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主持人:周跃良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乡村教师提升教育质量建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乡村教师提升教育质量建设
论坛主持人:
周跃良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
研讨嘉宾:
刘飞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肖红春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尹瑞新 唐山市开平区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
李天才 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院长
教师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围绕师德师风、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修订,强调了对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当前,教育新基建不断完善、“互联网 ”等技术不断发展,区域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突破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本次论坛邀请各地区教育专家聚焦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推动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问题。
议题一: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面临哪些改变?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管理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为应对教育信息化大环境带来的教育变革,应从哪些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李天才: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强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石”;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改革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要求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这些顶层设计,都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因为这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
尹瑞新: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过“三通两平台”以及“三全两高一大”建设,教育现代化基础建设已基本成型。从2019年教育部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整体均衡发展,如何全面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持续至今,在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长时间开展,被广大师生所实施、所接受、所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围墙被打破。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所述,我们需要重构教师的职业观、课程观、教学流程,以及学生的学习组织和学习的技术流程。
刘飞:
“互联网 ”给教育带来更为丰富的资源和突破教室、学校局限的方案与实践,以及教育数据的积累与分析……但渐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似乎教育信息化就是要购买设备,但教育现代化远非设备或技术现代化那么简单,而应该把互联网、各种硬件设备当作工具、手段、平台延伸教育的影响力和价值,“教育 互联网”不是一道加法题,而是一种理念。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教育 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改变教育的进程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快,更无需奢谈会取代传统学校教育。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各有其优势,传统教育有灵魂、有竞争、有集体、有情感,但过分突出教师、强调规整、依赖教材;在线教育有资源、有时空、有自主、有交互,但辅教不辅学、情感交流弱、自律意识弱。我们要把握平衡各自优势与问题,扬长避短,推进教育改革。
在互联网背景下,首先应该改变的是人的思维。思维改变了,世界也会随之改变。教育应该借鉴互联网思维。何为互联网思维?简而言之,可聚焦到“互、联、网” 这三个字上:互,交互,要有一种共同体思维;联,联系,要有跨界思维、平台思维;网,要有无中心思维。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构建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以学习为中心,集中各种支持发展因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但也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只是我们选择的一种途径、方法、手段,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任何情况下教育都不能偏离其本质。在适合的时间,通过适合的学习技术,对适合的学习者,传递适合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做最佳、最有利的准备。
从教育出发,我更希望教师能成为“教育 ”——成为一个教育家,可能需要穷其一生,而教育“ ”却可随时随地发生。教育“ ”什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协同发展,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到一起,教育实践与理论才能相辅相成;教育 生活,学生才能不脱离社会……教育家,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而“教育 ”指向终身学习、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不仅心可向之,更能至、可行,也必须行之。
肖红春:
2022年4月2日,《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提出要“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建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及培训者、教研员队伍。优化培训内容、打造高水平课程资源,建立完善自主选学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作为一个区县级的教师研训机构,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面临着教师发展动力、专业资源供给、研训实效不佳等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业难题。因此我们综合考虑教师成长规划路径、资源供给、生态培育等问题,主要从三个层面寻求教师职业发展的突破口:宏观层面,把握上位政策;中观层面,重构区域教师发展生态;微观层面,为每一位教师通过“万师创课”以成果的输出促进高质量的输入提供路径,从“事”的层次、“理”的层次、“人”的层面激活整个价值系统。
以课程为载体和媒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以赋予价值与意义实现教师的群体激发和个体成长,从“能力系统”上让教师在学习发展专业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在“动力系统”解决其自主性和挑战性问题,促进他们有充分而持续的发展内驱力;通过“四项赋权”让教师有更强的使命感和价值感,完成自我的“身份构建”产生强烈的角色牵引力量。基于这样一个机制,我们建立了一个关注业态、立足常态、重构生态“三态”逻辑,具体来讲,就是聚焦重大问题,关注业态,守住底线,跨界融合;瞄准现实问题,立足常态,嵌入现实,常中见新;系统解决问题,重构生态,整合要素,群体激发。
议题二:如何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面对、接受并迎接信息技术发展、信息大爆炸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机遇。该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幸福感?
