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访布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领跑纺织业发展启示录

柯桥纺织产业情况(走出兵团看发展)(1)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鸟瞰图(资料图)。 柯桥区委宣传部 提供

柯桥纺织产业情况(走出兵团看发展)(2)

在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采购商挑选心仪的面料(摄于1月13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潘瑞雄 摄

世界纺织看中国。从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桑林中发现蚕,到驯养家蚕、缫丝织绸,再到先辈们带着精美的丝绸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纺织业见证了东方文明走向世界的梦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绵延数千年,跨越上万里,现代中国纺织业经过市场洗礼,形成了全球体量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消费市场和生产国,实现了从纺织业大国到纺织业强国的华丽蜕变。

中国纺织看浙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浙江自古“衣被天下”,曾是世界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身为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领潮者”的浙江奋楫争先,迅速成长为我国纺织大省,拥有最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化纤产量占全国近一半,印染布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纺织服装出口额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浙江纺织在柯桥。自古以来,绍兴柯桥就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之乡,早在隋唐时,这里出产的“越罗”就名扬天下。及至明清,古镇柯桥“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如今,这里孕育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拥有集化纤生产、织造印染、服装加工、纺机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纺织全产业链,销售网络遍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全国近一半的纺织企业建立产销关系,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这里成交,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兵团依托自身特有的组织优势和身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棉花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基地,纺织业持续快速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兵团纺织业如何补链强链,推进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兵团日报全媒体报道组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探寻其领跑行业发展的“密码”,以为借鉴。

启示一:从“水上布市”到“国际纺都”,产业发展要下好“先手棋”

如果把柯桥纺织业比作一列正在高速前进的列车,位于柯桥区柯桥街道的中国轻纺城,则无疑就是“火车头”。2022年,依托“产业 市场”独特优势快速发展的柯桥纺织业预计产值达1200亿元,这其中,线上线下成交额突破3300亿元的中国轻纺城功不可没。

春节前夕,记者一行在蒙蒙烟雨中来到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只见市场外车水马龙,市场内人头攒动,采购商们走走停停,在鳞次栉比的门市部仔细挑选心仪的产品,经营户们忙着招揽顾客、整理样布、排列色卡。

在一家名为“爱丽佳家纺”的门市部,老板卢昌明正在向客商介绍自家的新品面料。儿子卢文广则通过邮件和微信,就一笔面料订单与远在埃及的客商沟通。

今年58岁的卢昌明是最早入驻中国轻纺城的经营户之一,见证了柯桥从“水上布市”到“国际纺都”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奔涌。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现柯桥区)政府敏锐察觉到:纺织业发展的春天要来了。

当地政府迅速作出决策,在全国率先发展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乡镇轻纺工业。随之,一批头戴乌毡帽、手摇乌篷船的布贩子,开始沿河叫卖本地生产的布料,自发形成了热闹的“水上布市”。不久后,人称“小船户头”的布贩子们抛橹上岸,在临河狭长的小街上摆摊销售布匹,“水上布市”自此发展为“河边布街”。

1985年,“河边布街”愈发繁荣,却也显露出杂乱无序的问题。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建成占地3500平方米的棚屋式“柯桥轻纺产品市场”,推动自发市场向规模集贸市场转变。到1988年,又建成了多功能、封闭式的“绍兴轻纺市场”,这也是全国首个室内轻纺产品专业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绍兴轻纺市场加快规模扩张和硬件升级,先后建成北、东、中三大交易区和钱清原料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命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被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当时,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年成交额逾35亿元,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轻纺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1993年,全国第一家以大型市场为依托的股份制企业——中国轻纺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中国轻纺城基本成型。

也就是在这一年,温州乐清人卢昌明听从亲戚的建议来到柯桥闯事业。“我最初是在轻纺城北市场卖布,那时的门市部只是一个简易棚子,冬冷夏热,条件简陋。不过比更早时候‘小船户头’们沿河叫卖好多了。”卢昌明回忆道。

