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头脑力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宰离不开工具的辅助,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著作《劝学篇》中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老先生的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不需要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并非生来就优异于常人,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借助弓箭长矛的力量,人类战胜了狼虫虎豹;借助轮船飞机的力量,人类横渡江河海洋,飞越崇山峻岭;借助电脑互联网的力量,人类的记忆力、计算力、思考力得到无限放大,让瞬间调取和整理海量的信息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有形工具的创造之路上,人类一直在不懈努力着,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今天的人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各种工具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并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如果谈到无形工具的创造和应用的话,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其实,人类对无形工具的研究创造史同样也是源远流长,从最早的文字数字的发明,到今天的科学规律的探索,都属于无形工具的研究范畴,它们为人类认识大自然,征服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诸多无形工具中,思维工具居于最高层次,它是一种帮助人们提高思维效率,放大头脑智能的思维方法。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动物,主要是因为头脑思维功能的强大,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的思维反应更敏捷,头脑更聪明。从某种程度来讲,正是因为人类的智能高,所以才能从事高级的复杂活动;其他动物智能低,就只能从事低级的简单活动。因此,并不是劳动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劳动,假如人类的头脑不发达的话,是不可能想出来复杂劳动的,只有简单的生存本能反应,就像猩猩猴子一样生活得那么“单纯自然”。
“思维工具”一词最早是由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当时他在研究形式逻辑学时,发现某些思维方法范式具有像工具一样的作用去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因此他把这些思维方法范式概括称为“思维工具”,并留下《工具论》这部著作。全书收集了亚里士多德6篇逻辑学著作:《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主要讨论了命题、范畴、三段论等问题,阐述了证明、定义、演绎等方法。《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该书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著作《新工具论》,在该书中培根批判了旧的逻辑方法,认为三段论的演绎方法不能帮助人探求真理;只求在争辩中制胜对方,而不求在行动中征服自然。为此,培根在书中提出并全面、详细地阐明了他的新逻辑方法,即归纳法,并把他关于这种方法的论述称为“新工具”,以示有别于亚里士多德以演绎法为主的“旧工具”。他强调要获得真理,就必须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大量收集材料,然后用本质和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的“三表法”,整理已获得的感性材料,即通过分析、比较、排除,把非本质的东西加以淘汰,最后获得本质的认识。同时,归纳概括必须循序地逐步实现,不能任凭理性的跳跃。《新工具论》是近代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哲学著作,它奠定了近代归纳逻辑的基础。它阐明的经验认识原则,开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先河,它的分析方法为近代实验科学开辟了道路。
自亚里士多德和培根以后,尽管逻辑学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研究的走向基本是关注纯逻辑理论居多,关注思维工具开发寥寥无几。所以,今天的人们在学习逻辑学时,感觉其知识体系浩如烟海,但可用于指导思考的思维工具还是传统形式逻辑学的演绎法和归纳法,后人在这个领域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创新。
在这以后的几百年里,“思维工具”这个概念渐渐被人们淡忘,既没有学者专门研究这一领域,教育界也没有把它作为一门重要教学课程,所以今天绝大多数人关于思维方法的知识还是靠个人积累自学获得。不过,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思维工具”不感兴趣,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思维工具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头脑智能越来越不堪重负,唯有借助工具的力量来提高思维效率,才能让人们有限的头脑智能放大成百上千倍,去处理超负荷的难题。这条道路与人类借助有形工具的力量去放大视觉、力量、声音等并无不同。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二十世纪中期,人类对“思维工具”的迫切需要终于有了重大的突破,1939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副总经理亚历克斯·奥斯本首创 “头脑风暴法”这一简单实用的创新思维工具,该思维工具在现实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他所著《创造性想象》的销量曾一度超过圣经的销量。1953年奥斯本和帕内斯教授在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创造学系,开始招收创造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他被人们誉为美国创造学之父。