肖红春:
龙岗区推行“大众创新,万师创课”,构建了龙岗区教师生态化“动车型”创课系统,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输出成果、展示成果、共享成果。区课程建设有三个关键词:1.萃取实践。课程从征集到展示的整个过程艰辛而复杂,教师的常规性培训主要是依托125个名师工作室团队、基地学校,聚焦问题,萃取最佳实践,将成果转化开发成课程,截至目前已开发146个系列2753门课,实现了全学段、全学科、全序列、全覆盖,满足龙岗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聚焦“双减”。“双减”政策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质量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缓解家长焦虑等,成为课程建设需要综合考虑的内容。3.面向一线。2021年12月25日,龙岗区举办了首届区域教师发展课程博览会,龙岗教育人与全国教育同行相聚云端,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变革、教育创新的对话。龙岗课博会准备阶段,共有721名教师申报课程参与评审遴选和试讲,经过评审遴选和试讲,有245名教师的249门课程入选龙岗首届课博会,按学科、学段、专题分为30个分论坛;课程主讲人有资深特级教师、首席专家、名校长,也有工作不到三年的教坛新秀;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个人展示,也有组团协作。
“课博会”则是龙岗广大一线教师智慧众筹的成果展。从新任教师到工作室主持人,分为五个专业发展层级,分学科、学段形成了一个混层研修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平台为载体,以课程为抓手,通过技术萃取和技术表达,变“输入”为“输出”,变“消费”为“生产”,将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转化为课程,并通过实践验证再一次产生新的问题、课题与课程,逐渐形成了面授课、直播课、慕课、微课四大类课程,有了直播平台、慕课超市、微课星球三个平台的建设,有了课程和平台,实现了教师培训学习随时、随地、随意“三随”和自主选课。
龙岗区10余年的来创新实践,始终面对新的挑战,思考未来的方向和出路,让教师能够获得终身成长、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机制和动力,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团队归属感、专业价值感和生活幸福感。
李天才:
盐田区努力办“小而精,美而强”的教育,作为全国首个新样态教育实验区和正在建设中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区,盐田区主要从四个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是思想和理论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教师队伍保持正确的思想站位、先进的理念方法、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充满激情的奋斗状态。为此,重在学习引领。首先,明确指引,统一思想。我院先后牵头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全方位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文件。《盐田区整体推进“课堂革命”改革指南》引领教学方式变革,《让学习更真实地发生——深圳市盐田区面向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变革行动方案》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盐田区中小学“人工智能 教育”建设指南》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等等,明确了方向,规范了行为,统一了思想,形成合力,为盐田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凝聚了共识和力量,为推动盐田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强化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我院持续组织与开展教师分层、分类、课程系列化培训,邀请李希贵、陈如平、宋乃庆、王素、朱华伟等教育名家主讲盐田教育大讲堂,推动成立了名师工作室联盟,组织“四有杯”教师综合素养大赛,组织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先进学校考察观摩等学习交流,拓展了教师视野,促进了深度思考,为推动盐田教育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范例。
二是实践与行动推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要引导教师深入实践,改革创新,把握住未来教育的育人方向,促使在“一研三课”上下功夫,将先进理念和时代要求融入其中。1.教研,提升教师能力磨刀石。落实集体教研制度,积极开展三级教研活动,促使每位教师参与其中。学校按市、区要求安排学科教研时间地点,学科组长按时组织定主题、定主讲的教研活动,在集体研讨中激活思维,完善对内容、方法、能力培养的把握;教研员牵头推行全区学科教研活动和组织参加全市教研活动,除理论研讨外,推出个人课例展示、组织优秀课例观摩、课堂教学交流等,启迪思考,成熟思想,逐步催长教师个人主张。2.课程,发挥全面的育人功能。课程,不仅育学生,也能育教师。教师在上好自己专业课的同时,能够积极探索新课程开发,使学科知识能延伸和跨界,如我区化学课开发生活化学课程、实验操作课程、项目探究课程等。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课程,更能站在高位上把控课程,全面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3.课堂,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深入全面推动“课堂革命”,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将项目式研究学习和创客式学习引入课堂,激活课堂的生长力,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为全力推进“课堂革命”落实,我院开展了集体视导、随机观课、全区研究课、教研员个别跟踪指导等,在每个环节指导引领教师。4.课题,提高师生思考力和研究力。创设盐田科研管理模式:规划整体布局,个性化自主开题,分层集中结题,上下联动督察。我院组织的开题论证会、中期评估(督察)会、结题鉴定会是集工作部署、检查落实、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科研培训会,整体提升了我区师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成功申报教育部重点课题。
三是视野与格局拓展。通过推进新样态学校建设联盟实验区、未来教育实验区、国家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区等平台的建设,先后组织参加有关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及中国未来学校学术会议、研讨、论坛等几十余场,催生教师主动思考,克服倦怠,促使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四是主张与气质涵养。通过引领、培训、实践、交流,用“六个意识”滋养教师的品行和品位: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区域实际的草根意识;立足现时要求,立足人民期盼的时代意识;充分学习影响未来教学的新技术、积极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前瞻意识;与区域教育、学校、同事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共荣意识;思路清晰,设计过程,合理科学,有序推进的规划意识;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能成为教育“大先生”,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特长明显、能力出众的国家建设者的价值意识。不断沉淀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促使教师主动上进,既接地气,又具有未来视野,格局不断扩大,教育境界越来越越高。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先生”守望和建设学生未来、国家未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通往教育的美好未来、人类的美好未来!