“不仅要把布卖到全国,还要卖向全球。”在卢昌明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壮大,很快帮助卢昌明圆了梦。

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后,当地政府引导企业国内国外“两个轮子一起转”,质优价廉的柯桥布料走出国门,迅速抢占了非洲市场。1999年,首届中国纺织品博览会在中国轻纺城展览中心举办,333个参展摊位一举创下5.15亿元的成交额。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柯桥外贸业务又从非洲拓展到欧美,大批布商“拎包就走”跑展会、找客户。

进入新世纪,中国轻纺城再一次抓住战略机遇,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不断优化升级配套硬件和软件,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目前,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390万平方米,拥有营业用房2.8万余间,经营品种5万余种,经营户3.3万余户,市场日客流量10万人次,市场成交额连续32年位居全国纺织品专业市场首位。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卢昌明感慨道,如今“爱丽佳家纺”不仅在全国各地拥有上百家加盟商,其业务还拓展至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历经30余年发展,中国轻纺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蝶变,也成就了柯桥“国际纺都”之盛名。2022年,柯桥外贸出口总额预计达1306亿元,纺织品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0%以上。

“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积极引导扶持。轻纺城市场的形成,自发需求是动因,政府科学决策、因势利导是关键。”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轻纺城党工委副书记、建管委副主任钱苗娣说。

纵观中国轻纺城30余年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脱胎于“水上布市”的专业市场总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步”,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这背后,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紧扣时代律动脉搏,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洞察行业演进轨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密不可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为兵团纺织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发展纺织产业,兵团具有棉花资源、土地、能源和援疆省市产业援疆等诸多优势。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牢经济思维、产业思维、市场思维,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高标定位产业发展规划、精准预测未来风向、主动布局长远发展、用好用足比较优势,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启示二: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产业发展要“攥指成拳”

纺织离不开印染,上承织造下接服装的柯桥印染业,始终与轻纺市场的繁荣相得益彰,柯桥也有“中国最大染缸”之称。

驱车沿着杭州湾大道一路向北,记者一行来到距离柯桥城区20公里的柯桥印染产业集聚区——蓝印时尚小镇,眼前所见颠覆了我们对印染产业的传统印象:不见破败低矮的厂房、黑烟滚滚的烟囱,也没有污水四溢的场景。柏油马路宽阔整洁,路边绿树成荫,工厂厂房色调明净、整齐划一。沿河一带,是长长的红色塑胶步道,沿途风景如画。

“绿色高端,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在闻不到一丝异味的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濮坚锋表示,目前公司一半以上的订单来自欧美,每米布的附加值在3元以上,公司2022年实现产值近5亿元。“这些年,世界时装连锁品牌机构的印染资质认证,我们拿了不少。”而在十几年前,企业能有如此发展,濮坚锋连想都不敢想。

柯桥区经信局副局长王好告诉记者,十几年前,随着柯桥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一时间,印染企业“遍地开花”,呈“铺天盖地”之势。彼时,柯桥纺织印染总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印染业创造了柯桥工业经济65%的产值。产量最高的年份,全区染布总量超过180亿米,可绕地球450圈。

柯桥原有212家印染企业,分布在全区14个镇街。长期以来“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得柯桥的印染业成了典型的粗放型产业。

由于产业结构“低散乱”,柯桥印染业一度饱受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困扰。2009年,柯桥染布总量达156亿米,而利润仅有13亿元,印染每米布平均仅挣8分钱,耗水却达12.7公斤。而与此同时,印染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打破困境,2010年,柯桥开始谋划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到2016年,柯桥区印染产业转型升级被列为省级试点,全面打响了印染落后产能“歼灭战”。当年上半年,柯桥64家印染企业被关停,100多家印染企业因超排被限产,全区印染产能削减了约30%。这一向支柱产业“开刀”的大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壮士断腕”。

历时8年,柯桥通过“整合集聚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倒逼关停一批”,全面完成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全区212家印染企业缩减整合至109家,整体搬迁至蓝印时尚小镇,着力打造绿色高端的印染产业集聚区。