奥斯本对思维工具研究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从实用出发,关注普通人对思维方法的需求,开发出一套可以无限复制的标准化、容易操作的思维工具。让思维工具从天上降落到凡间,成为人们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开启智慧、激发灵感的实用工具。所以,尽管正统学术界对头脑风暴法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集体讨论的翻版,没有什么理论价值和新意,但在现实中,工商企业界却对该方法予以高度评价,无论是技术研发讨论,还是日常工作会议;无论是公司总裁,还是一般员工都对头脑风暴法不吝赞美之词。原因无他,该方法的确易学易用,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的灵感创意。对普通人而言,他们不关注理论是否高玄奥妙,而是看重方法是否有用高效,能否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逻辑学的三段论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却能大行于世,广受欢迎。
二十世纪中后期,思维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头脑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开发和教育改变的;创意灵感的获得也不是仅有冥想沉思这一条路,还可以通过实用的创新技法像大工业生产一样源源不断激发出来。在此之后,思维工具的研究迎来了它的春天,各种实用的思维理论和思维工具层出不穷,在思维理论领域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卡罗尔的认知成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等。在思维工具领域有爱德华·德•博诺的横向思维理论和六顶思考帽,东尼·博赞的放射理论和思维导图,根里奇•阿奇舒勒的萃智理论和工具等。
纵观思维工具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实际走了一条与有形工具极其相似的发展道路,都是先研究开发基础工具,然后才涌现出大量的实用工具。在基础思维工具层面,传统形式逻辑学提供了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了思维的基本范畴,至今这仍是无可动摇的。不过,虽然传统逻辑学的体系是宏大而坚固的,但它毕竟是两千年以前的产物,今天的人们在应用时总会感到种种的不方便,这就像DOS是个人电脑的基础操作系统,但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不知道如何用它来编程和处理实际事务,人们更喜欢的是直观形象的Windows操作系统。在逻辑思维领域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抽象化和复杂化,社会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逻辑思维工具来辅助头脑思考,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于是逻辑思维7级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因运而生。
逻辑思维7级理论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按照“整体划分,自由组合”的模块化设计理念把逻辑思维划分为7个基本思维模块,即定义、划分、概括、判断、推理、假说、体系。这七个思维模块既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也可以多元组合形成更复杂的用途。
一般的思维工具以追求实用性为目的,但不涉及到最基础的逻辑思维层面,逻辑思维7级理论所提供的思维工具,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也具有基础性,这对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以众所周知的SOWT分析法为例,该方法通过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来制定战略规划,一般人都会觉得它易学易用。但当真正遇到动态复杂问题时,优势与劣势往往很模糊不清,机遇与威胁也常常错综交织,这个时候就要考察个人的逻辑思维功力了,决定思维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谁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更优秀。
定义——优势是什么?
划分——优势分哪几层次?
概括——最重要的优势是什么?
判断——判断优势的标准是我所长,还是彼所短?
推理——优势转化为胜势的步骤是什么?
假说——我的劣势是不是也可能成为一种“优势”?
体系——优势的模式是什么?我的优势在整个战略系统中该如何应用布局?
高明的人能以害为利,化危机为转机;愚钝的人则不辨真伪,贪小利忘大害。在过去卓越的逻辑思维只能靠个人在实践中慢慢磨练出来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走许多弯路才能渐渐培养定型,而且这种“自学成才”式的逻辑思维养成还往往是不规范和残缺不全的。现在有了逻辑思维7级理论所提供的思维工具,人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有一个飞跃式的质变。在逻辑思维模板的帮助下,头脑可以在瞬间洞察抽象问题的本质,在复杂繁乱的概念中抓住核心要点。即使一个人智力平平,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会有惊人的倍增,这如同跳高运动员借助撑杆的力量,可以轻松越过二十米的高度,而仅靠自己的力量那将是一个不可能逾越的极限。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未来每个人头脑智能的高与低将取决于其掌握的思维工具的先进与否,而非先天素质的优劣。只要善于借助思维工具的力量,人人都能拥有一个天才般的头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