榷(2)

~截屏自《易中天中华史》卷19风流南宋.第三章理学是非.第一节文天祥谜团

文天祥也是一位丈夫、父亲,被俘后他数次求死不得,屡拒元廷许以高官。元廷令他的女儿柳娘给他写了一封信,试图以骨肉亲情动摇他的心志,我们可以想见,文天祥看完女儿来信后痛如刀割般的心情。文天祥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文天祥的两个女儿一名“柳娘”,一名“环娘”,从文天祥《三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女儿的喜爱以及作为父亲的愧疚之情,同时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他那光耀千秋史册的一片丹心。【有女有女婉清扬,大者学帖临钟王,小看读字声琅琅。朔风吹衣白日黄,一双白璧委道旁。雁儿啄啄秋无粱,随母北首谁人将?呜呼三歌兮歌愈伤,非为儿女泪淋浪。】

——————————————

忽必烈新得天下并不安定,陈吊眼、黄华、陈桂龙等“盗”动辄以十万计,至元十八年云南义军声势浩大【(至元十八年)盗起云南,号数十万,声言寇成都。~《续资治通鉴》元纪三】

内忧未平,同时期忽必烈还进行了攻缅甸、攻日本两大远征。

身在狱中的文天祥觉得“人心可用,有隙可乘”,数次求死不得后他为什么还要一心死?

“自古艰难唯一死”这句话要是成立的话,消防官兵每年无疑可以少了很多麻烦。死,有时候是绝决,有时候是逃避。

文天祥在《言志》里写道:【一死鸿毛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妇女低头守巾帼,男儿嚼齿吞刀锯。杀身慷慨犹易免,取义从容未轻许。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他想留下有用之身,再轰轰烈烈地去死。

不知道在易教授看来,哪一种死法更有价值呢?

——————————

文天祥没有力挽狂澜 就文天祥谜团与易中天商榷(3)

~截屏自《文天祥谜团》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解答易教授质疑文天祥为何会一度“服软,请做道士”,原因是:

1.文天祥想以此救出妻女

2.文天祥想逃出牢笼,继续抗元

如果不是留梦炎太了解文天祥,对张罗着要替文天祥求情的王积翁等南宋降官说: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续资治通鉴》元纪二

留梦炎一句话可以说服王积翁等十人,可见此话具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效果。

奇怪的是,易教授痛骂理学虚伪时曾引用过这句话,但在质疑[文天祥为何不再接再励一心求死]时,易教授您又为什么对此条史料视而不见呢?

看来,留梦炎能点醒梦中人,却点不醒假装在做梦的人。

——————————————

估计易教授会继续质疑:为什么文天祥不诈降呢?

说实在的,所有的正经史料从来都不会有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所以为什么不诈降的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但我们可以进行简单分析:

1.外界并不清楚是诈降还是真降,但假如文天祥归降的消息传出,必然会对抗元力量造成重大心理打击

2.文天祥是真正的君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不屑于使诈,从而落下反覆的名声

3.二十岁中状元的文天祥不如易教授识时务

————————————

在声称十七岁就看完了所有世界名著的易教授面前谈《文天祥文集》、《文天祥诗集》我感到很羞愧,但是在看到易教授质疑文天祥为什么不继续求死时,我认为我指责易教授不读书其实已经算是在维护他老人家了

“非蠢即坏”。但愿号称当代最具商业价值的公共知识分子仅仅是蠢得单纯

只是希望易教授把不惜编造译文也要替秦桧说几句“公道话”的脉脉温情赐一分给岳飞、文天祥这类历史人物,而不是用已被证伪无数次的说法或以忽略史料的方式去判断岳飞该死,去质疑文天祥何不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