“我们的上下游企业都来了,集聚发展就是企业最好的出路。”濮坚锋说,通过升级改造,公司努力向“智慧工厂”转型,新设备、新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公司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王好介绍,在集聚过程中,柯桥不仅鼓励印染企业整合抱团,同时加强产业数字化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合作,从提升设备工艺、激励技术创新、推进生态治理、强化安全生产、促进厂房有机更新、提高综合效益6个方面,全面提升印染产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目前,柯桥印染业国际先进设备应用比重达到60%以上,重点印染企业CAD技术(即纺织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普及率达100%,染色设备平均浴比由1:10提高到1:5(即原本染1米布需要10公斤水的话,现在只需要5公斤),45%的企业建有测配色系统,80%的企业配套有半自动、自动染料助剂称量输送系统,100%的企业建立完善了用能、排污检测系统。

蓝印时尚小镇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让柯桥印染业“涅槃重生”,实现了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的转变。通过集聚发展,蓝印时尚小镇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印染基地,印染产能达到了浙江的60%、全国的40%。通过集聚发展,印染业这个因身患“三高症”(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而不得不到处寻找栖息地的“候鸟”产业,实现了“绿色突围”,从此“定居”在了柯桥,把根深深扎在了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一盘散沙难成大业,握紧拳头才有力量。平均用力、“四面开花”,很难将产业做大做强。柯桥实践启示我们,产业集聚才能凸显系统优势和集体效率,是推动产业提档升级的强大引擎。

兵团已逐步建成了南疆以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四十一团草湖镇为重点,北疆以七师胡杨河市、八师石河子市为重点的“5 1”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借鉴柯桥经验,兵团可通过制定产业规划、配套相关政策,围绕产业规划开展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释放集聚效应,促进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启示三:从“一根丝”到“一件衣”,产业发展要做好“链文章”

新春伊始,浙江天圣化纤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纤维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机械臂将一批批装箱完毕的化纤产品精确地搬运至指定位置。这些产品将漂洋过海,发往全球各地。

“公司靠着3000台织布机起家,经过10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全拉伸丝的优质供应商。一根根小小的化纤丝,如今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站稳了脚跟。”浙江天圣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洪彪告诉记者,这些年公司一直以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优化生态链为主导,推动企业由“化纤制造”向“化纤智造”转型升级。2022年,该公司收购了7家印染企业,产业从上游化纤生产向下游印染延伸,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聚合度。

与洪彪专注于“丝”的生产不同,浙江宝纺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虞少波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布”的加工与经销上。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多年来一直深耕非洲市场,以差异化的蜡染印花布闻名。靠着对蜡染工艺的潜心钻研和在非洲市场不断开拓,公司成为非洲最大的蜡染布供应商之一。

绍兴亨世行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建祥在柯桥从事女装面料贸易已有30年,今年,他决心创立属于自己的男装品牌。“我们这些在柯桥靠经销面料发家致富的人,心里总有一种情结,那就是要努力把自己手上的‘一匹布’,裁成享誉全球的‘中国衣’。”唐建祥说。

从“一根丝”到“一块布”再到“一件衣”,其背后,是柯桥推动纺织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不懈探索。

从上游的聚酯纤维、化纤原料生产,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加工、纺机装备制造等,近年来,依托“产业 市场”的独特优势,柯桥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出全国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纺织产能最大、专业市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拥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市场产销体系,实现了“从一根丝”到纺织全产业链的跃升。

如今,拿着最新设计图在柯桥转一圈,就能买到纱线,找到代工厂、物流商。原辅料备齐、机器启动,新品布料第二天便能面世。这是绍兴乾雍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萧兴水熟悉的日常,也是当地紧密型协作生产方式的缩影。

