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古代是怎么封爵的(古代王爵封号的演变)(1)

先秦时代中国的“王”是类似于后世“皇帝”(即全国君主)的称号,因此没有王爵。西周中期,鄂侯反叛周王室,称鄂武王,这在地下考古出土的“鄂武王驭方宝用鼎”铭文中清楚反映,不过由于鄂国败亡,该鼎湮没于鄂都废墟中,鄂武王名号也很快抹杀掉,以致司马迁没有写入《史记》中。

古代是怎么封爵的(古代王爵封号的演变)(2)

楚威王

后来众所周知的称王事件是楚的称王,周朝各诸侯国中最早称王的是楚武王(公元前740-公元前690年在位),起因是楚国力强而不得进爵(楚国君主受封的是子爵),但楚国自称的王号不是受封的王爵,而一般视同从周朝独立的举动,因为楚国不愿意送给周王代表臣服的戈矛。

古代是怎么封爵的(古代王爵封号的演变)(3)

魏惠王

到了东周战国时期,随着天子政治权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互称为王,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344年的魏惠王。但这些诸侯国王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国自加尊号,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

秦汉

秦、汉君主称皇帝,其所用的二十等爵制度里没有王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曹魏、司马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一般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和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一般以郡县名为号,亦有为一字的特例)。东汉以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统称为藩王,实际称号有王、国王、郡王、亲王等。其中“亲王”作为实际称号只有清朝使用。

晋朝以后

晋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地位时有波动。在一定时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藩王甚至演变成过类似战国时代的自治或独立王国,例如五代十国时代的楚国。

而其他时期藩王则仅是荣誉,没有实权,但可能有带有经济关系的食邑。此外,从汉朝推行推恩令后,一般藩王爵位或封地都会由各子嗣分封继承或由其他步骤逐代递减。一般认为汉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消失。

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

爵号

晋至明的国王(亲王)爵的名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传统上以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一档次。此外后来设立的省、州名也有用来作为国王、亲王封号的,例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此外也有把两个国名合二为一的二字国王,例如“吴越国王”,此属特例。

宋景佑三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等评定三等国名。历经两宋,但凡亲王即位为帝后,该封国不予封,大国:

汉至明较低的郡王爵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特例,例如“恩王”、“义王”等。

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加在“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多罗克勤郡王”等。一般亲王用一字(或二字),郡王用二字(或一字)。

二字王一般用于地位比“国王”“亲王”较低的“郡王”,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定陶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定陶、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古代是怎么封爵的(古代王爵封号的演变)(4)

刘邦长子――齐王刘肥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陈封爵有亲王。

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

分封制度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

由来之说

循吏为民献身

同安马巷五甲街元威殿的池府王爷,是台湾200多座“池王爷目”的祖庙。相传池王爷名然,是明代南京武进士,莅任漳州府道台,赴任至南(安)同(安)交界处的小盈岭驿馆,闻三小鬼将往漳州投毒“裁减人口”。池道台为救万民,设计夺取瘟药自服,面焦气绝。玉皇得报,感其精诚,特赐“玉旨敕封代天巡狩总巡王”,“漳州既获庇荫,泉郡亦沾恩泽”,里人立庙奉祀。

唐代开元年间开科取士,360名进士被奸臣陷害,关入宫中地下室,使其吹笛弹琴,而以“妖怪声响”诬奏。皇上请张天师施法,张天师不敢违旨,致使360名进士命丧黄泉。后来玄宗皇帝知悉内情,即下诏敕封这些进士为冥司中王爷,并准予“游府吃府,游县吃县”。张天师将王爷姓氏书写封于瓶中,掷海任其漂流。瓶子随水漂至同安吕厝海面,适一乞丐躺在埭岸晒日,见一漂物,即用拐杖打捞,揭开瓶盖,见有一纸只书姓氏的王爷名单,村人于此立庙,逢鼠、龙、猴年轮祭。那位乞丐成了王爷的大哥,故“乞丐营”敢写“代天巡狩”的对联横批。

清官勤政爱民

同安大同镇祥露顶拱莲宫,祀陈府王爷暨陈府娘娘。

陈府王爷讳文瑞,同安集美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年))进士,钦点吴县知县,洁己字民,事上不谄,“郡人默受其惠”,但终因“不乐逢迎”归籍。去世当天,留言“欲往祥露顶赴任”,祥露顶以此巧合塑像祀之。新民乌涂村福亨宫和走马人村福德堂供奉的林府爷,讳名一柱,县城东市人,徙居走马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任上“治狱多平反,不轻鞭扑”、“雪幽忠,明功罪”,所到之处皆有廉名,终被阉党侧目,拂袖归家,卒后梓里祀之以神。大嶝岛崎口下青龙寺,祀蔡府王爷,他是金门平林人蔡攀龙,因平台屡功由台湾镇总兵擢江南提督,赐“强胜勇士”,民间也以“王爷”祀之。

权力范围

王爷相当于一个大地主,可以从自己的封地上收田租,生活条件很好。但没有离开自己封地自由活动的权力。除非皇帝召唤他进京。

明代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经济,手下都配有一个文相,一个武相,文相管地方,武相管军队。王府的亲兵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当地的驻军。

朱元璋还规定,所有他的“龙子龙孙”,都要由国家全包起来: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的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的儿子、孙子、曾孙等依次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孙世代都是奉国中尉。亲王的俸禄是米万石,郡王至奉国中尉的俸禄依次为米2000石、1000石、800石、600石、400石、300石、200石。也就是说,凡是朱元璋的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吃喝不愁。朱元璋的这种“包养”政策后来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几十万之多。这几十万人都不从事生产,完全靠国家发放的俸禄过日子。这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最严重的时候,有些地区全年财政收入甚至只够这些“龙子龙孙”俸禄的一半。于是,拖欠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到了后期,有些“龙子龙孙”无以为生,只好沿街乞讨。

永乐以亲王的身份夺得天下,他深知亲王拥有重兵必将威胁中央政权。于是,他发布了一系列命令,剥夺亲王的军政权力。在永乐之后,历代皇帝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亲王们不但军政权力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连人身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

古代是怎么封爵的(古代王爵封号的演变)(5)

被烹杀的福王

“明代中后期的亲王,在某些方面连个普通老百姓也不如。王府所在的城市就是亲王的一个大监狱。没有朝廷的许可,亲王连出城扫墓都不行。”“亲王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了权力,但经济上的待遇非常丰厚。在亲王之国就藩时,皇帝经常会赏赐大片的土地。”王爷不是官职,他们是超品的职务,不在正常的国家官僚体制内。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更高明?

对比明清两代朝廷对宗亲的态度,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明朝藩王“非有诏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却是“无圣命不准离京”。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为了防范自己人对皇位的威胁,尽管效果各有千秋,但相比之下清朝的手段显然更为高明。事实上,从专业的术语来讲,明代实行的是“分封就藩制”...

同样是中央集权,为什么清代王爷的权力大于明代藩王?

古代是怎么封爵的(古代王爵封号的演变)(6)

庆亲王奕劻

有明一代,身为皇帝宗亲的藩王们在经济上的收入可谓是丰厚不已,不仅朝廷每年定时拨付给他们一笔很可观的俸禄,而且皇帝还时不时对藩王们大加赏赐田地庄园。而纵观明朝之后的清朝,清朝的王爷虽然经济收入上不及明代的藩王,但是政治权利一直都未曾被剥夺。

,