议题三:如何助推区域教师均衡发展
在基础教育领域,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哪些措施,尽力实现区域师资力量的相对稳定和均衡?
肖红春:
龙岗区建立了三大机制来支撑区域教师研训系统:
一是区域协同机制,旨在实现多向互动,区域联动。龙岗区是深圳教育体量最大的行政区,中小幼专任教师近3.5万,教师专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必须促进整个区域的教师互动和区域联动。协同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向智慧共享的“教师成果—教师需求”协同,解决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回应需求、引领需求和创造需求三个层次的课程建设;二是指向成果转化的“名师工作室—梯队教师”协同,从主持人到工作室的成员学员,人人都是资源的建设者与共享者,在研训过程中将研修成果转化为课程;三是指向成果运用的“发展中心—基地学校—教师”协同 ,从区教师发展中心到基地学校,再到每一位教师,协同运用教研成果,其中“PUSH”工程品牌、区域统筹家校共建等项目都是指向成果运用的项目。龙岗区在近10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在全国都有广泛的辐射影响。
二是教师分层赋能机制,对教师分成五级赋能,实现群体激发。这五级赋能分别是基于五阶达标体系的角色牵引赋能,每一个梯队的成长不是评选、更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基于各发展阶段教师成长“标准”的达标认证,打破了教师成长的层级壁垒;基于区域统筹的资源适配赋能,由教师发展中心根据三个需求层次统筹,由各个学科研修基地、学校、工作室、包括每一位教师建设资源,有了资源以后,就有了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多元培训赋能、基于工作室的团队研发合作赋能、基于4课3平台的成果分享传播赋能,从而形成龙岗特色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五级赋能的逻辑。
三是教师成长赋权机制,实现每一位教师的价值传导与增值。4课3平台使得教师有了专业发展自主权,可以自己掌控分层分项分级达标的节奏;有了丰富的课程和平台资源,教师对学习内容就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目标导向、按需选学,为高质量“输出”而主动“输入”;倡导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拥有培训课程开发权,通过任务驱动,萃取最佳实践,开发课程实现成果转化;4课3平台成果分享传播机制提供平台,赋权授课,从而实现价值传导与增值,使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更高的实效性和成果转化率,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良性运转的区域生态。
今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申报的“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发展机制探索”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工作司组织的2022年“国培计划”示范项目综合改革类: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全国仅两个区县级培训机构入选此项目。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教育部对此项目的相关要求,围绕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广东省、辽宁省、四川省等7个省/市的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实施“1 7结对”协同发展,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创新型培训,示范引领教师培训改革创新。
尹瑞新:
唐山市开平区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先行先试、善作善成,创新运用“三个课堂”,发挥优质师资优势,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教师队伍共同成长。
首先,打造适宜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环境。
唐山市开平区拥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41所,其中中小学校25所,农村学校占70%。教育局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建设理念,打造了以“六个一”为主要特征的开平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即一张联通全区所有学校的千兆城域网;一个实现所有师生实名制统一管理、统一认证、单点登录的基础数据中心;一个对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多个自有资源库并与备课授课系统双向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套覆盖所有学校,集视频教学、网络教研等功能的区域录播系统;一个支持移动终端,提供个性化在线学习、交流、分享、反思等众多教与学活动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一套联接各个应用系统的教育大数据平台。以人为本、高度集成的开平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区师生提供了均等、易学、易用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其中,联接各校70间录播教室的区域录播系统,为“三个课堂”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全区教师整体提升。
在教育部“三个课堂”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开平区结合实际,将原有区、校两级的“点播课堂、直播课堂、互动课堂、教研课堂”应用归纳转型为“双师云课堂、名师直播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探索推行集直播、点播、互动和教研四位一体的开平区“三个课堂”教学新模式。