“在柯桥,如果纺织设备出问题了,需要更换配件,一个电话,几个小时就能送到修好。”萧兴水说。

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柯桥以良好的产业基础、稳定的产业结构、强大的产业韧性优势,经受住了种种考验。2022年,柯桥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疫情期间,一些省外企业因供应链受到冲击寻求在柯桥落户——产业链的稳定性,成为柯桥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2022年,柯桥新增市场主体2.83万户,比上年增长5.37%。目前,柯桥在册市场主体17.3万户,其中在册企业6.58万户,继续保持全绍兴市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未来产业的竞争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柯桥实践启示我们,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密码”。兵团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种植加工、纺织、化纤、染整、服装、产业用纺织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可通过招引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加快产业生态圈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链短板补链强链,打造空间上相对集聚、上下游密切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纺织产业链集群,进一步增强产业凝聚力和创新力。

启示四:从“传统产业”到“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要不断“破壁”

丝除了织成布,还能做什么?“可上九天,可下五洋。”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鉴湖实验室),该中心副主任戚栋明用一句形象的比喻给出了答案。

何谓“可上九天”?戚栋明说,我们的工业丝,已应用在了国产大飞机上。

航空级玻璃纤维棉毡,又称“飞机棉”。它常常被应用在飞机的舱内装饰板和蒙皮之间,如同为飞机穿上了一件“棉衣”,可以很好地隔热、隔音、阻燃、防潮。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鉴湖实验室)与合作单位的联合攻关下,国产航空级玻璃纤维棉毡及其复合材料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逐步突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何谓“可下五洋”?一条条由无数工业丝构成的深海系泊缆绳,守护着“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海上油气作业的每一个日夜。依托该中心技术研发的缆绳,既有堪比钢铁的强度,也有充分灵活的韧性,还能经受住海水长期腐蚀与风暴侵袭。

2022年7月,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鉴湖实验室)在柯桥成立。目前,该中心已聘请6名国内外院士担纲,集聚了4家科研院所、20个创新团队和百余名创新人才,对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耐热型高强PBO纤维、可植入医用纺织材料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深度攻关。

汉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料之一,但由于其天然的粗糙感,一直没有被广泛使用。打破这一思维定势,浙江吉麻良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转向汉麻产品的研发,投入8000多万元,成立两个院士工作站,历时6年开发出触感和棉布一样细腻柔软的汉麻面料,取得了15项发明专利。

“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要做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浙江吉麻良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国苗说。

从丝到布,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技艺在不断精进,柯桥纺织人内心的创新精神也从未改变。在科技、管理、设计等创新要素加持下,原本被很多人视为“传统产业”的纺织业在柯桥不断“破壁”“出圈”。

上世纪90年代初,绍兴县(现柯桥区)就率先实施“无梭化技术改造”和“染整革命”,推动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柯桥纺织业对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为助力产业稳进提质,基于传统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柯桥依托各类纺织创新服务机构和平台,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加速成果应用推广,赋能科技创新服务,为纺织业发展持续赋智赋能。

通过整合纺织领域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资源,目前,柯桥已集聚纺织创新服务机构21家,包括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鉴湖实验室)、现代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高能级平台,聚力破解纺织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纺织技术研发创新策源地。其中,浙江省现代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形成沿柯桥区金柯桥大道10分钟现代纺织创新带,累计转化科技成果70余项。

“与‘家门口’的科研机构合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研发,便利又高效。”说起与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柯桥研究院的合作,绍兴喜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缪国华深有感触。近年来,公司与该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发高含量细旦白铜抗菌纤维新材料。经过努力,目前这一新材料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将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是柯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升纺织业价值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柯桥围绕时尚周、“天天时尚”“柯桥优选”“经纬计划”等重要活动和创新举措,完善时尚创意产业价值链条、构筑时尚创意产业生态体系,年创意设计产值突破3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于纺织业而言,发展动能的新旧交替、发展空间的虚实交错、发展环境的利害交融,使创新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柯桥实践证明,创新是产业发展保持“年轻”、通向未来的“金钥匙”。兵团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加大研发资源投入,加快科技人才培养,带动纺织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纺织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兵团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在建设美好新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潘若愚、潘瑞雄、刘芳、杨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