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辨位的养鸭人成为“脱贫之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贫困户养鸭真实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贫困户养鸭真实故事(湘潭这位听声辨位的养鸭人成为)

贫困户养鸭真实故事

听声辨位的养鸭人成为“脱贫之星”——

“我眼睛几乎是瞎的,但心里是敞亮的”

湘潭在线12月10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武平)11月28日上午,天气寒冷。雨湖区姜畲镇姜畲村叶家组友谊渠与涟水交汇处的滩涂上,一名穿着防水裤、戴着手套和鸭舌帽的中年男子,手持一根长竹竿,并不时用竹竿击打水面。他不停地吆喝,将一大群鸭子往渠道边的冬闲田里赶,鸭群“嘎嘎嘎”叫个不停。

河堤上不知内情的过路人都纳闷,滩涂并不大,有根长竹竿、站在断断续续的“小岛”上,完全可以很轻松地将鸭子赶上农田,为什么要下到水里、还不停吆喝?

原来,这位赶鸭人因视神经萎缩,视力低下,陌生人与他相距1米左右,就分不出男女。他的手上脚上有很多伤痕 ,全是走路时摔跤造成的。赶鸭子基本看不见鸭子,只能凭鸭子的叫唤声辨别位置。

他叫邓学洪,今年47岁,身残志坚,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今年获评全市“脱贫之星”。

眼疾作祟,完美家庭离散

邓学洪的父母以种田为生,养育了他兄妹俩。虽然家境不富裕,但通过农闲打工、出售农产品等渠道挣钱,日子过得并不比周围邻居差,1995年就建起了红砖楼房。他初中毕业后跟人学泥工手艺,勤快、活泼,深得父母、师傅及周围人等喜欢。不料,一场疾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96年8月,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邓学洪,突然感到眼睛不适,视力急剧下降。他先后到湘潭、长沙多所大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视神经萎缩,无可挽回。从此,他的世界里只有微弱的光明。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就在邓学洪精神状态极度低下、渴盼亲人关怀的时候,妻子离婚而去,并打掉了6个月的胎儿,致使他对生活失去信心,曾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后来,亲友们的关心照顾下,邓学洪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坚强面对现实,选择了替人推销食品的小生意。每天背上一些食品,摸索着走村入户叫卖,能挣几元、十几元不等。收入不高,但总算勉强能自食其力了。

窃贼手毒,500鸭子被偷光

在推销食品的过程中,邓学洪的见识不断增长,心中的打算也慢慢清晰起来。1998年,他决定在门前的河滩上饲养蛋鸭。没有钱买砖盖鸭舍,就用竹子围成棚子;没有技术,就先从10只鸭子养起,50只、70只……逐渐增加。而鸭子多了,喂鸭子的玉米也得增加,没钱怎么办?他就跑东家借、走西家赊,卖了蛋再还;蛋多了,没有销路也不行,他就趁姜畲街上赶集时去卖,次数多了人家就认识了他,成为相对固定的买家。

周围邻居及买蛋的顾客们对邓学洪自强不息的精神赞赏有加,只要有机会就帮他销售鸭蛋和鸭。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邓学洪的鸭群逐渐扩大到500多只。妹妹早已出嫁,父母身体每况愈下,他连个帮手都没有,完完全全是一个人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

一位热心的邻居介绍,邓学洪养鸭,比正常人的付出高百倍。鸭子下蛋基本上在晚间,正常人每天早上在棚舍里收捡并不费力,但他却完全靠蹲在地上摸;特别是有些“不守规矩”的鸭子,不按时在鸭棚里下蛋,偏偏要上午走到路上、田里、滩涂上下蛋,这是他无法知道的。好在周围邻居关心他,一发现就帮他捡起来,但或多或少遗漏一些。

每天傍晚想赶鸭子回棚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哪里、有多少,全靠邻居们帮忙,其中以少年儿童居多,因为大人各有各的事做。天天如此,他心里过意不去,便坚持每次给帮忙者10元的小报酬,或以鸭蛋相送。

邓学洪创业如此艰难,有人体恤、有人相助,但也有心狠的贼人相害。

2008年初冰灾期间的一个晚上,邓学洪本想在鸭棚外的简陋小屋里守夜,但因为天寒地冻实在太冷,不得不回家去睡;加上白天赶集卖蛋太疲劳,一觉睡到了大天光。

谁曾想,这一夜给他带来了比彻骨寒风更为冷酷的打击。原本打算农历年前全部卖出去的500多只鸭子,被偷得干干净净,损失2万多元。他又急又气,狠狠抽了自己两个耳光,痛哭了一场。体弱多病的父母爱莫能助,只能含泪安慰他。

鸭子没了,再创业的能力、动力也没有了,但日子还得过。他思前想后,决定重操旧业,挨家挨户推销食品和香烟,挣点小钱。就这样度过了清苦的6年,期间,视网膜脱落多年的母亲因病离他而去。

产业帮扶,造就“脱贫之星”

一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村“两委”给予了邓学洪及其父母力所能及的关怀,他们分别享受五保和低保,其他政策性救助、爱心捐助也被优先考虑。

2014年初,精准扶贫工作全面铺开,邓学洪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雨湖区政协副主席兼区文体局局长陈滔是他的结对帮扶人。当陈滔第一次走进邓学洪的家时,他正在外面卖香烟,临近中午才回来。

陈滔经过认真询问,详细了解邓学洪的创业意愿后,鼓励、指导他继续养鸭。随后,陈滔与镇、村有关负责人一道,通过争取扶贫小额贷款等渠道,帮他购买了一批鸭子,整修了养鸭棚。还送他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学习规模养鸭技术。

经过这些年来的结对帮扶,加上邓学洪的自身努力,养鸭规模陆续扩大到1200余只,每天的产蛋量由10余公斤增加到35公斤左右。鸭蛋和轮换下来的鸭子,通过自销、扶贫干部推销等途径,都及时卖了出去。

去年,在镇、村有关负责人的帮助下,邓学洪流转到鸭棚附近50多亩田,种植莲藕20多亩、优质稻20多亩。今年,又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帮他建起了一座占地110多平方米的两层砖瓦结构鸭舍,还送给他50多只鸡苗;并争取到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修缮了楼房。

“我眼睛几乎是瞎的,但心里是敞亮的。”邓学洪说,“尽管这些年挣到的钱基本投在扩大饲养规模上,没有什么余钱,但精神上收获满满。感谢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了我战胜病魔的精神和物资力量,我一定要以‘脱贫之星’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地把种养殖业搞好,争当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模范。”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