“双师云课堂”,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2018年开平区全面启动“双师云课堂”行动,将校与校、主校与分校(教学点)结成18对网络互助校,开展常态化的网络结对帮扶。经过摸索实践,确定了“三段十二步循环双师云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线下与线下相结合,双师互动、生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得到全面贯彻实施。2021年,为实现更加精准的结对帮扶,推出“双师云课堂”自选超市,上架优质课程35门。经过各校自主选择,共有25所学校,达成21项合作意向,涉及学科涵盖了小学英语、音乐、美术、综合实践,初中英语、地理、创客教育等多门学科。“双师云课堂”每周开课39节,全区当年累计1992节,惠及全区87个教学班,3400多名学生。结对教师每日“同上一节课,共研一节课”,不仅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区内优质的师资,也加快了农村薄弱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保障。
“名师直播课堂”,以点带面拓展前沿特色课程。人工智能、创客等前沿特色课程普遍存在缺乏师资的问题,大多数学校无法开设。为破解这个难题,2017年首先尝试由区信息技术兼职教研员、唐山市信息技术名师崔晶晶老师担任主讲教师,各校1-2名信息技术教师担任助学教师,利用二课堂时间,面向全区开设《Scratch趣味编程》在线直播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名师直播课堂”为每个学校至少培养出了一名能够胜任该课程的教师。2018年,《Scratch趣味编程》纳入全区小学日常课表,这门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2018年、2019年,在《Scratch趣味编程》普及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聘请相应专业或专长教师面向全区陆续开设了《3D创开平》《玩转Arduino》等直播课程,组织各校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为学校培养相应课程的师资。如地处开平区最南端的一所偏远农村小学—唐山市大丰谷庄小学,在2018年开设3D打印直播课时,学校安排了2名助学教师,跟随主讲教师一起学习,经过一年的努力,该校拥有了能够独立开课的师资,购买了3D打印机,师生共同用3D打印设计出优秀学习奖章,并在校会上颁发给获奖学生。2019年5月,该校还举办了“大丰谷庄小学首届3D打印作品展”。
2019年,《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直播课程也陆续上线。“名师直播课堂”的开设进一步拉近了城乡的距离,让优质师资在全区域内得到共享,让名师真正辐射到全域。
“名校网络课堂”,助力校际均衡发展。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和教研资源不足问题,实现名校优质师资力量全区共享,2021年开平区全面启动“名校网络课堂”,采取市级名校典型引路,区级名校全面跟进的方式,以各级名校为主体,每周面向全区发布直播大课表。安排开平小学等三所试点校先行探索,21年累计开课95节,主要涉及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名校网络课堂”上线以来,受到了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一致好评。以前只能通过有限的观摩课才有机会看到的区域名师优质课,现在随时、多次循环学习。2021年新入职的89名新教师由此走上教师专业成长的快速路。各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教研活动,有效解决了教研资源不足的问题。
再次,建立长效机制常态化深入应用。
启动“三个课堂”以来,将应用情况纳入到学校每年的数字型校园督导评估中,赋分占比达到12%。2018年,随着“双师云课堂”“名师直播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深入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的分值进一步提高,达到15%。通过这样强有力的推进,“三个课堂”得到了各校的高度重视,保障了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双师云课堂”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对于主讲教师来说,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就相对增加了很多。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双师云课堂”的热情,2018年开平区对“双师云课堂”主讲教师的工作量做出了明确界定,并提出“凡保质保量完成一学年主讲教学任务的城镇学校教师,课时不低于接受方学校教师满课时工作标准,可替代一年农村轮岗”的激励政策。2019年又进一步明确了“双师云课堂”主讲教师的顶岗方案:“累计达到一学年课时量,可申请替代一学年农村轮岗;未达到一学期课时量的,可继续累计。主讲教师采用“1 1”模式授课,送课总课时量按认定课时量×2.0的方法进行认定。”
网络虽然已经普及,但是线上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间很难建立起亲密的、可信赖的关系。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也会逐渐懈怠。教育局积极探索“双师云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的多元授课模式,最大限度还原线下教学场景,让网络另一头的教师真正走到学生身边。同时,进一步规定主讲教师到结对学校线下授课每学期不得少于2次。
“三个课堂”不仅肩负着帮助结对学校开足开齐课程的任务,更肩负着帮助结对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实践是青年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平区针对“双师云课堂”的助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结对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主讲教师、助学教师角色转换,由助学教师担任主讲。”通过角色互换,既能够让助教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也能够激发助学教师的内在动力,避免产生惰性。针对培养青年教师的主阵地的“名校网络课堂”也提出了具体要求:“每位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名校网络课堂结束后要主讲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展示在名校网络课堂中的听课学习成果”。
为了进一步激发“三个课堂”的活力,开平区每年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均设立“三个课堂”专项评选,以赛促用、以赛促研。除此之外,每年组织“双师云课堂”优秀主讲教师和优秀助学教师评比活动。通过活动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提升“三个课堂”教学质量及整体应用水平。
策划:于杏林 田杨洋 李冬梅
责任编辑 :鲁利瑞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